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篇原创文章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日份心灵鸡汤。
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酒这个东西,小酌怡情。不仅可以助兴,还有助于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甚至“防病抗衰”,用一位男士的话来说,就是“包治百病”。
“包治百病”这四个字,确实言之有据,毕竟,靠着几瓶玉酿,可以谈成生意,可以促成暧昧,可以拉近关系,可以建成平台——任何世俗意义意义上的“成功”,只要中国的酒文化不衰,都能在推杯换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与事业的飞跃!
不过,在我这个医务工作者眼里,“包治百病”,就字面意义理解,比从成功学意义上去理解,要简单粗暴得多:真要是被一桌大酒喝没了小命,那就真的是包治百病了——根本没机会遭受任何病痛折磨,就直接去了西天,简直就是史上最正宗的“包治百病”!比大家常说的那个“包”治百病还包治百病……
在既往的推文里,曾经跟大家科普过一个基础知识:酒精,是第一类致癌物。所以,不论是红酒白酒黄酒还是金汁玉液,只要含有酒精,就增加了致癌风险。如果你还在误解酒精的“保健功效”,建议你动动手指头复习一下下面两篇旧文:
不想被癌症盯梢?快来数一数你吃喝了多少1类致癌物?
《柳叶刀》重磅:适度饮酒有益健康?不存在的!酒精“零容忍”,你准备好了吗?
时隔不到一年,《柳叶刀》又发声了:
“适度饮酒有益心血管”?呵呵,不存在的!
不服气?呵呵,这次可是采集自中国人的数据哦~
屋主忍不住想起了去年欲盖弥彰、息事宁人后重出江湖,继续滚屏yang视、满口保健养生的Hongmao Yao酒……真是个打脸的笑话!
饮酒不过三两三?No!请:能不沾就不沾。因为,来自中国10个地区的、51万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告诉我们,在经由基因型预测、排除了其它疾病因素的影响后,中国男性:
在所有男性中,每周摄入280g酒精(相当于~4份酒),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59%和28%,中风综合风险增加35%,急性心梗风险增加15%,冠心病综合风险增加12%;
在基因突变男性中(关于这个基因突变的梗,后文会有解释),每周摄入280g酒精,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58%和27%,中风综合风险增加38%;这群男性群体在10年随访期间,有近9,000人发生中风,2,000人发生心梗。平均酒精摄入量与中风风险呈线性关联。
没有证据显示少量或适度饮酒有益身体健康或降低中风风险;
酒精摄入量和血压具有强正相关性:每周多摄入280g酒精,收缩压增加4.8mm Hg;
酒精摄入还会导致血脂和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
遗憾地说一句:以上结论是针对中国男性??。并且,在中国男性中,有8%的缺血性中风和16%的出血性中风是酒精引发的??,中风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杀手之一??。
而对中国女性而言,没有发现饮酒与血压、卒中或心肌梗死有相关性。原因很简单:喝酒的女性本来就不多(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的女性喝酒),即便喝,饮酒量一般也不大。
《柳叶刀》上发表的这篇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多地疾控中心及其他机构合作完成。于2004年-2008年这4年间,在中国十个地区招募了512,715名成人,调查记录他们的酒精摄入量,并随访10年,监测缺血性中风、脑内出血和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终证明:适量饮酒对中风没有保护作用,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中风的几率。
【关于基因变异】——这个研究之所以被《柳叶刀》重视并收入,是因为:东亚人群受基因的制约,特别适合做饮酒与健康影响之间的研究——很多中国人体内有抗拒饮酒的基因变异:rs671和rs1229984。这两种基因的变异会改变个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让饮酒者在饮酒时产生不适感,从而限制这些人的酒精摄入量。因此,在这些存在基因变异的中国人中,很容易排除其他潜在健康因素对饮酒量的影响(换句话说,存在基因变异的这些人,并不是因为有高血压、痛风等其它健康相关因素而喝酒少,因而很容易排除其它疾病对饮酒量的影响,同时可以排除因为这种影响而对中风和心梗等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回到我们开篇的那个定论:喝酒,真的是“包治百病”——直接一命呜呼,就不怕再得别的病了……
当然,一定会有爱酒人士不服气:喝酒伤身的,都是因为酒不够好,真要是天天品好酒,只能养生,绝不伤身……咳咳咳,好酒养生论,请叠好了收箱底儿吧,再说一遍:酒精是第一类致癌物!第一类致癌物!听清楚了吗?
—— 全文终 ——
推杯换盏有风险,以酒会友需谨慎!
酒和酒杯都是人家的,只有命是自己的!
喜欢记得去传播哦~
小屋主人简介
刘遂谦: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APD),中国营养学会认证注册营养师,澳洲DAA及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MND),同时持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营养研究生课程证书,临床营养师,科普工作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Krause营养诊疗学》等译著的翻译委员,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曾主编过五套母婴类图书,著有《宝宝喂养7堂课 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一书。十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资料:
Iona Y Millwood, et al., (2019).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 The Lancet, 10.1016/S0140-6736(18)31772-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