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政助基层医疗深度转型 基层能否打破“顽疾” 破茧成蝶?

2019
06/04

+
分享
评论
医源体官方
A-
A+
矛盾的基层医疗政策,该怎么转型?

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在四川等20个省先行开展社区医院试点工作。详见卫健委丨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4月26日,我省卫生健康委也发布了《四川省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了试点机构的确定。有169家医疗机构申请,覆盖了我省81个县(市、区)。(名单可识别下图二维码获取)

国家倒逼基层医疗机构深度转型

这些申请试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完成社区医院建设试点的任务要求,落实了临床科室建设、人员配置、体制机制建立等工作后,将会在2019年10月底,被评估和公示。

对于符合申报条件并完成建设任务的试点机构,将加注社区医院名称,并加挂“XX县(市、区)第X医院”、“XX县(市、区)XX医院XX分院”或“XX县(市、区)XX社区医院”的牌子。

“医院”这两个字将会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患者认同感和信任度等提升。

有人说,这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春天啊。其实,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的春天早就来了,可还是没有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的困扰。

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技术与服务能力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平台和地位满足不了医务人员的发展需要。

所以,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医务人员流动频率高。正因为这样,国家一直在帮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抢”患者,帮基层医疗机构“谋生路、找出路、寻发展”,用政策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而这次的开展的社区医院试点工作,更是国家在倒逼基层医疗机构深度转型!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强化硬件建设

申请试点、加挂社区医院牌子的基层医疗机构,得满足下面的条件: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国家卫健委2019年2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及服务情况》中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1-2月,我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为51.5%,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61.1%。

由此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要达到75%以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那如何提升医疗机构的住院能力呢?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机构在分级诊疗中承担着患者首诊的任务,疑难患者等都会转到上级医院,不会留在基层住院。而且,随着我国交通越来越发达,一些患者还会直接去往大医院就诊。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打破首诊率和病床使用率不高的现状?

①提升门诊能力

首先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系统性的培训,比如说感冒、肠炎、关节炎、气管炎、疟疾、过敏等。

二是要给基层百姓普及一些医学常识,比如急救就近就医争取黄金时间的重要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终身服药等。

三是要建设特色科室,比如中医科,我们先看一下试点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的强化硬件建设:

现在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满足上面的科室设置。虽然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了中医科,但却无中医可用,导致中医科形同摆设。

此次《方案》不仅要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还在科室数量上有所要求——至少2个中医二级科室,甚至要求设立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并相对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并不是把中医科、中医馆建设起了就行了,还要能提供中药饮片、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推拿类熬熨熏浴类等项目中的6类20项中医药技术方法。

所以,小源源觉得既然本来就要建设中医科,那何不把它打造为特色科室,这样相对再建设一个特色科室来说成本相对降低。

四是邀请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生来坐诊带教。一来,让患者少跑腿;二来,让基层医生学技术。

小源源这里分享一个案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借鉴。

山东一家乡镇卫生院便用“博士门诊”和搭建“健康物联网”、建立医护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大多数患者留在了基层,首诊率达95%。

“健康物联网”就是利用远程健康监护系统,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患者等提供日常居家血压、心功能、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频率等健康指标监测,监测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医院工作站,方便医师进行远程监护。

据了解,卫生院值班医生24小时开机实时监控,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实时掌握患者的血压、心电等重要生命体征信息,监控患者病情变化,遇突发状况,可通过GPS定位第一时间赶赴患者家中,1小时就可送患者到上级医院。

该卫生院还配备了一辆“直通车”,用于接送专家和方便患者转诊。

②提升住院能力

1.病床设置方面:

国家现在一直在提倡“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所以,康复期病人、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等患者原则上都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在设置病床时,可以以康复、护理、老年,甚至安宁疗护床位为主

2.尝试新方式“联合病房”:

可以与所在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开设联合病房,目前,已经有多个省市开展了三甲医院“联合病房”进社区。

比如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常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挂号看专家门诊。“联合病房”定位全科综合病房,类似于三甲医院的中转站,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慢性病、常见病、突发病等病情的诊断治疗以及中医康复。

根据试点要求,住院病房床位可按照服务人口1.0-1.5张/千人进行配置,每床净使用面积≥5平方米。至于具体怎么设置,可以结合当地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分配。

解决了硬件上和部分软实力上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人才的问题啦。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引、留”人才?

曾经一名外省的政协委员就总结过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从知识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缺乏学科带头人;从岗位分布来看,检验、影像等专业人才缺乏,全科医生、中医药人才比例严重不足。

这一次试点要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要占本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且应不少于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也就是说,如果医疗机构只有5名执业医师,其中就要含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哦。

还要求新进编制人员以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等紧缺专业为主。

可能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难处,《方案》里给了用人单位一些自主权:    

1.针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可设立特色岗位,所招聘岗位等级可放宽至专业技术八级;

2.可自主确定招聘人员的规模和专业、职业资格、年龄等,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考核招聘;

3.可自主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允许设立全科医生津贴项目及医务人员值班、夜班等方面的补助;

大家都明白,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有待遇不高,工资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等。

所以小源源觉得,只有政策上的这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基层医疗机构在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同时,还应该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最重要的给医务人员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打造职业晋升的通道。

另外,在此次加挂社区医院的牌子后,经评估达到相应水平的医院可开展一级、二级手术。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二级医院评审。    

社区医院可开展手术,基层医务人员便不再面对感冒等比较单一的病种,这既提高了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使用率,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医院的住院率。

医院等级的提升,加大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了在院医务人员的自信心,在人才的“引与留”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社区医院将成为基层医疗的核心

“强基层”,是我国医改长河中很有必要的一步,是分级诊疗中最关键的一环。

从国家卫健委2019年2月公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5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乡镇卫生院3.6万个,  村卫生室62.2万个,诊所(医务室)23.0万个。与2018年2月底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诊所增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减少。

说明我国基层医疗的资源在向社区集中,社区医院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核心。挂牌后的社区医院不用刻意追求等级医院高端、前沿的诊疗技术,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适应基层的特色诊疗技术。

试点社区医院转型成功后,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次没有参加试点的基层医疗机构,可将《方案》里的要求作为发展方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力争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要强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起基层的医疗人才,基层医务人员强则基层医疗强!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官网

                 大众数字报——《95%的基层首诊率是如何做到的》

                 《首个三甲医院“联合病房”进社区》

全文完,感谢阅读  

这里是医源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破茧成蝶,基层,顽疾,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