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吹响了儿科医生职业化的号角

2019
09/19

+
分享
评论
马恩祥
A-
A+
儿科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可能说明儿科医生仍然是专业化的单打独斗,而非职业化的团队运作。

最近在推广儿科多动症临床心理诊疗专业培训工作坊的过程中,与一位院长有个交流。他们医院的儿科医生非常紧张,派不出医生来参加培训。笔者回复说,正是因为儿科医生紧缺,才更需要派员出来学习,譬如派内科住院医生、儿科护士、心理治疗师,以便能辅助儿科医生,形成儿童多动诊疗的医生团队,以缓解儿科医生荒。

儿科医生紧缺一方面说明儿科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儿科医生仍然是专业化的单打独斗,而非职业化的团队运作。通过完善心理学治疗队伍,也可以促进儿科医生职业化水平提升。

一个相反的事实是,最早与笔者联系拟参加学习的那位青岛儿科医生孙先生,几天的时间反倒成了熟识的网友,昨晚他又微信说要带另一位朋友医生来参加儿科多动症临床心理诊疗工作坊。天下的儿科工作都一样的繁忙,但对于儿科职业化的认知客观上来说,不同的地方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儿科医生能认知到的,有时院长还未必能及时的认知得到。做为医院职业化管理者,对于医生的职业化应更为敏感,毕竟医生的职业化跟管理职业化一样,来的很快。如果不把握好,仍然以专业化思维管理医生,恐怕永远都难以解决医生荒。

同样是昨天,丁香园的一个儿科医生也给笔者发站内短信,询问如何报考心理治疗师。诉说他们医院不会同意他在当地报考。其实儿科医生能主动寻求报考心理治疗师,是自我职业化的进取,理应得到医院管理者的支持与认可。儿科临床诊疗与心理治疗融为一体,医生的职业素养与技术水平更高一筹,无论是对于患者、对于医院都是好事。这个医生的遭遇,是否说明了管理者对于医生职业化趋势的不敏感?

健康中国战略,推行的是大健康。大健康目标的实现,仍然会以医疗做为基础,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必然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道。只有现代医学模式实践才能有效地满足医生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生物医学模式造就的必然是医生的专业化,而无法使其社会化,尽管医生终生以医疗为业,但无法享受其职业化所带来的于自己、于患者、于医院的种种便利。

健康中国行动成功的重要基础必然是医院的职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适应医院从医疗向大健康医疗转型。而只有社会化的医生角色才是职业化的,他们不仅仅有极强的单兵作战技能,更有快速组织团队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是在供职的医院内有效工作,也能在医联体的分级诊疗中发挥双向主导的作用。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会生物与心理诊疗技术,他们还会社会医学技能,能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他们以社会化的医生角色独立承担医疗的社会责任,与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双保险,从而极大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院的安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职业化,儿科,医生,医院,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