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一些,公立医院能否设立首席医学创新官?

2019
11/09

+
分享
评论
Redwriter
A-
A+
大型公立医院里能否有个首席医学创新官?谁来当?在一个行政化的体系里,什么是“官”?一时还真找不到答案。

晴朗蓝天下的上海东郊宾馆,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园林之中。阳光洒进树丛中的小路上,让人想跑起来。我作为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的发起人受邀参加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学院(简称CCI)第四期的培训活动。原来想跟在葛均波院士的后面蹭蹭热度,没想到葛院士有重要会议上午不能过来,要下午才能过来讲话,我只好独自面对学员们讲讲我对医学创新的看法。讲完了,好像反馈还不错。飞回北京的途中,趁热把这些感想写出来。

多年和医院打交道,偶尔会出国考察参观一些知名医院,其间与这些医院的临床医生们沟通,明显感觉到他们在科研和临床的时间分配上是均衡的。比如,法国巴黎蓬皮杜医院的一位肿瘤医生跟我们说,他周一、周三在医院,周二、周四搞科研,那剩下一天呢?去民营医院飞刀赚钱。美国一家医院眼科的中国进修医生跟我们说,她的导师很牛,看一只眼睛的出诊费是900美元!而约上她导师的号非常难,因为一周只有他两个半天的号,他很多时间花在搞科研上了。

类似的信息多起来的时候,我就在想,看上去这些医生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些,但是因为他们科研带来的对疾病的理解和技术的提升,应该会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和疾病的诊疗!另一方面,我看到很多医院与药企、器械企业的关系非常的平等,联合开展的创新研究非常之多,和中国医院的情形不太一样。2016年,我萌生了要在医学创新领域做一些什么的想法。

2017年1月1日,我正式组建了健康界研究院,对医学创新开始进行研究,发现作为第三方可以建立平台帮助打通产学研用资的链条,就想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葛均波院士发起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对医生如何创新、如何把创新成果转化进行一期期培训,并帮助医生们进行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指导。我豁然开朗。2017年9月,健康界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联合主办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也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80周年学术活动),听完葛院士的报告,我就在电梯口向葛院士请教。“院士,能否把您在心血管领域的做法复制到医院里和其他专科领域?我们能否建起一个中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联盟?”葛院士听了我的想法,很痛快地说:“可以!”

2017年12月23日,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16个院士、40家医院以及40个全国主委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联合发起成员。从那天起,医学创新转化平台服务成了我创办健康界之外的另一个梦想——要组建团队、整合资源帮助医院和医生开展创新成果转化,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的秘书长沈雳教授和执行秘书长张宁和我,有点像三人小分队,在葛院士的指导下进行着各种艰辛的探索。

2018年,我们发起了第一届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医学创新高峰论坛。2019年,我们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医学创新论坛,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而且承办了首都医学创新大赛,通过评选把1000万元财政鼓励资金发到有创新成果的医生手里。最关键的是,我们帮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医院的医生真正转化了创新成果,我们帮北医三院进行了医生科研培训,我们组织医院书记和院长们进行推进创新转化的研讨,我们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资成立了创新转化咨询公司,我们承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美国国家医学院联合开展的全球健康长寿挑战赛的传播推广活动。还有很多很多要做的事情,感觉天气晴朗很多。被我从中国技术交易所邀请过来担任执行秘书长的张宁也和我们一步步走过了开创期的艰难。2020年会更好。

医学创新难,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就变得不难,还是特别难。但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不再孤单,有了文化、生态和闭环,我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要相信“创新无边界”,为此,我跟学员们讲了个小例子。

我去以色列参观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心内科医生负责这家医院的创新转化,相当于首席医学创新官。在一个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办公室里,他给我们讲了他们进行医学创新转化的做法。一个邮箱会24小时收到来自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创新点子,一般他们会邮件或电话沟通,对于比较靠谱的,他们会一一邀请到这里,进行连画带算的讨论,如果有可能成为创新成果,那么这个出点子的人就会成为这项专利乃至产品的主要所有人。医院里所有的人都知道可以随时跟他联系。创新不需要行政力量,也不需要多少资源,创新需要的就是行动!打开心里的边界之后,创新就没有边界了。

从以色列回来后,我跟葛均波院士讲,中国医院需要首席医学创新官,他非常赞同。不过,我们也探讨,在中国公立医院体系下,这样一个角色还不是那么好定位。是医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还是科教处处长?或者是成果转化办负责人?而且“官”这个说法,公立医院是不是不能接受啊?一个创新的想法,放在一个行政化的体系里,一时还真找不到答案。就在我们犹犹豫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据说河南已经有个大医院设立了首席医学创新官这个很酷炫的职位了,真心为他们点赞。

葛均波院士说,他有过很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是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学院的“院长”这个头衔,跟着CCI创新学院上课,我越来越理解他的感受。CCI第四期今天的课程结束,没有项目以及项目不成熟的学员就会先行毕业,而有着种子项目的学员会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产品化和产业化。

中国医学创新转化之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期待着。

飞机还有15分钟落地啦!写到这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首席,医学,医院,中国医学,创新,医生,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