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没有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话题,特别是在认知程度弱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觉得世界上有“鬼”。那么对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事物,但是孩子仍然害怕和恐惧,家长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
情景1
自从贝贝上次从老家回来,每到晚上叫她睡觉时,她都嚷嚷着不敢一个人睡,哭喊着。有几次直接躺在爸爸妈妈的床上,不走了。贝贝妈妈问她,“有什么好害怕的?你之前都自己乖乖的睡觉,为什么现在不自己睡呢?”贝贝颤抖地指着窗户,说:“窗帘后面有鬼”。爸爸听到后,安慰着说,“瞎说,宝贝这世界上没有鬼,我们之前不也睡得好好的吗~”后来一打听,原来是贝贝回老家那次,房间对面有个窗户,窗帘后面躲着一只夜里求偶的母猫,在不停地哀嚎。天太黑了,看不到猫,让贝贝误以为是鬼。
情景2
萌萌刚刚一岁的时候就学会走路了,有一次在家里客厅摔了一跤,爸爸听到“咚”的一声,赶紧从卧室跑出来说“宝贝摔跤了”?
其实孩子摔倒之后根本没事,正在颤颤地扶着旁边的椅子自己往起站,可是看到爸爸这样惊呼着跑出来,脸上表情立马就变了,嘴巴扁扁地想要哭,萌萌妈在旁边悄悄跟萌萌爸招手,示意他不要大惊小怪,爸爸意会到意思,装作没事一样回到了卧室。孩子看没人注意她,瞬间就恢复了原样,又自顾自地玩了起来。
上面出现的两种情景,想必家长们或多或少都有见过,而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被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称之为“习得性恐惧”。习得性恐惧,讲的是个体学习到某一线索会带来危险,因而对这一线索产生恐惧并做出反应的现象。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大人,但你会发现小孩害怕恐惧的事物,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甚至觉得反应夸张了,那么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为什么会引起孩子的害怕,小孩为何更容易有害怕的情绪呢?
1、来源于周围人的感染
如同文章开头的第一个情景描述的一样,经常看到有孩子摔跤了,父母把孩子扶起来抱在怀里安慰,明明摔得不是很疼,可是孩子却一直伤心地哭无法平复,这其实就是“习得”了家长的情绪。除了这些,还有平时接触的视觉上的信息传递。比如给孩子看动物世界,出现有关于危险动物的镜头(比如蛇),解说员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凝重,电视背景音乐也会变得非常神秘恐怖,让人自然而然地感染一种害怕情绪,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种危险的动物,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认知能力有限,对情境的解释能力弱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想象力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会在脑海中想象出各种或美好、或可怕的事物,比如关了灯的房间里会藏着怪物,小虫子会吸我的血等等。恐惧来源于未知,孩子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遇到一些之前没有见过的事物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比如遇到乌云密布、狂风暴雨,孩子们不知道这样的天气是否是安全的,这种未知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3、以往的负面经验
还有一些恐惧是来自于以往的负面经验,孩子们把这种恐惧扩大化,遇到相似的情景就会激发他们害怕的情绪。像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孩子怕黑,怕有怪兽,怕有一些突发状况,不敢自己睡。很有可能孩子曾经看到过电视上怪兽会在夜晚出没,或者看到一些地震、失火之类的场景是发生在夜晚,所以下意识地把这些场景跟自己的真实生活关联在一起,生怕自己也遇到电视或者电影里类似的场景会发生危险,所以出现各种担心,不敢一个人睡。
其实害怕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害怕”能够保护我们逃避危险,无所畏惧的人反而容易受伤。所以,对某件事物害怕的孩子也不能被称为胆小。但是孩子害怕的情绪堆积的话,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帮助孩子缓解和表达情绪
当孩子害怕情绪出现时,让他深呼吸,帮助孩子缓解紧张害怕的情绪。家长不要急着否认,应该带着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并且可以帮助孩子命名情绪感受,还可以描述当产生这种情绪时可能带来的身体感受是什么。比如说,妈妈看到你的身体都缩在一起,一直在往后退,是不是害怕小狗会咬到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而不是认为产生害怕情绪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表达情绪的方法还可以借助游戏、绘画。比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装扮成他自己害怕的东西,爸爸妈妈来演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些绘画工具,让孩子把自己害怕的东西画出来。
2、帮助孩子理解害怕的经历和场景
通过改变孩子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比如,有些孩子害怕消防车、救护车的鸣笛声,因为这种声音又尖又响,给人带来紧张感。这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确实这种声音会让人听着不舒服,但是鸣笛声可以让马路上的其他司机都知道消防车在工作,他们要注意让行,这样可以让消防员叔叔及时去救火,保证大家的安全。”
让孩子了解到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其实是有价值、有作用的,有助于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还可以通过编好玩的故事,家长们还可以为孩子害怕的经历和场景编一些有趣、好玩的故事。例如,绘本里面讲的,小羊富丝害怕打雷,羊爸爸把打雷的过程编成“去云城堡开音乐会”的故事,暴风雨的声音和图像在孩子的心里瞬间就变得友好了。
3、给孩子时间 慢慢适应
家长们需要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转变和适应,要知道克服恐惧和害怕是需要勇气的。另外,可以让孩子一次前进一小步,慢慢接受曾经害怕的东西。比如害怕人偶的孩子,我们不建议直接把他们塞到人偶的怀里,而是可以先让他们和人偶打招呼,再慢慢地进一步——握握手,然后再试着去抱一抱。
上文分享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对孩子实际上没有危险,但是孩子仍然害怕和恐惧的事物。如果孩子是遭遇了一些创伤性事件以后,产生害怕等应激反应,需要更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家长也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