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近日,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公布了 2020 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共有12 位学者获奖。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是 1995 年在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五位科学家顾问的一致倡议下设立的,专门奖助在中国内地从事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2013 年,求是基金会启动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旨在支持国内高校与海外机构竞争吸引最顶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刚开展独立科研事业的青年学者,为中国一流大学引进培养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提供帮助,致力于为中国未来 20 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林毅恒,1986 年出生广东广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U Boulder)物理博士。2015-2018 年在美国 JILA 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 年通过海外人才项目引进回国和加入中国科大,现任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离子阱量子信息处理研究,致力于开发新方法和开展基础量子信息研究。我们在单种类和复合种类离子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演示了多种量子门调控方法,新型的激光调控实现量子纠缠,演示多离子间的协同冷却,跟环境耦合的开放量子体系产生非经典量子态,以及定量演示含有分子的量子纠缠。这些成果在 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期刊发表。缪爽,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2013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先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2019 年初全职回国,在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任教授至今。他与合作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以下三个方面:部分揭示了三维电磁激波的形成机制;证明了星体自由界面的形变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两体运动的轨迹;得到了临界波映照方程能量集中爆破解的刚性和稳定性。曾获得 2014 年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银奖,已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 等国际一流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杨天罡,1986 年 12 月出生,2009 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2015 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2016 年至 2019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物理与天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11月全职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杨天罡博士从事研究工作以来,紧密围绕反应共振态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量子隧穿效应在星际化学中的应用以及低温离子分子反应动力学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已在 Science、Nature Chemistry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朱华星,1983 年 11 月出生于广东茂名。2007 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 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 年至 2015 年在美国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2015 年至 2017 年 3 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别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 年 12 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7 年 4 月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并回国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今。朱华星主要从事基本粒子与量子场论的理论研究,在量子场的辐射修正、红外结构、幂次修正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提出了一套基于能量关联函数的高能喷注理论,搭建了从喷注测量到光锥上量子场研究的桥梁;首次计算得到横动量依赖部分子分布函数的三圈辐射修正;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味单态共线演化的类空/类时互反律关系;给出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基本粒子—顶夸克的微分衰变宽度的最精确理论预言等。迄今已发表论文 60 余篇,包括 9 篇 Phys. Rev. Lett,他引 1800 余次。张金松,1985 年出生,2008 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4 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 年至 2017 在斯坦福大学材料学与工程系做博士后;2017 年入职清华大学物理系,现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金松长期从事低维量子材料的输运研究,聚焦在拓扑材料和二维层状材料中量子物性的多场调控研究,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观测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nce 两篇、Nature Materials 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两篇、Nano Letters 一篇、Physical Review B 一篇,总引用 2100 余次。研究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 201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 2014 年瑞士 Chorafas 青年研究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陈勇,2005 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M.D.);2013 年毕业于 德国波恩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Ph.D.);2013 年至 2015 年在波恩大学医学生物中 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5 年至 2019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糖尿病中心作 为单项项目负责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于 2019 年全职回国工作,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 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并主持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实验室相关工作,任课题组 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勇主要从事产热脂肪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及产热脂肪在能量代谢平衡与肥胖和 2 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工作。发现了调控产热脂肪分化的关键 miRNA 和它的靶蛋白 转录因子,发现和定义了环境应激下募集的非典型性产热脂肪细胞和调控因子。在产热脂 肪研究方面具有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肥胖和 2 型糖尿病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 值 。近 年 的 研 究 成 果 发 表 在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metabolism,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等期刊。李莹
,1987 年生。200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3 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获吴瑞奖、中科院院长奖。同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科学突破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Catherine Dulac 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 年获 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 Long-term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支持,2018 年获得哈佛杰出华人生命科学研究奖。2019 年加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现任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莹主要从事动物社交行为与情感方向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 5 篇 SCI 论文,分别发表在 Cell、Developmental Cell 和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封面文章) 等杂志,总引用超过 400 次。此外,李莹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多项研究课题已经获得欧洲 HFSP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国自然面上项目以及北京科技新星计划支持。闫创业
,2015 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5-2019 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 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北大联合中心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闫创业主要从事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RNA 剪接机制以及冷冻电镜技术与方法研究,以第一作、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 等杂志发表论文 23 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在 Nature、Science 等杂志发表论文 47 篇,论文他引 6000 余次。2018 年 - 2019 年连续两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交叉学科)。其中,酵母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入选 “2016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第一个人源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入选 “2017 年细胞出版社中国年度论文 “。黄芊芊,1989 年 9 月出生。2010 年获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 年获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7 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 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新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IEDM 与 VLSI 上发表论文 9 篇(含一作 6 篇);已申请专利 70 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 10 余项、国内授权专利 40 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集成电路 3~5 纳米节点器件基础问题研究” 应急管理项目、国家优青项目等。获 2020 年科学探索奖、第七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7 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数十项奖励和荣誉。何玉明
,1985 年出生,2007 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4 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5 至 2016 年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 年底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玉明长期专注于对高品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子源的产生和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单原子层中缺陷型单光源等领域中的若干关键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发展了半导体量子点 s 壳层脉冲共振光学激发技术,首次实现了确定性单光子的发射,在量子点单光子源领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他首次在二维量子系统单原子层中发现了单光子源发射,将单光子源系统从传统一维和三维系统拓展到二维系统中,连接起二维原子层和量子信息两个不同的领域。迄今已经在包括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被 Nature、OSA、IOP 等国际科学媒体正面报道。周南嘉,杭州人,西湖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精密智造实验室负责人,浙江省 3D 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增材制造光电器件方面的研究。2015 年于美国西北大学大学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并获得国际材料协会(MRS)最佳博士生奖。随后以全美八名获奖者之一的身份,获得 Dreyfus 荣誉博士后基金加入哈佛大学, 3D 打印领域国际领军人物 Jennifer A. Lewis 团队。博士后期间基于微纳 3D 打印技术展示了高精度复杂三维电子、光学器件的一体化制造方法。2018 年 4 月 - 7 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自 2018 年 9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以来,开创性提出以研发新材料作为 3D 打印精度极限的突破口,设计了全新的 3D 打印功能材料,研发了超高精度 3D 打印工艺,实现了百纳米至微米级别的超高精度多材料功能 3D 打印技术,并应用于射频 / 微波器件、柔性电子、光通讯、微型机器人、生物芯片等先进制造领域。2019 年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2019 年被评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0 年孵化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用于高精度结构件、先进电子装联、三维电路、微波 / 毫米波器件、光电芯片封装结构、小型机器人等的快速打印设备与材料体系。
曾振中
,1987 年出生于广东梅州。2011 年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16 年于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6 至 2019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 年入职南方科技大学,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授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气候学等课程。2019 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2020 年入选教育部 “青年长江” 特聘专家。曾振中主要从事生态水文、陆气相互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模拟等相关领域研究,致力于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机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阐明了过去 30 年全球植被变化对气候系统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机制,包括其对陆地水循环、地表能量平衡和地表风速等的影响;揭示了 21 世纪东南亚山地农业扩张及毁林现象,并结合模型阐明了山地毁林的气候反馈机制;首次发现全球地表风速静止于 2010 年快速反转,进行归因并分析了其对风能产业的影响。累计发表 SCI 论文 55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 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 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6 篇,总被引超过 4000 次(截止 2020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