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专家 | 大医精诚:精准技艺 磨练不怠

2020
04/30

+
分享
评论
航空总医院
A-
A+
只有国家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包括科研、临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搭建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科研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共赢与创新,才能让医生和患者都受益。

16641588201653334

神外二科、神外四科主任王林查房中

1

神经外科疾病错综复杂,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探索、求证;神经外科手术难度大,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很多人看来,神经外科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手术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病人致残致死率高、医生收入低,有“一刀不慎,抱憾终生”的说法,在目前医疗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所以很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神经外科。而在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外二科、神外四科主任王林看来,医生是一份非常崇高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就要热爱它,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提高技术,实现自身价值。

坚持训练 成就最难培养专科医生

王林12岁时父亲就因糖尿病去世,19岁时姐姐也因病离世,看着亲人饱受病痛折磨过早的离开,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王林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但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王林也经历了一段波折。当初大学毕业时,国家神经外科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核磁、CT等影像技术还不太发达,神经外科能够治疗的疾病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也仅限于比较大的医院,基层医院对神经外科手术开展较少。当时神经外科手术风险高,术后病人管理麻烦,工作辛苦,是公认“苦差事”,而王林就职的医院想发展神经外科,要派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医生出去学习,在院长的推荐下,当时在普外科工作的王林决定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并从此爱上了这个专业。

神经外科医生被公认为是外科界成才最晚、最难培养的专科医生。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神经外科主刀大夫,首先需要有扎实的神经外科基础知识,以及丰富多学科的知识,如神经解剖、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神经认知、神经心理等,这些需要医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医生是“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其次,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这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医生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刀医生,不但需要丰富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悯伤怜病之心、开阔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还需要个人的天赋和素质,比如一双灵巧的手、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壮的身体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一台手术经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完成,而让病人对疾病和手术风险的了解,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病情转变的处理,是经常遇到的情况。

67371588201653619


而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领域,医生除了具备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素质,还要具有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领域特有技能,包括立体定向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图像融合处理技术、影像3D空间技术(对颅内细小核团的空间解剖及功能的掌握)、机器人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精神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知识。因为立体定向技术需要和一些数字和三维坐标打交道,如果数值出现偏差,有时候哪怕是偏差1-2mm,有可能影响术后的疗效,或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在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或者梅杰综合征等疾病的时候,手术靶点小至5-6mm左右,电极放置位置偏差1mm或零点几毫米都会对手术疗效造成很大影响,要求手术医生具有不断磨练出的过硬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王林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神经外科医生对这份职业选择的无怨无悔和热爱。当病人带着痛苦的表情、拖着沉重的身躯、家属和患者对生命和健康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这份职业的崇高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让我对这份职业欲罢不能。当病人痊愈后高兴地与我致谢告别,逢年过节发来一条条问候的短信、打来祝福的电话、在欣赏美景时和我分享快乐的时候,会让我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觉得所有的辛劳、委屈和付出都值得,让我感到欣慰。”

尖端科技 为神经外科锦上添花

王林又被外界称为国内Meige(梅杰)综合征“第一人”,他笑称,只不过是对航空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比较早,做得相对比较多的认可。他觉得更多的是对疾病的治愈和对患者的责任。

45571588201653794

王林主任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上作报告

梅杰综合征是一种节段性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它是由法国神经病学家Meige于1910年首先报道。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方法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大脑正常结构不破坏、可逆、可调控、个性化等特征,是比较安全、副作用较少的有效的疗法。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更多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临床领域,由立体定向、影像辅助、虚拟现实、神经导航、3D影像、手术机器人、“脑机”结合、神经调控等,这些技术的最佳呈现领域就是功能神经外科领域。采用DBS治疗帕金森病和梅杰综合征等是这些技术完美的结合之一,而目前的远程程控技术对患者的治疗更是锦上添花,患者在家中,医生就可以对刺激参数进行程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奔波之苦。

而且科技的进步创新,使得神经外科医生不但能从形态学上了解神经系统结构的改变,更可能从功能上全面的了解脑部功能变化,并能进行针对性的精准治疗。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与基因诊疗;神经影像学等诊疗技术不断更新,脑细微结构及脑网络的研究,促进影像引导神经外科的进展,发展出多个技术平台:神经导航系统、术中核磁和CT、手术机器人等。

分子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到基因分子治疗及干细胞治疗,涉及到颅脑肿瘤、脑血管病、神经损伤、神经功能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此外,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等,神经外科未来将朝着精、准和功能重建和修复的方向发展。

82861588201653885

王林主任接诊中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的王林,对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也有很多感触。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关神经医学知识普及欠充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下。同时,医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众多患者求医治病过程中缺乏层次递进,不能获得有效治疗。此外,神经外科特别是功能神经外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具有临床、科研优势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心多集中在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地区,且绝大多数功能神经外科附属于医学院校而非综合性大学,所以对于科研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科研,特别是医学科研上面的投入,较一些发达国家严重偏弱,对疾病的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彻底,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功能神经外科应用与基础研究。最后,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或其它学科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各学科合作交流甚少,只有部分医院部分科室在共性疾病中有些联系,但非常薄弱。

王林期望,未来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影像学、神经认知和心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康复等学科能够联合组建成神经医学中心,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日趋完善。只有国家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包括科研、临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搭建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科研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共赢与创新,才能让医生和患者都受益。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