全国爱耳日 | 你的听力还好吗?协和医生教你如何享有听力健康
耳朵是思维的大门,我们通过耳朵倾听世界,感受万事万物的美好。听力如同空气般的存在,拥有时我们不以为然,一旦失去方觉之重要。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在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并且听力损失不分年龄,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遭受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重重的障碍。1998年,针对中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问题,我国确定了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今天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作者介绍:高志强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临床工作重点开展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耳颅底外科,人工听觉植入。
听障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听障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据WTO统计,聋哑造成数十亿的社会额外支出。
对儿童而言,十聋九哑,听不见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不会说话,无法与人直接沟通交流,只能学习手语,学习、出行困难,不愿与人往来,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全球大约有3200万儿童因为先天性原因或者后天各种因素而听不见声音。听障儿童难以接受社会的主流教育,不能上普通学校,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未来成家立业也更困难。
对成人而言,听障是生活给的重重一击。无论是一直没有感受过声音还是因为诸多原因导致突然失去听力,都会让他们承受就业困难等巨大压力,影响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对老年人而言,听力损失更为常见。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群中,40%至50%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70岁人群中,听力下降占比增加10%;100岁人群中,超过90%都会出现听力下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理规律,常常让我们忽略老年人的听力健康。事实上,老年人的听力健康更应引起关心和重视,老年耳聋不治危害大。许多老年性聋的患者要别人大声重复才能明白说话内容,为避免与人沟通时的尴尬,可能会慢慢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造成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或抑郁。长期听不清别人说话,老人对言语识别率也会越来越差。此外,有研究表明,老年性聋与脑萎缩、老年痴呆呈正相关,随着听力下降,可能会让老年痴呆提前到来。因此,不要小看耳朵背,不仅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的赡养增加了沉重负担。
全民听力健康行动指南
对于听障,我们一直奉行的原则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积极康复”。
一、早发现
听障是可以预防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有效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轻中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若能在6月龄前得到诊断和治疗,对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会技巧发展十分有利,早期干预的儿童明显要优于晚期干预者。
此外,全民参与听力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及时诊断治疗,也是有效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生活中注意以下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听力损失:
1.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
2.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
3.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及时就医。
4.尽量远离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聋。
5.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6.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7.平时注意饮食均衡,保持良好的心态,多进行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二、早干预 早治疗
一旦出现听力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采用科学的方法予以救治。当患者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且具有一定的残余听力时,可以通过助听器获得听力补偿,恢复正常聆听的效果。如果是听力损失≥80分贝(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适用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这类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起作用,但人工耳蜗可以绕过患者耳蜗里无功能的毛细胞,直接向听神经发送神经电信号,从而让患者听到声音。
人工耳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佩戴在耳外接收声音信号的音频处理器;另一部分是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到耳内的植入体。
佩戴人工耳蜗的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听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脚步声、敲门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狗叫声,小鱼吐泡泡声,水壶的煮水声,和美妙的音乐声等等。
三、积极康复
俗话说“三分辅具,七分康复”,康复对听力损失患者至关重要,不管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只是让我们能够正常地听到声音,但能否正确分辨识别接收到的声音,如何做出正确的语言输出反馈,还需要后期积极进行康复练习。在接受正规语言康复机构的康复训练同时,更应注重个人的家庭康复,将生活中的点滴都融入到康复训练中去,随时随地进行康复练习,培养良好的康复习惯,将获得事半功倍的听说效果。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