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次发病的年轻人喜欢去网上搜索“头晕”的病
秋冬交替,天气渐冷,头昏脑胀的患者逐渐多了起来。头晕,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严重时甚至连起床、走路等日常活动都困难。但不少初次发病的年轻人喜欢去网上搜索“头晕”的病因;而部分中老年病友则“久病成医”,更习惯于根据自身的就诊经验去判断病情。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眩晕门诊,经常有头晕患者进入诊室就信心满满地说出自我“诊断”,结果却与真正的疾病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30岁女孩头昏脑胀
担心自己脑供血不足
“医生,你帮我看看颈椎病……”几天前,50多岁的张阿姨一踏进诊室就对医生这样说。对于这样先入为主的患者,神经内科眩晕门诊的主治医师施天明见怪不怪了。
张阿姨半个月来每晚躺下或起床时都会出现很短暂的眩晕感,一朋友凭“经验”说这是因枕头太高导致颈椎病发了。她信以为真就一直不敢垫枕头睡觉,但头晕总不见好。骨科大夫看颈椎片觉得没那么严重就介绍张阿姨到眩晕门诊。检查后,医生认为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通过几个简单的翻身动作就治愈了她的头晕。
因担心“脑供血不足”,30出头的小梁有一段时间忧心忡忡。她多次熬夜疲劳后发生严重眩晕,伴畏光、畏声和恶心呕吐,偶尔还有太阳穴胀痛,头脑昏沉几天才能完全恢复过来。
她上网一查,发现自己的情况和老年人的“脑供血不足”很像,而当地医院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血流速度减慢”更让她确信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于是服用了很多活血药物,但症状并没有减轻。
最后小梁被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这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复发性头晕疾病,通过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和短期服用预防性药物就可以避免频繁发作,与脑供血不足或血流速度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70岁大伯怀疑自己脑梗后遗症
怕摔倒不敢走路
70多岁王大伯头晕已经好几年了。每天起床后头昏沉不适,经常会持续一整天,走路也不稳。每年复查头颅磁共振报告都有“腔隙灶”,他和家人都认定头晕就是“腔隙性脑梗”造成的后遗症,为预防“中风”,他每年都要求住院输液,但病情没有任何改善。害怕头晕和跌倒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以致王大伯不敢走路,情绪十分低落。
经引荐,王大伯将信将疑来到我院神经内科眩晕门诊。结果医生说头晕并非“脑梗后遗症”所致,神经电生理科技师通过检查发现王大伯的平衡功能完全正常,其实,王大伯是患了 “精神心理性头晕”,这是一种与情绪心理相关的平衡功能失调表现。在前庭康复师专业指导下经过平衡功能训练后,现在他头晕症状和内心担忧都已经大大减轻。“原来真是自己搞错了”,近两天,王大伯又悠然上街散步了。
施天明正为患者检查(资料图)
科学验证
自我“诊断”符合率不足三成
为让患者判断头晕的可能病因,并有助于及时就诊,近期我院神经内科推出了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头晕快速判断问卷,“晕友们”在候诊期间可使用手机扫码进入问卷界面,回答问卷中自己对头晕病因的判断和相关问题,完成上述内容后就能收到专业的头晕诊断。
施天明解释说,临床上80%的头晕病因可以通过结构化的病史信息推测出初步诊断方向,诊断问卷可以像专科医生一样进行病情分析和做出初步诊断,其准确度可高于一般的普通非专科医生。
不到1个月,已有百余名晕友参与了这项调查,最终结果显示“晕友们”自我诊断与专业医生诊断吻合率不足三成。参与调查的晕友自我评估最常见的头晕病因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和“小中风”,而问卷后台系统根据晕友提供的病情信息综合分析推送的前三位诊断却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和“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对于这样的结果,“晕友们”感慨不已,直叹上了一堂深刻的科普教育课。
施天明表示,“晕”虽然是常见症状,但其病因诊断的专业性要求高,缺乏专业知识盲目“自助式”诊断常常有害无益,耽误治疗。
如有以下几种情况需及时就诊
我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昱主任医师认为,眩晕门诊的头晕诊断问卷有助于晕友们对病情进行正确评估,但需提醒晕友们,问卷方式不能完全替代专科医师进行诊断,对于病情复杂或不典型的头晕病例,仍需要通过头晕专科医生诊间评估和针对性辅助检查手段去确认病因,比如通过床旁查体可以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功能检查可以精准评估内耳平衡器官有无功能损害,头颅结构和血管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急性头晕是否为脑卒中或其他脑结构病变。
图片来自pexels
耿昱提醒,头晕患者如果同时伴有以下几种情况则需要立即就诊:
即使没有上述情况,如果头晕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日常活动,也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和制订预防发作的治疗方案。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
宣传统战部综合整理编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