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

2018
09/18

+
分享
评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
A+
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总结以往的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对一“房间隔缺损(9mm 下腔型)”患者采用’室间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对下腔静脉影响小,优于使用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这是 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 。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也标志着一附院再次熟练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突破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禁区,将3D打印技术和先心病介入整合治疗推上新的台阶。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的禁忌症,这种先心病过去均需通过外科开刀手术才能根治 。自 2014年阜外医院率先利用 3D打印技术, 采用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取得成功 以来 全国已有数家医院采用此项技术, 术者根据患者术前 3D打印的心脏模型,事先就选择好了要放置的大型号PDA封堵器,从股静脉穿刺到把封堵器准确置入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内 类似 “瓶塞子”嵌于缺损部位, 破了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作介入治疗的禁忌。   


患者系39岁中年女性,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发现心脏病已多年,反复心慌 、头晕,曾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就诊,而医生们的建议都是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因患者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伤口的疼痛及手术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慕名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找到了张玉顺教授,希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

患者于2018年9月入住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根据患者的食道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影像,与交大3D团队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和研究,讨论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张玉顺教授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后,再三斟酌决定大胆尝试,创新术式。


张玉顺教授分析认为:此例患者若使用以往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必然会凸入下腔静脉较多,影响到下腔静脉血流,可能会造成封堵器内皮化延迟(人体自身心内膜的表层细胞向封堵器表面生长,形成一层内皮细胞的膜状组织,包裹封堵器。)甚至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因为既往所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边短腰 (经线) 长,而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边短腰短,置入后不会凸入下腔静脉,也就不会影响血流。根据这一思路, 9月14日在介入手术室、心脏超声的配合下,张玉顺主任的手术团队历经30分钟就十分顺利地完成了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将于近日出院。



3D打印技术助力心血管疾病诊治开创私人定制时代

患者确诊为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后,进一步进行了心脏 CT成像,将获得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后传输到3D打印机。通过3D打印心脏模型评估辅助,明确房缺的部位、大小、孔间距,缺损残缘情况及有无合并超声未能发现的肺静脉畸形或其他心脏畸形。若无手术禁忌则根据缺损大小选择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模型上进行预封堵试验。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自开展以来在国内仅几家大型医院能够完成,且均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而此例使用“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成功,体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及敏锐的创新思维。期待该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与超声、影像、3D打印模型设计团队全面合作,将使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不断的创新与突破,开创结构性心脏病私人订制新时代,给予每位患者带来精准与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完成结构性心脏病科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的使命。


编   辑:朱尔曼 刘炳祈

责任编辑:庞   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封堵器,首例,手术,患者,缺损,导管,动脉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