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出台非常及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中医药复兴之路依旧漫长,以下是大数据平台的数字解读:
一、政策春天背景下,中医诊所增长率下降
图1:2014-2020年国内提供中医服务诊所增长示意图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库提取数据:如图1,截至2020年12月,国内注册包含中医资质的诊所和门诊117028家,较2014年的46532家,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速超过16.64%,增速不可谓不快;其中,纯中医备案的诊所10739家,占比约9.18%,年均增长率超过13.24%,增速同样明显。
图2:2020年国内备案中医诊所经营状态分布图
但成长得快倒下得也快,如图2,截至到2020年12月,从2014年开始注册成立的中医诊所,只有66.00%左右尚在正常营业;注销或非正常营业、被吊销中医诊所数量为2963家,占比高达27.6%。
图3:2016-2018年国内中医诊所人员规模及门诊量分布(医馆界数据)
即使生存下来的中医诊所日子也不好过,据国内中医诊所权威平台“医馆界”调研数据,截至到2018年,日门诊量低于10人的中医门诊竟然占比超过71.36%;低于5人的中医门诊占比47.35%——与诊所行业公认的“532”说法吻合,即5成亏损,3成持平,2成盈利。
这个数据,如果拿到开支成本更高的连锁中医馆而言,只会更惨,亏损面更大。按照国内中医馆龙头固生堂创始人涂志亮先生的说法:目前全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国医馆平均单店年营业额不足200万,且90%处在亏损状态。
二、中医药人为何生存日益艰难?“中医西化”是根本
中医人自身内功能不足,是生存艰难主要原因
图5:关于中医诊所和医馆亏损的原因的调查反馈(天地云图大数据)
关于近几年中医诊所和中医馆大面积亏损的原因,天地云图大数据平台进行了网上样本调查,共计发出答卷200份,收到有效反馈129份,结果如图5。
认同最高的,首先是中医生过分依赖医院平台,实战水平不足,在老百姓“选庙不选菩萨”心态下,一旦离开大医院根本无法养活自己,认同该答案高达119份;二是门面高大上,租金和人力成本压力过大,占比103份;三是在医生诊疗水平不过硬情况下,又缺乏理疗、养生产品或其它盈利手段支撑,服务模式过于单一,达到86份。
而当前盈利良好中医诊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大IP医生”带动一系列综合中医养生服务和产品销售;二是世代传承型中医诊所,特别是贴近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诊所;三是“一招鲜吃遍天”的骨伤、针灸、中医外科等专科门诊。也就是说,越接近基层且能“传承+创新”的中医,生存能力越强。
所以说,当前中医生的生存困境,主要是脱离实战、高高在上脱离民众,使一大批“马保国式”花架子中医上台就挨打。
那为什么中医行业会出现这么多“马保国”式中医呢?“中医西化”难逃其咎,这种“西化”,集中体现在传承教育、医政管理、职称评定等多个层面,可谓是“积重难返”。例如部分所谓的中医专家,有些甚至不懂中医。道生于术,没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如何深刻领会中医精髓,又如何能引领符合中医发展特色的道路?
“中医西化”在中药产业发展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中医的“理法方药”,对应着东方文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药只是中医理念在“器物”层面的具体应用。
但我们近40年所谓的“中药现代化”进程,早已将中药和中医硬生生割裂。
2013年,笔者在四川蓬溪县推广中药饮片时时,曾遇到一位善用柴胡的老中医,他告诉我:“柴胡善退半表半里虚热,伤寒初起不可使用,否则极易引邪归里。但柴胡苗擅长发汗而无此虞,可在伤寒初起使用;若是发病两三日则可用带芦头柴胡;伤寒日久邪入脏腑,则可去掉芦头使用”,多么精辟的见解!但我只能无奈地告诉他:“老先生,你用的柴胡千万别被主管部门发现,抓到了就是使用假药,会被罚到倾家荡产的” 。
笔者的母亲从医60多载,从农村联合诊所的赤脚医生做起,针对心阳不足患者,她经常会重用黄芪,并根据黄芪的片形大小,使用量60克-120克,甚至150克,收效甚好。但这个剂量,已远远超过药典推荐剂量,我非常庆幸母亲这么多年,竟然没被抓到重罚——这真不是耸人听闻,2015年,北京某中医馆大夫就因重用40克半夏,而被某肾衰患者告上法庭,赔款高达500万元。
但问题是,中医是最接近人类本源的医学体系,神农尝百草而有中药,源自生活经验总结又回归生活,来自民众探索又回归民众。现在反过来成了实验室指导临床,一切按规程走,中医生完全从属于理化实验室的标准,中医的根,不就被彻底挖断了吗,何谈可持续发展?
三、中医药人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广州从化区的中医许老师回复说:惭愧,中医到了要扶持的地步!是的,如果中医沦落到依赖政策扶持才能发展的地步,那一定是时代的悲哀,说明其早已失去说服力,失去民众信任,是我们当代中医人的耻辱,这也绝非国家想看到的结果。
当前中医药产业需要的发展环境,其实就俩字——“放手”,让中医药充分回归民间多接地气,少设门槛少戴紧箍咒。
图6:2020年,国内电商渠道中药及产品单价前20位品种(天地云图)
对于中药的管理,更要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来办事,放松心态。应用了几千年,翻不了大浪的——大量的中药原料,说白了不过就是农副产品,硬要给它上纲上线,当成一丝不苟的药品来对待,大幅增加管理和消费成本不说,还完全背离中医临床需要。
川芎在国内是非药食两用品种,但每年有2000多吨奶芎(鲜川芎)卖往韩国当做食材吃掉,也没见把韩国人都吃成傻子;就连毒性药材“汉中附子”,在陕西太白、周至县一带,老百姓将其煮熟串起来当“烤串”街头小吃,吃了几百年也没听说吃死几个人。
因此,笔者有以下三个观点分享:
一是管得越松发展就越快。笔者不妨提供两个数据:一是过去10年,国内中药需求增长量的80%,是由药食两用品种提供的;二是过去的2020年,国内中药保健品电商渠道消费量的首位,是由养生小食品创造的(如图6)——也就是说,你管的越松,市场需求就越旺盛。
二是标准制订,要符合生产力发展阶段。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和粮食,每批都经过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吗?我们每天吃的食材都做不到,何必要求国人年均消费不到2公斤(包含药食两用品种)的中药材,要达到那么高的标准?
三是中药的标准话语权应该交还给中医临床。中药本身就是中医临床的应用武器,哪一个中医都不想用劣质中药而影响疗效,他们才是中药品质最切身利益方。对实战派中医生而言,最关注中药的原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时间和初加工方法,至于说含量,只需作为参考值自由量度即可,高了少用低了多用,根本不影响大局。既节省了资源和成本,又给予了临床中医充分的探索发挥空间。
当然,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也才有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而中医对中药的上述需求点以及疗效评价,目前通过溯源体系、大数据分析体系等技术条件,已完全可以实现。
经方派泰斗李可老师生前曾感叹:中医振兴需要100年,笔者认为李老师悲观了,有了政策和技术条件保障,坚冰正在不断破除,中医药的春天已快来临!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ID:Mic366)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