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上的11月6日:机器人“智医助理”通过执业医师笔试

2020
11/06

+
分享
评论
五号医生吴昊
A-
A+

历史上的今天2017年11月6日,一个名为“智医助理”的机器人通过“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且分数非常不错。通过此次“考试”,科大讯飞在认知智能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果得以验证。

            

众所周知,我国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位于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同大数据相连,最终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或者引导机器人完成相关工作。但科幻片中善用的桥段是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模仿人类行为最终导致反抗,一直以来是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疑惑或者顾虑。

1997年,我国海总医院和北航曾经合作应用研发的机器人向一位小患者的颅咽管瘤施行放疗。由机器代替人,避免了放疗过程对操作者身体的损害,手术也获得了成功。但当时的机器人是在提前设定好的程序下完成的工作,而且整个手术过程的其他环节均有医生亲手完成,只能算是“人工”并不“智能”。不过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大举进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人工智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先有AlphaGo机器人战胜人类围棋大师的比赛,后有某互联网大咖在北京环路体验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也适时进入医疗行业发力。

            

诚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的一大特点是自我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大数据的积累作为支撑,人工是达不到智能的。那么医学作为以大量经验科学作为诊断依据的学科,仿佛具备了诊断数据库的人工智能很适合加入进来。通常的思维认为,人工智能对数据的调用速度和调用量远超人脑。但临床诊断毕竟不同于做学问,没有哪个患者的症状是照着教科书上的描述一字不差出现而且临床中也常常遇见多种疾病合并的复杂症状,此时的诊断需要医师的长期积累;另外,在手术等精密操作层面,人工智能并不能应对复杂的场景。就如同AlphaGo虽然在算力方面远超人类,但在大局观和“灵光一现”的层面和人类围棋大师无法相比。

            

所以,即便讯飞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可以用于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但它绝对不会替代医生。至少在可见的一段时间之内,在医学临床领域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只能是一个好的助手。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人工智能,医学史,机器人,互联网,笔试,助理,执业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