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质性研究中“研究者角色”?

2020
09/24

+
分享
评论
护理科研Focus
A-
A+

少说话,多观察;多看文献,别被带跑偏了!


今天社群有位老师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理解质性研究中“研究者角色”。如何保证研究者在研究中是沉浸研究却又置身事外的?

 

我们以扎根理论对研究者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首先,扎根理论的研究者要求沉浸在所研究现象的世界中,进入研究对象的角色,以研究对象的视角理解事物/现象和客观世界。

 

Bowers 认为研究者最佳的角色是能够沉浸在研究现象的世界中,又能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以研究对象的视角看待其行为,并且反复回顾、提出研究对象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这种游离于两个世界的研究状态称为边缘性(Marginality)。

 

保持这种边缘状态能让研究者同时从局内人的视角看研究对象的世界,同时保持一定距离,从现实世界中提出研究问题,并且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是如何相似,如何不同的。这种状态会让研究者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更加敏感,如:观察他人如何提出那些研究者曾经认为理所当然或不以为意的问题。

 

扎根理论研究者通过持续比较的过程将这种边缘状态的益处发挥到极致。尤其当研究者本土化后,容易失去边缘状态下研究者应有的敏感性,为了克服这种状态,扎根理论研究者应当持续比较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文献,或参与研究小组讨论,以维持自己的边缘状。

 

简单总结就是:少说话,多观察;多看文献,别被带跑偏了!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质性研究,研究者,理论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