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一部影片叫《平衡》,深刻揭示了关于平衡的两大主题:
一是:“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永恒的;
二是:“失衡”容易,而“平衡"难。
平衡是一种动态反应。
有的人一想到平衡,以为就是“四平八稳,一成不变”。
那种所谓的平衡,说起来,是一种“保守”,一种“教条”。
平衡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动态的,就像一个蓄水池,它拥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这样才能保证蓄水池里水的平衡。
麻醉亦是如此,尤其对于刚刚接触医美麻醉的医生来说,困难的是:除了麻醉技能方面的欠缺外,对医美手术过程的不了解或者是对手术医生的手术操作习惯不了解,也是其原因之一。比如,单一项目的手术相对麻醉来说,要简单些,因为手术中的“痛点”基本可以了解;而复合多项手术时,对于“痛点”的了解与分布就要复杂些,麻醉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希望通过下面的文字及案例,可以给你带来一点点的帮助。
患者女性,46岁,体重56Kg,身高154cm,术前评估:生命体征平稳,化验室检查及心电未见异常,口腔结构大致正常,平时入睡后偶有“鼾声”……
准备做“切开重睑术开内眦+假体隆鼻背术,耳软骨鼻尖成形术+自体脂肪填充全面部术,丰唇术+颧部面颊吸脂术 +射频皮肤收紧术”。
麻醉选择:静脉镇静镇痛麻醉+局麻。
17:30入室:血压110/60mmmHg,心率70次/分,窦性心律。面罩吸氧下血氧饱和度100%
给予右美托咪定30微克加入100盐水静点,大概10~15分钟滴完。
瑞芬太尼:300微克/h泵入……
丙泊酚:50毫克/h泵入……
17:35给予舒芬太尼5微克静推……
格拉司琼3毫克加入液体中静点……
17:38给予丙泊酚40毫克+依托咪酯8毫克缓慢静推……
患者入睡,面罩加压给氧通气……
17:40:术者先在大腿部取脂区域行“肿涨麻醉”,患者无体动,无意识,无自主呼吸……
17:45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但有“舌后坠”影响通气……给予辅助呼吸……
停止丙泊酚泵入……
右美托咪定:按0.4~0.5微克/kg.h持续泵入……
或者30微克加入500盐水(预计一个小时的量)中持续静滴……
17:55术者进行取脂手术,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无舌后坠,可唤醒,可交流状态……主述无疼痛感……
18:15:打做眼睛的局麻药物(取脂肪操作未结束),患者皆可耐受……
术者打完局麻行画线,雕刻鼻假体……
18:30打左侧耳软骨的局麻药物(取脂肪操作已结束),患者可耐受……
18:35:术中开始做眼睛手术……患者可睁眼,可交流,无呼吸抑制……
19:40:行颧部面颊部及脂肪填充部位的肿涨麻醉,患者无不适……
19:42行鼻子区域局麻后,开始鼻部手术……
调整瑞芬太尼泵至200微克/h……
停用右美,此时(两个小时)共计使用右美托咪定90毫克。
20:40手术结束。
此次多项联合手术中,需要麻醉关注的几点事项:
1.取脂肪过程可以适当加深麻醉,但要注意行面部消毒操作时,确保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无舌后坠等呼吸异常情况。
2.在每次局部注射局麻药物前,(即:痛点)进行适当的评估疼痛耐受程度与患者呼吸及循环状态,借以判断是否追加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3.眼睛部位的手术,多数需要患者的睁眼配合,所以镇静深度要适当,以便给术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条件。
4.肿涨麻醉即肿涨液中的局麻药物浓度及效果,远不及局部注射局麻药物,需要适当增加镇痛的效果。
5.鼻部手术过程中,必须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防止血液或冲洗液进入口咽部而引起误吸。
至于如何选择麻醉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与速度,来达到麻醉深度与手术刺激相“平衡”?个人总结如下:
长:是延迟满足;
短:是即时控制。
多:是差异评估;
少:是精准滴定。
动:是一种变化;
静:是一种统一。
正:是一种向往;
反:是一种必然。
简:是一种大道;
繁:是一种过程。
快:是一种情绪。
慢:是一种态度;
......
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只能说明形式:各有千秋。
麻醉医生的任务是:通过术前的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选择合理麻醉药物(剂量或速度)、调控患者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指标及处理异常和意外情况,如何能让病人更安全、舒适、无或少并发症、快速从麻醉手术中康复。
就比如:
“好厨子”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要会掌握好“火候”;
“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
或者说: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关于本文中提到的“平衡”,个人找到一些资料,也许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一)“平衡”一词,是什么?
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
无论是概念还是名称,都只是事物的代称。
虽然用名称来指代事物,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文化传承,但名称决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说“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人如果把对概念的表述看得过重,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东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有指出:
“语言”只是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而已,“它”的描述绝对不能代表其物质本质的全部。
所以,答案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二)“平衡”一词,如何理解?
1.《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得出一个普遍真理: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可以说,除了“道”之外,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
(个人理解:老子的“道”与叔本华提到的“意志”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无“神”论者)
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
2.叔本华的著作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一个事实是两极性,即某一力量分化为两个性质不同而力求重新统一的相反活动,几乎是自然界所有现象的基本形态,从磁铁、结晶体到人类,莫不如此。这种两极性也出现于空间,成为方向相反的分散现象。然而在中国这种知识早就普及了,因为中国人相信阴阳对立的说法。
3.《一般平衡论》(汪叶斌 著)中指出的平衡循环理论:
万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恒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平衡决定物质的来源和去向,万物来之于平衡,去之于新的平衡。
4.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论。
P-O-X三角:(详细内容可观看视频专辑部分)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
设主体本人为P;
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
事件为X;
海德认为,人在调整不平衡状态时,一般遵守简化原则,即在三角体系中选比较容易改变的关系加以转换,从而建立新的平衡体系。这当中主要问题是理解人如何重新判断自己与他人或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及如何对其作出情感评价,这实质上是一个态度的改变或移动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平衡理论是描述态度动态活动的理论。
由此看出,“平衡”不仅仅适用于麻醉医学等其他技术方面,还能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与思维的过程中。
文末结语:
引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这样一句话: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因此,我们要学会平衡的艺术,就是要在处理“压舱物”均衡的前提下,不必担心顾此失彼,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在这样的生命平衡中,我们的心态会更加从容,生活会更加平和,人生就会是一幅美丽舒展的画卷。
平衡是一种境界。
平衡度过人生的关键是“度”,决定“度"的是心态。
希望阅读到此处的你,能够找出生活中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平衡。这也是我们人生中必须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