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让受试者忘记自己的年龄,结果他们变年轻了!

2019
12/17

+
分享
评论
MED24
A-
A+
精准治疗时代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人们心理年轻化可以减缓癌放疗的格局变迁。

世间最恐怖的事是什么

照镜子时偶尔看见自己眼角的细纹算得上其中之一了「大家都会老的」「衰老是自然规律啦」……道理我们都懂可如何抗衰老才是咱们永恒的斗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朗格(Ellen Langer)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人们心理年轻化可以减缓生理上的衰老,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 一个有趣的田野实验 /

1979年,朗格教授和学生邀请16位老人到美波士顿外的郊区做为期一周的「怀旧之旅」。郊区房间布置得同20年前一样,有1959年的《生活》杂志及《周六晚邮报》、黑白电视、复古收音机。这些老人被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的老人需要按照20年前的方式在房间中生活,而控制组的老人只需怀旧以往即可。这一周,老人们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听上世纪的音乐,看上世纪的电影、报纸杂志。一周后,老人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步态、体力都有了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的老人改变情况更加明显,老人的手脚更加敏捷,60%的老人智力测验的成绩进步了,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朗格教授分析,实验组的老人,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为了维持时间感,会更有意识地「活在当下」,他们的改善也更明显。

/ 衰老,或许可逆 /

我们直到今天都无法解释这些老人身心在这一周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毕竟衰老的过程太复杂了。19世纪末以来,先后提出的衰老学说不下20余种,但我们仍不了解「衰老」。尽管如此,衰老的过程并非是不可逆的。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在其著作《生命尺度:我们为什么会衰老,又为什么不必衰老》中就有颠覆人们传统认知的阐述:「衰老是一种表观基因组信息的遗失,如果修复这种遗传的信号,那么表示衰老也可以被逆转。」其实,这样的设想已经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干细胞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发现,在人类成年细胞中仅仅添加4种蛋白质,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重新编程。这些被称为Yamanaka因子的蛋白质通过清除细胞的表观遗传标记来发挥作用,给了细胞一个新的开始。

2018年3月22日,Cell杂志发表了David Sinclair教授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揭示了血管老化背后的关键细胞机制,还确认了能够逆转血管老化的2个化合物,而接受这些化合物治疗的老年小鼠实现了「返老还童」。
但遗憾的是,从研究成果到临床应用药物或其他手段干预衰老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当下,而不是将衰老看成是一种单向的下坡路,自怨自艾。

/ 衰老,一种被错误灌输的概念 /

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思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衰老是无法避免的」「人老了,记忆就衰退了」......我们一方面忘了去反思或质疑这样的观念,另一方面还要迎合它。朗格教授认为,衰老和能力衰退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年轻人并没有区别。或许,真正抑制潜能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衰老的社会。如果说社会都是一个陷阱,那我们往往被自我束缚而不自知,也就放弃了某种尝试的可能性。我们同样因为对现代医学或医生无条件的信任或依赖,就会形成一种无意识状态,那就是很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 

/ 总结 /

或许某天醒来,我们惊恐地发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了,而衰老成了我们懒得思考的现成解释。太容易接受衰老标签的我们,是不是也习惯性忘记与衰老抗争了。

MED24医学传媒面向广大医生及医学生,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视频资讯平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受试者,年龄,实验,老人,衰老,医学,杂志,教授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