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绩效如何设计?

2018
08/26

+
分享
评论
医院绩效管理
A-
A+
医联体应该是个开放的管理系统,做好医联体绩效,利益分配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充分换发活力,保证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于2015年,分别印发了国办发〔2017〕32号《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办发〔2015〕70号《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8〕26号《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政策的强力推动,医联体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要保持医联体的可持续,利益分配是绕不过的课题,没有血缘利益关系,靠“拉郎配”和“散拼团”的医联体很难持续,医联体绩效咋设计、政策如何配套才可持续?

一、推进分级诊疗遇到啥难题?

国办发〔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国办发〔2017〕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新医改的目标很明确,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明确强基层,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希望破局分级诊疗“难题”,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反而下降。,大医院虹吸效应越来越强的现象,问题和难点在哪里,分析如下:

1、收支两条线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下降

医改行政化导向,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务人员实行准公务员待遇,工资总额严格控制,绩效工资激励不到位,多干少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下降。

2、过分强调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忽视医疗服务

过分强调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机构忙于建立健康档案,应付考核检查,强调公共卫生和健康档案管理,淡化和忽视医疗服务建设,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弱化。

3、基层诊疗限制医疗服务能力下降

按照分级诊疗管理,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范围限制,用药限制,设备限制,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提高,病人就医自然发生流向变化。

4、基层医院人才缺乏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基层医院由于人才匮乏,受编制限制约束,人才引不来,引来了没有医疗业务可做,也留不住人才,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医疗技术很难提高。

5、医患纠纷风险大医疗秩序失范

    由于医患纠纷风险大,医疗秩序失范,医务人员承担风险意愿降低,加之诊疗范围限制、药品限制、诊疗设备控制,加大了基层医院诊疗疾病的风险。

6、医保放开病人自由就医医保报销比例差异不大

医保管理政策实行病人自由选择医院就医,在各级医院就医报销比例差异不大,转诊制度也没有有效建立,导致病人自然选择大医院就医,推动了大医院的扩张,导致大医院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大医院占用了大量的医保和农保基金,医保或农保部门反过来挤压基层医院医保预算额度,基层医院能看的病因为限费,也只有逆向选择推诿,导致恶性循环。

7、民众经济收入提高医疗消费需求大

随着民众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医疗需求也在提高,加之从众效益,看病也是找人多的地方,大医院,导致看病贵,加速看病难。

8、人口流动就医市场变化

分级诊疗制度是完全按照区域人口的行政化思维,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城镇化发展加快,医疗就医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户籍人口的分级诊疗制度面临挑战。

二、推行医联体出现啥“新问题”?

政府强力推动医疗体建设,希望破局分级诊疗难题,结果依然不尽人意,出现啥“新问题”?主要是三级医院虹吸。

1、大医院推进医联体“巧借力”

大医院借推进医联体政策东风,充分发挥龙头地位作用,采取医院集团或医联体,展示了“聪明睿智”,获得政府资源支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2、大医院“跑马圈地”快速布局

大医院借助推进医联体,改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成立事业拓展部,送协作医院牌子,送专家上门义诊服务,积极布局,发展医联体加盟医院,实现了快速的“跑马圈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3、大医院“虹吸效应”显威力

大医院的主动出击,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床位进一步扩大,规模进一步扩张,患者量进一步增加,“虹吸效益”越来越强,下级医疗机构人才同样被“虹吸”,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下降,“虹吸效应”显示更加强大的威力,在“斗智斗勇”中,政策初衷被巧妙化解,对于大医院来说是“可喜可贺”,但是与医改强基层目标“相悖”。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今年10月底前完成医联体网格化全覆盖,有效防止城市三级医院“跑马圈地”。

4、二级医院“心有余力不足”

同样是医联体,为何二级医院没有向三级医院一样积极,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反映在主动意识差,等靠政府推动,没有战略眼光,没有发现未来健康管理是大趋势。二是心有余力不足问题,反映在管理能力不足,医务人才缺乏,资金缺乏难题。三是政策配套不支持问题,不向大医院虹吸,地方医保对大医院控制能力不足,但对地方医院控制干预力度较大,医保预算总额限制和均次费用控制,主客观上不敢看大病和大手术,进一步加大了大医院的“虹吸”,

5、社区基层“很消极”

作为社区医疗机构,侧重公共卫生服务,公卫资金很充足,不很担心经济来源问题,医疗服务有风险,受用药限制、诊疗范围限制、设备限制、工资总额限制,多干不能多得,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分级诊疗到了“网底”,不能发力,加大了大医院的“虹吸”。

