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病与原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律失常发病率快速上升,且呈年轻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其中后天获得性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变化等)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全身性原因),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结构或功能改变时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胸部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麻醉过程、心导管检查、各种心脏介入性治疗等也可诱发心律失常。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例如大量饮酒或咖啡、饮浓茶、情绪激动、大量运动等均可导致正常人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发病的类型以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心律失常合理的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发作时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长期预后,预防心脏性猝死。针对首次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测不到、意识丧失、抽搐、晕厥等症状的患者,怀疑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需要及时抢救,由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有基础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的人群,应配合医生尽早进行治疗。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定期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完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