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故事 | 声声呼唤,唤来生的希望
在一名医生的从医生涯中,会收到很多甚至是数不清的锦旗和感谢信,每一面锦旗和感谢信的背后都有一段和谐的医患故事。
今天我要讲的这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嗯,有点特别。
王顺东,一个阳光的山东小伙,一位刚踏上临床工作岗位的青年医师。爱笑,会说话,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
他和他的一名因车祸昏迷的患者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10月8日的深夜,一起严重车祸让小赵被紧急送入我院,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全身多处骨折的危急情况被送入了ICU。
王顺东是小赵的主管医生。“一定要让他活下来!”在看到小赵的那一刻,王顺东默默的对自己说。
小赵的情况很糟糕,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各项治疗和护理都按照最好配置实施,经过系统的对症治疗,小赵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神智还未清醒。
偶然的情况下,王顺东得知小赵的妻子即将临盆,这样的情况让他一定要救活小赵的决心更加坚定。
从那一刻开始,王顺东每天只要完成各项治疗和监测的工作后就会来到小赵的床边,在他耳边对他“喊话”,鼓励、增强他的求生意识。
就在小赵昏迷的第五天,王顺东做完一系列检测后,继续拉着小赵的手在他耳边呼喊着,给他讲述和传达家人的关心。“小赵,你老婆要生了,你知道吗?是男人就该鼓起勇气,她娘俩还等着你来照顾呢。你要能听见就握握我的手,动一动。”
突然,王顺东觉得右手轻轻的一紧,小赵有反应了,他“听”到了。
怀着激动的心情,王顺东又复检了一遍所有的相关数值,又进行了一些相关检查。小赵真的醒来了。
时间是治愈的良药,经过ICU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小赵可以出院了。
11月29日,小赵和父母一起,将一面印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了ICU,送到了王顺东手里“王哥,谢谢你!是你的用心治疗和用心呼喊才救回了我的命。”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小赵出院进行其他的康复治疗。王顺东还是每日繁忙的ICU医生。当我在办公室找到正在埋头整理病历的王顺东,跟他提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感染了我:“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不是一句空话,其实我没想过能用喊的把他喊醒,能让他醒来的还是我们的各项专业治疗。只是我觉得从医学人文的角度出发,我应该去这样鼓励他,也鼓励他的家人。”
是啊,如果能够让病人感受到医生的尊重与关怀,理性地理解这个疾病与治疗,医患关系可能会更好。
特鲁多医生曾说过,“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这句话或许是对他的墓志铭最好的阐释。在特鲁多看来,医学的目不是单纯地与疾病对抗,也不是对生老病死的阻断,而是对于人类疾苦的深切安抚。
相比于100多年前特鲁多生活的那个时代,今天的医学科学技术有了飞速进步,为医生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疾病也已得到成功的治愈,想方设法拯救患者生命仍是医生职业的核心价值追求。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医学并非万能。据统计,即使在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里,疾病被完全治愈的病人也只占1/3多一些;大部分是疾病得到了控制、缓解;还有一小部分,实际上是治不好的。而从生命终极的意义上看,人终有一死,若以死亡作为评判医学的标准,那医学面临的将永远是失败的结局。
有一个故事被广为传播:已故外科巨擘裘法祖曾遇到一位腹部不适的病人,裘老耐心地倾听病人诉说,并轻柔地给他做了腹部触诊,病人感动得当场落泪,因为之前他到过六七家医院,没有一位医生摸过他的肚子,只是问诊、开药或做检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一位乳腺癌患者对自己的医生说,患者盼医生查房就像盼阳光一样,也许走进病房的医生并没有带来新的治疗办法,有的或许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分钟的聆听,或一次轻柔的触诊、一两句简单的嘱咐,但这足以让患者安心踏实好几天。
有一句话说,“我们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100年后,当我们回望特鲁多医生和他的墓志铭时,我们最该找回的是当初选择医生职业的那份初心,以及医患间原本应有的那份深情。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