我在医院做绩效及软件辅导调研中,发现导致“虹吸效应”的奥秘,主要是政策体制不给力,各种政策限制,基层收支两条线,多干不能多得,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长时间导致患者不信任,特别是医保支付政策不给力,总额及均次费用控制,多看病不给钱,导致推诿患者到上级,加大了上级医院“虹吸”。现实告诉我们,二级医院应该感谢社区,因为他们看病积极性不高,才有了二级医院的患者源的增加,三级医院应该感谢二级医院,因为医保总额限制,导致可以看的病不敢看,放大了“虹吸”,还有客观的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总之,没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引领,各项政策的配套,医改强基层目标实现“有点悬”。

三、医联体绩效咋设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卫生经济规律使然,医院离开钱不能正常运转,无论是紧密型的还是松散型的医联体,利益分配是核心问题,绩效如何设计直接影响医联体之间的积极性,也影响医联体运转的有效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绩效层级关系。

1、政府对医联体绩效考核咋设计

医联体作为新生事物,目前有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模式,2018年7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从顶层设计层面,统一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流程和考核要求,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目的很明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助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考核原则很清晰,一是公益导向,服务大局,二是科学评价,客观公正,三是激励约束,有效引导。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院等级评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等挂钩,有效调动医院及医务人员积极性。

 2医联体机构之间绩效咋设计

政府有了医联体考核的方法和措施,就需要针对行政部门考核的指标体系包括组织实施、分工协作等4个一级指标,政策制定、规划实施等18个二级指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等39个三级指标。针对医联体牵头单位考核的指标体系则包括37个三级指标。对医联体机构之间,按照机构功能和性质,细化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权重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指标的衡量标准和评分标准,分级落实到医联体各机构,各机构实行综合目标管理绩效体系,确保围绕医改目标做设计,关键要设计好机构负责人综合目标管理绩效,充分调动积极性。

3医联体机构内部科室绩效咋设计

医联体各机构之间,有了各自总体的综合目标,各机构负责人,需要围绕综合目标分级落实到内部各科室和部门,针对各科室和部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这是设计医联体绩效的难点所在,如何设计既符合整体绩效目标与科室微观目标相协调的绩效激励点,是充分调动各科室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4医联体机构内部科室员工绩效咋设计

医联体整体目标要实现,需要各机构内部科室员工共同去努力,需要按照各科室的综合目标,围绕科室总体目标,选在关键KPI指标,重在选择可量化的与总体目标关联度高的工作量指标,发挥绩效激励引导作用。没有员工支持和拥护的绩效激励方案,就没有科室绩效的实现,更谈不上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因此,各机构科室内部绩效分配是重要的一关,必须让员工算的清,如何干才能多得绩效,如何考核才能提质增效,只有小目标的实现,才有大目标的完成。

5医联体信息平台咋支持

医联体由于机构多,要实现多机构数据整合,需要大数据支持,信息化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平台不但实现数据整合,关键要对医联体管理有用才是硬道理,否则再多的数据都是“垃圾”。对医联体管理有用的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运营管理决策分析,二是公共卫生要落地做实健康管理,三是医疗服务业务量统计要分析,四是目标管理体系与全面预算要接续,五是绩效核算、考核、分配要支持。

四、政策配套支持保证可持续

    推进医联体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单靠行政推动的“拉郎配”,松散的医联体容易导致“同床异梦”,目标很难统一。紧密型医联体虽然整合难度大,但是有了“血缘关系”,才有可能实现资源整合,目标统一,加之政策配套才可持续。

1、放开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限制是关键

分级诊疗制度,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理论上行的通,但是患者怎么指导自己是得小病还是大病,患者很难判断,到基层医院看病,用药限制、检查诊疗设备不全、诊疗范围限制等因素,还不如直接到大医院,也省去很多麻烦。

所以,建议医联体之间诊疗范围、用药、设备购置限制放开,这样才是强基层的关键。

2、强化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并重

必须打破过分强侧重预防保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健康档案编制,忽视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不重视医疗人才培养,没有医疗人才,搞预防也好,姜康管理也好,怎么会效果好。

所以,坐实公共卫生服务,对公共卫生资金使用和绩效考核调整,强化预防与医疗并重。

3、健康管理与医保农保合并

健康管理使用了大量的财务、物力和人力,与医保和农保不能有效对接,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大部分“被健康管理”,真正享受到的健康管理福利的不能到位。

所以,建议健康管理与医保和农保数据打通,把健康管理经费并入医保农保基金,增加医保基金池子,把病人健康档案、诊疗就诊档案合二为一,设立《中国公民健康保障卡》,实行一卡通。医保支付政策调整,通过实行DRGs病种支付制度,针对医联体打包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刺激医联体从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预防保健为中心。

4、发挥社区及企事业团队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医保按照大数据法则,忽视了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医保管理的积极性,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优秀的文欢传统,一个企业组织、一个街坊邻居有人得病,都要去看看,所以单位和社区最清楚情况,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也需要社区配合。所以,医联体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应该借助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借助社区做好预防、健康管理、全面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少生病,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总之,医联体应该是个开放的管理系统,做好医联体绩效,利益分配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充分换发活力,保证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联体,绩效,设计,医疗,医院,基层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