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率先做心理与社会医学的伟大实践者

2020
12/15

+
分享
评论
马恩祥
A-
A+

做一个心理与社会医学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同时更要做一个心理与社会医学发展的支持者与引领者!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国家高度重视对人群的心理健康疏导,心理治疗也跃入公众的视野。从近二年报考心理治疗师的人员结构看,主要是临床医生、护士、心理专业和社会工作者;而从医院类型来看,似乎来自民营医院的更多。有些民营医院出现了数十人集体备考的局面,这说明药品零差价后,心理与社会医学时代正在到来。毕竟民营医院生存发展靠的是创新,从前依靠优质服务取胜。而当公立医院服务也极大改善之后,民营医院竞争的法宝只能靠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就医体验提升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不仅仅是一个诊疗技术,还成的医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热情成为了心理与社会医学发展的风向标。

现代医学模式有三维,生物医学随着基因技术及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仍然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而当价值医疗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日渐深入之后,心理医学与社会这两个模式有融合之势,而表现出卓越的发展力。那么,心理与社会医学的实践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医疗中来。其实有不少的医院,吸纳心理咨询师进入到医务岗位。譬如整形美容医院的术前与术后咨询、精神康复医院的病人后期心理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病人的心理评估与筛查,还有不少的医院在招聘医务社工岗位时,明确要求有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不少医院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心理门诊、医务社工性质的科室均看得到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其次,将心理治疗普及到临床各个科室。传统的心理治疗只作为精神医学专科的一个技术。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医学与社会医学,其实应当面向所有的患者,而不只是精神专科疾病患者。所有的疾病患者均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不少心身疾病本身就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必须要运用心理治疗来解决。单一的生物医学不但疗效欠佳,而且让医疗成本变得越来越大。只有当心理治疗加入到其中,才能保障诊疗的效果,降低诊疗成本,提升诊疗的价值感受。而心理治疗的普及,在当前的医疗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人才的严重短缺。

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心理治疗人才培养,应把非精神医学专科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师培训纳入到资助计划之中,并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来加速心理治疗人才的培养,同时应当鼓励临床医生、护士、医务社工积极报考心理治疗师,成为“双师”型医务人才。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更应当重视心理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对有志报考心理治疗师的医务人员,放开限制,允许他们积极报考心理治疗师。因为心理治疗师资格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职称的标志,更是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标签。医疗机构的心理医学实践,不只是依靠专职的心理治疗师,更应当高度认可医生和护士两大群体直接使用心理治疗技术。而让他们能得以灵活运用心理治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支持与鼓励他们通过报考心理治疗师而掌握其技术。

第三,重视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社会应当发掘中医心理技术,对传统中医情志等心理疗法,运用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加以整理,采用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双视角来形成系统的中医心理技术,把中医适宜技术运用到心理治疗之中。在笔者看来,中医心理技术包括针灸技术(体针、指针、耳针、皮肤针、艾灸等)、推拿按摩、中医外治技术(刮痧、拔罐等)、运动疗法(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食疗等适宜技术。当前,应当加强对心理治疗师的中医心理技术的继续教育,促进其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就诊者对于心理技术应用的接受。有中医工作者认为,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能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共情,促进咨询与治疗关系的建立与巩固。因此中医适宜技术对于处于医疗场所的心理治疗师而言,是一个放大心理治疗效应的技术,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环境优于心理咨询环境的一个优越条件。

第四,开拓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工是对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评估患者需求,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医疗救助等;促进医患有效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从患者心理和社会角度提出诊疗建议等。医务社会工作是实践社会医学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心理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模式相互衔接的重要内容。医务社工、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三位一体,才是实践心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完美组合。有了医务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完整切入,才是完整的健康医疗,才会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医疗,同时也会营造最好医患关系的医疗。改善医患关系,不只是停留在改善服务态度与沟通技巧上,应该上升到医学专业的高度,从科学的逻辑上寻找方法,这其中既包含医学心理社会伦理,也包括医学心理社会技术。传统的医患关系改善要求,更多地是从传统道德与政治思想上的要求,而新型医患关系的构建更应在科学的基础上来设计。这样才不会变成空洞的医疗道德教育,而成为能一以贯之的长远行为习惯。

由于人们的认知局限性和生物医学强大的影响力,心理与社会医学的实践与普及仍然会遇到巨大的困难与障碍。譬如某些医院基于实际,为防止护士流失,可能会限制护理人员报考心理治疗师,某些临床科室医生短缺,同样可能出现一时不允许儿科医生报考心理治疗师。其实的,护理工作中与儿科诊疗中遇到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患者(患儿)的心理问题。但换个角度想一想,为何那么多的护士、医生想报考心理治疗师呢?特别是已经具备医师资格的大夫们为何还要去考一个只是技师资格的心理治疗师呢?难道他们不是因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而让他们产生的进一步求知的动机吗?

真正期待医院管理者们有超前的管理境界,不要为一时的岗位紧缺而阻止他们想成的具有心理治疗技术的双师型人才。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医院正在改变的医学模式实践,认可这个转变,支持这个转变。相信未来,这样的医院市场竞争力一定高于那些仍然秉持单一生物医学型的医院。

向那些积极报考心理治疗师的医务人员与心理工作者学习与致敬!为了迎接现代医学模式的普及,呼吁健康卫生部门及各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们,也做一个心理与社会医学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同时更要做一个心理与社会医学发展的支持者与引领者!

本文转载于医管之窗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社会医学,实践者,管理者,心理治疗师,医学,医疗,技术,中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