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雾朦蒙”,总像雾里看花,是得了什么眼病?得了白内障怎么办?白内障一定要等熟了才做手术吗?为什么我的父亲80岁都有没得白内障,而我却得了……
白内障是全球“头号”致盲性眼病,关于白内障的防治你可能心里有许多疑问。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白内障学科带头人张广斌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白内障专科曾宗圣医师共同为您送上权威的白内障科普指南。
何为白内障?
“白内障就是眼睛上长了一层膜?”
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白内障与另一眼科常见病“翼状胬肉”相混淆,其实不然。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白内障便是眼睛的“镜头”——晶状体(人眼的一结构,正常情况下是可变焦,透明的凸透镜),“镜头”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了混浊,阻碍了光线到达眼睛的“底片”——视网膜。简单的说,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
白内障出现后常有以下症状:
1、视力下降;
2、对比敏感度下降(人眼在不同空间明亮对比下的分辨物像能力);
3、屈光度数的改变,出现近视或散光,部分老年患者由于此原因阅读时不戴老花镜反而略清晰;
4、单眼视物重影;
5、眩光、畏光;
6、色觉敏感度下降;
7、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
2、白内障是怎么形成的?
“医生,我为什么会得白内障,我父亲80岁都还能看的到,都没有得白内障。”
门诊时,患者经常这样提问道。我们会先解释其父亲到底有没有得白内障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只是因为父亲未去检查,也许视力已有下降,晶状体也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同时强调老年人眼科检查的重要性。接着我们会告知白内障发生的原因。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炎症、药物(包括中毒)以及全身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而使晶状体混浊。
白内障按病因可分为:
1、年龄相关性(或称老年性)白内障
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80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的患病率为100%。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3种类型: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而皮质型又是最常见的,常分为4期:初发期、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2、先天性白内障
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的白内障。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原因不明三大类。
3、并发性白内障
是由于眼部的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眼部的许多疾病引起眼内环境的改变,使晶状体的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产生混浊。如角膜溃疡、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夜盲症)、眼内肿瘤、葡萄膜炎、高度近视等。
4、代谢性白内障
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半乳糖性白内障以及手足抽搐性白内障。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进入晶状体内的葡萄糖增多,已糖激酶活化,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晶状体吸水肿胀而混浊,而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半乳糖性白内障,多见于儿童。手足抽搐性白内障,甲状旁腺机能不足,血钙过低所致。此外,糖尿病会加速老年性白内障的发展。
5、外伤性白内障
由眼球穿通伤、钝挫伤、辐射性损伤或电击伤等外伤引起。
6、药物与中毒性白内障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药品引起,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氯丙嗪、抗肿瘤药物、缩瞳剂或避孕药,化学物质包括笨及其化合物、萘、汞等。
3、白内障如何治疗?
“医生,我得了白内障,给我开点眼药水滴滴吧。”
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抗白内障的药物,包括辅助营养类药物、醌类学说相关药物、抗氧化损伤药物、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中医中药等,但其疗效均不是十分确切。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晶状体混浊,因此,手术治疗是根治各种白内障唯一的有效方法。
“医生,我听说白内障都要等成熟了才能做啊,我现在就可以做手术吗?”
既往认为白内障成熟期为手术最佳时期的观念形成,是受当时手术条件差及手术方式所影响的。随着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发展,白内障手术的完全性及有效性均大幅提升,患者无需等到白内障成熟甚至过熟才考虑手术,而是当检查评估后认定白内障的程度确实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时,便可考虑手术。如果检查时白内障处于初发期,但由于视觉质量差患者亦可考虑到条件允许的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由此可知,白内障术前的检查、测量评估尤为重要。
术前检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别人都说白内障手术是个小手术,怎么还要做这么多的检查?”“医生,我手术后视力能提高吗?”
当前白内障手术时间确实较短,但在短短的几分钟手术实施前,必须做好详细全面的检查,包括评估眼底情况(视网膜、视路)、角膜情况等眼部其他结构状态,通过精准的测算选定适合的人工晶体等。术后理想视力或视觉质量的获得不仅仅与手术顺利完成相关,还与眼球其他结构的功能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常规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生物测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如IOLmaster、Lenstar),眼前节分析仪评估角膜状况(如PENTACAM);OCT、视觉电生理等眼底相关检查;视觉质量分析仪(OPD-Scan III、iTRACE)等,全身其他系统的评估也不可或缺。
白内障手术方式
“医生,我听说白内障手术很简单,就是割掉一层膜就好了,还要放东西进去?”
如前所诉,白内障是晶状体发生混浊,手术一方面是去除混浊晶状体,严格意义上是保留晶状体后囊去除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另一方面是植入人工晶体,简单可理解为眼球更换“镜头”的过程。
白内障手术从针拨术、囊内摘除术(ICCE)、囊外摘除术(ECCE)发展到目前常采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国际主流的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双剑合璧”使手术的组织损伤小,切口小且常不需缝合,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并常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基本过程为角膜切口制作(切口常<3mm),连续环形居中撕除晶状体前囊膜和水分离,劈开晶状体核快乳化吸出,植入人工晶体。近年来超声乳化仪不断更新换代,手术完全性稳定性不断变高。
同时,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出现使白内障手术变得更加精准、微创,飞秒激光是以超短脉冲形式存在的一种近红外激光,能在千万亿分之一秒内释放能量,具有比较高的瞬时功率。它可在透明组织内任意位置进行精确聚焦切割,无热效应和冲击波,对切割区以外的组织影响小。代替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手工切口制作(大小形状可控)、撕囊(圆、居中,大小可控,)、预劈核(减少手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及部分角膜散光的解决,使白内障手术更趋完美。
人工晶体的个性化选择
“医生,放在我眼睛里的人工晶体是什么材料”“我需要怎么选择适合我的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从材质特性上可分为硬性和软性(折叠型)两类。硬性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为PMMA,尽管光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俱佳,但是由于无法折叠,切口大、损伤大,已逐步淘汰。软性人工晶状体材料为丙烯酸酯Acrylic,组织相容性良好,可以折叠后植入眼内后展开,包括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按功能分为单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两大类。
在做人工晶体选择前还需理解两个概念,即老视(俗称老花眼),随着年龄增长老花眼患者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不可变焦),睫状肌的功能逐渐降低,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生活困难;散光,并非闪光,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于一点(焦点),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散光,散光可由角膜或晶状体产生。
1、单焦点人工晶体
包括球面和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顾名思义单一焦点,当混浊的晶状体吸除后,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提供视远功能后,视近则需佩戴老花镜。当术前检查出规则角膜散光,为获得更优的视远效果,而不拒绝术后佩戴老花镜时便可考虑带散光矫正功能的单焦点人工晶体。
2、多焦点人工晶体
经过对人工晶体光学功能的特殊设计,提供看近、看远,部分提供中距离(80cm)焦点,从而为部分有阅读或其他看近需求而又拒绝术后再佩戴老花镜的白内障患者提供选择。而当术前检查出规则角膜散光,患者又拒绝在术后佩戴老花镜时便可考虑带散光矫正功能的多焦点人工晶体。而多焦点人工晶体价格往往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近几年,国内引进的几款多焦点人工晶体,如多焦点人工晶体、LISA三焦点人工晶体、Symfony新无极变焦人工晶体为不同需求的白内障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个性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体的选择,应该结合患者生活工作习惯及需求、眼部条件(特别是眼底条件及角膜条件)、白内障专科医生评估及经验等作出决定。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