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日常诊疗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患者疑服用错发药品的情形。作为医疗机构,我们如何应对该类突发事件呢?基于此,笔者结合实务经验,就前述情形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
一、受理:做好记录,固定证据,待查明事实
一是按患者投诉处理规范的要求,做好登记,包括患者的身份信息和就诊信息。二是查看患者提供的错发药品及患者就诊的门诊病历本和门诊就诊票据,留存相关复印件,确定其与医院是否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事实。三是医院应在患者在场情况下共同封存错发药品,医患双方可参照病历封存要求签署封存条或其他相关文件,并可就封存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四是询问患者用药后的情况,若患者诉称不适,可结合症状和以往诊疗情况,安排做肝肾功类相关检查,以固定患者是否存在因误服药品造成的损害的证据,相关检查费用记账,待事实查明责任明确后予以处理。五是明确患者诉求及理由,做好沟通,告知患者医院已对患者所述事实及诉求基本了解,现需对医院是否错发和患者误服药品进行内部调查和评估,待院部讨论后再予以回复。
二、调查:证据核查,查明事实
首先,调取患者在医院就诊的全部记录,包括门诊和住院病历,确认服用错发药品前的身体状况。其次,查看临床药房信息系统,询问药房值班人员和处方医生,查看相关记录,确定患者处方用药信息、患者前后位患者的用药信息以及配药、取药时间。最后,调取药房监控,查阅处方信息和发药时间,排除是否存在患者恶意或误拿药品,查明药品错发或贴错标签的原因,是人为还是系统错误。
三、评估:组织内部讨论,进行成因和药效分析
了解患者陈述事实和诉求,并在完成医院内部调查后,医院可组织患者经治医生、药房配药、发药人员及负责人、药理学专家就事件成因及药效进行分析讨论。一方面,医院可从内部药事管理和患者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就本案事件进行成因分析,明确是否属于配错、错拿、患者恶意等原因。另一方面,组织全院药学和临床专家对药物成分、半衰期以及药效与患者症状及就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综上,医院可在全面了解本案事件发生的原因、损害后果后,就事件处理形成最终意见,以便于就下一步投诉处理方案作出选择。
四、处理:沟通、鉴定、调解或诉讼
经评估,患者主张的损害后果难以确定,可建议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药物成分、患者损害后果、错发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等方面的鉴定,以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无论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医患双方均可保持沟通,解决分歧,如沟通未达成共识,可通过第三方调解、诉讼路径依法解决医疗争议。如案件涉及新闻媒体,可通过调查评估,结合医院实际,及时沟通反馈,避免或降低网络舆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