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机制上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2019
12/29

+
分享
评论
张广
A-
A+
民航总医院案发生之后,更应从医院管理和医患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从机制上保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

     

     民航总医院恶性杀医事件让人心痛,但心痛之余,更应思考“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并不是仅仅设置警务站、让医生戴头盔、医院设置安检这么简单,在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有警务站、即使医务人员佩戴头盔,也无法阻止行凶者在短时间内故意杀人,很难用这些硬件措施来加以预防。虽事发突然,但并不代表毫无征兆,或者说在事前是可以发现异常、评估风险、适度隔离、心理干预并做好应急预案等,降低对医务人员伤害的可能性,更好的维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体制机制:

      一、异常患者识别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或者家属到医院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异常或性格异常,比如有的患者容易情绪失控、或处于躁狂和亢奋状态、或有双向情绪障碍,有的患者多疑、幻想、癔症,有的患者抑郁、有自杀或伤害倾向。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每天要接触不同的患者或家属,无法预知下一个是什么样的人。医务人员不仅应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还应注意到不同患者或家属的情绪或者性格异常。杨文医生被害案中患者家属曾经多次对医务人员扬言伤害和威胁,这与一般的患者或家属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行为和表达异常状态应当引起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建议医院或医务人员建立“患者异常行为识别机制”,对急诊或住院的患者通过问询、观察、对比行为模式,通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将患者按照心理正常、心理异常(情绪异常、性格异常、行为异常、其他异常)、神经症、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五类人群,对患方人员进行风险识别。并对不同的患者或家属按照不同的分级,采取不同程度的监控和后续观察,对可能出现风险的人员要早发现、早预防、早隔离,

      二、风险评估预防机制

      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风险识别后,发现有异常的人员或者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科室负责人或医院主管部门,由医院专业人员协助医务人员对该患者或家属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相比风险识别更为专业,也更为慎重。患方人员如出现很明显的异常情况时,比如本案中多次扬言杀医、报复、威胁的时候,应当由具有精神科、心理科的专业人士参与风险评估,按照无风险、低风险、高风险、极高危险四类级别评估判定当事人,并及时做好涉事医护人员与患方的隔离,后续与相关高危人群接触或诊治的过程中,应有医院的警务、安保人员共同参与。

      三、患方心理预期管理机制

      患方对疾病的心理预期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要注意管理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具体而言,就是要随时判断患方(包括患者本人和家属)对病情是怎么理解的,他们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治疗结果,他们对治疗中风险是如何认识的。并客观评估患者的预计治疗效果、治疗风险等。一旦发现患方的理解和医方判断之间有较大差异,患方对治疗的期待值过高或出现误解时,要及时启动期望值管理。

      本案中,患者95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病情突然恶化前往医院急诊救治,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预后效果可能无法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值,现实情况也证实,患者家属认为是医务人员打错针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这都反映出患方的期望值出现了异常,这种情况下降低期望值,通过沟通和心理疏导,使患方客观上接受病情的变化,将期望值归于合理,阐明医学的有限性,医院和医生是没有责任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方对医疗行为和医务人员的误解和不良情绪。

      四、适度隔离防范机制

     

      杨文医生被害案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凶者走进医生工作区域,从杨医生的身后掏出凶器残忍的杀害了杨医生。在惊愕于行凶者灭绝人性的暴行之后,我们需要理性反思为什么这位扬言杀医的患者家属可以如此方便的接近杨医生?风险预防的重要环节就是当事人之间的适度隔离,这并不意味着医患之间要彻底隔离,而是在对已经识别和评估出的高度危险的患者或家属,此时医生要与他们采取适度的隔离措施。现行的“首诊负责制”要求首诊大夫要对患者负责,但如果已经演化为人身威胁和扬言杀医的程度,是不是可以考虑协调安排其他大夫更换首诊大夫后续诊治。毕竟此时情绪的宣泄,还尚未扩散到其他人的身上,本案中行凶者也并非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无选择性的伤害,而是只对患者的主治大夫杨医生采取了伤害行为,可以看出如果之前将杨医生与患方适度隔离,或许惨案将有可能避免。而适度的“人身隔离”是对医护人员来说比较有效的保护方式。

      另外,医生的办公场所还是应当与公共区域适度分离,即便是急诊台也应当是半开放或者是可以隔开的,不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区域,更不能使开放区域面向医生的身后。医生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流时(除必要的诊治外),也应当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人身安全。医院应当合理规制患者探视制度,规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数进行探视,防止患者家属过多,一定程度预防群体性、暴力性事件的发生。

      五、应急处突机制

      目前,医疗机构对于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保护的应急预案体系尚未建立,人身安全的保护是无法仅靠医生自己就可以做到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突体系,发生不同级别的风险,及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常态化培训。

      2013年10月,原国家卫计委、公安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安保人员设置上,要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在技防系统建设上,要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电子巡查系统等。如今许多科技公司已经研发了“医院应急处突系统”,医生个体佩戴有紧急呼叫器、值班室办公室也有紧急报警系统按钮、全天候视频系统、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等。在医护人员的办公室或医院的特定区域,医院可备有必要的紧急防范工具(如防狼喷雾、电击棒、隔离叉具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随身携带,如遇到危险异常情况可直接使用,做好自我安全防范。建议建立个人就医诚信体系,对此前有暴力倾向或者异常表现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列入“黑名单”,对其予以重点关注。

      六、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机制

      事件发生后,引发全国关注,自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不乏许多失实报道或刻意激化医患关系的文章,也有诸多对医院和医生不利的错误信息。在此次事件中,网上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要对暴力杀医的患方集合全市医疗力量给予特殊照顾及救治,对杨医生的抢救及后续情况缺乏官方、全面、客观的报道,很多信息至今无法验证是否真实。这都反映出医疗机构在遇到此类舆论事件时,欠缺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能力,导致医院方处于被动局面。

      发生此类事件,医院应当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取证调查,与公安机关共同对事件进行初步介绍,重点介绍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人员情况,坚定的表明态度。医院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定期发布辟谣信息,与公安网信部门、政府宣传部门协调,屏蔽删除失真信息,传播官方正确信息,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建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回应新闻媒体、广大群众的关切和问题。妥善处置患者及其家属、安置和慰问被害人及其家属,介绍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并且及时总结反思事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和解决方案。

       

      医务人员是白衣天使,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值得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制度、社会环境、医院软件硬件、管理机制和全社会支持。愿天堂不再有怨恨和杀戮,愿今后不再有恶性伤医杀医事件发生,愿杨文医生一路走好。

作者: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i医法律服务团队  张广律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务人员,机制,人身,患者,家属,患方,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