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医疗中心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运营探索

2018
08/13

+
分享
评论
医观
A-
A+
目前我国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业规模在500-600亿之间。我国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市场从零起步,并将快速步入高速增长期,未来3-5年是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发展时间窗口期。

近几年,随着国家医改的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逐步被放开,并获得资本的青睐。在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前后,国家全面放开政策,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发展松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春天已然到来。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业规模在500-600亿之间,其中省市级、县级市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规模分别为200多亿和300多亿。但是,我国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市场从零起步,并将快速步入高速增长期。

值此正处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业大发展的起步初期,发展战略优先全国布局,锁定全国各地牌照的获取。从国家政策和市场来看,虽然国家放开政策,但根据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在实际操作中近几年内仍会采取谨慎处理,通过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进行业改革,所以行业发展初期为牌照资源获取的竞争期。

随着牌照资源的获取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落地运营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根据当前国家对第三方医疗中心的松绑政策、国内环境和国家医改力度,参照检验中心的发展轨道,未来3-5年是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发展时间窗口期。为此。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落地运营,是否能优先探索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竞争的关键。

一、战略

1.全国连锁布局。

2.将每个分中心打造成为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区域影联体中心。

3.以每个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为基点,全国连成一片。

二、定位

1.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机构。

2.行业定位: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医影行业领导者。

3.企业定位: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专业投资运营品牌商、服务商、提供商。

三、业务模式

1.医学影像诊断资源服务业务:影像扫描、影像诊断、影像报告等。

2.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服务业务: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影像报告、影像会诊、影像看片等。

3.医学影像教育培训服务业务:影像学分教育、影像培训、影像认证、影像考证、影像轮流、影像峰会等。

4.医学影像科研创新服务业务:影像科研、影像论文等。

5.医学影像延伸应用服务业务:影像体检、影像筛查(形成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专病、慢病筛查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癌症筛查中心、脊椎病防治中心等)、影像专属医疗(私人定制专属医疗健康管家)等。

四、发展模式

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政策,针对大型医院、中小型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四个应用层次,打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区域性医影服务平台,为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提供医学影像新技术、新方法、新资讯,帮助区域内影像医疗输血与造血,提升区域内当地影像诊疗水平,缓解当地政府在推进医进程中的财政压力,为区域内的患者提供优质精准的诊断服务。

1.资源服务平台:发挥全球顶级的影像设备和先进的影响团队,建立形成规范运行的区域性影像检查中心,利用医联体建设政策,联盟影像设备不全的县区级医院、缺乏影像设备的基层、社区医院、私营医院、门诊部、诊所、养老院和护理院,打造区域影像专科医联体联盟,为他们提供第三方优质的医学影像业务服务,为基层医院做影像检查,出具诊断报告,解决基层医院影像医师人才缺乏的现实,逐步实现与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区域影像专科医联体联盟,建立规范运行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影像医疗服务;同时对在中心实施介入检查的病人,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

2.技术服务平台: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基础,建设区域医学影像专家库,形成专家资源进行输入和输出,构建区域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与当地和周边区域三级医院、县级医院探索建立紧密型的医影服务联合体、共建、合作等多钟形式,通过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网络系统,向这些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技术服务,包括影像看片、疑难病例会诊、影像报告书写、影像检查转诊预约等功能,将优质影像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在本地就能享受到顶级影像技术服务,成为现代医学科技的受益者。

3.科研创新平台: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基础,与当地及周边的大型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合作,建立区域医学影像诊疗科技创新联盟,提供科研创新支撑服务。

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多中心科研协作,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提升影像医学科研水平。

4.教育培训平台: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依托,与GE等国际顶级机构合作共建的医学影像临床应用与科研培训基地,建立医学影像学院,联合当地医学会和医影学会,为当地及周边医学影像医生和技师,开展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应用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GE等国际顶级机构认证证书和学分证书;

与相关医学院校合作,如与大学院校、国内一流医学院校等合作,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学生提供临床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GE等国际顶级机构认证证书;

联合第三方医学培训机构,开展医学影像医生执业证和技师资格证培训,为刚毕业的医学影像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执业证和资格证考证服务;

联合GE等国际顶级机构、当地医学会和影像学会,组织举办医学影像专业论坛和峰会,为参加论坛和峰会的医生、技师,提供行业最新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和学分证书;

联合GE,成立医学影像研究所,每年发布全国和区域性医学影像诊断白皮书,或细分如心脑血管诊断白皮书,打造品牌制高点;

与中国医科大学旗下《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科学院旗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山东省卫生厅旗下《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以及国内国际医学影像权威媒体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论文、论坛、峰会,甚至成为杂志编委等各种方式,打通业界专业理论通道,提升业界知名度和品牌。

五、拓展思路

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可行分析:

1.大型影像设备配置政策放宽,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和医疗机构购置大型设备获批通道打通。

2.单体医疗机构资金困难、购买力不足,有时甚至采买二手设备充数,尤其是中小型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诊所、门诊部、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

3.由于结构性矛盾,部分医疗机构内影像设备闲置和浪费严重,人力资源也存在短缺与浪费并存的困境。

4.由于医学影像设备使用寿命为10年或更长,单体医疗机构不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及时更新设备。

区域性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可以缓解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包括人力和资金),最大化开发和利用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尽量使设备满负荷工作,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单次检查成本,并可以及时淘汰旧设备,加快设备更新周期,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同质化的医学影像诊疗服务。

当前,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存在的困境分析:

1.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医院,这些年购置了大量医学影像设备,招聘了大批医学影像医师和技师,医院难以在短时间消化和分流这些设备和人员;

2.近几年大健康行业快速发展,医疗行业受到资本的青睐,尤其是全国各地大量新建或扩建高规格医院,如全国各地都在新建、扩建三甲规格的医院,这样医院在影像设备方面均按照高规格引进设备。

3.有的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设备闲置率较高、吃不饱的问题,尤其是新建或扩建的高规格医院,医疗机构管理者不可能坐视本院病人影像检查单外流,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业务流量难以得到充足保证;

4.体制内的影像医师和技师仍然存在心理上的惰性,短期内医学影像中心的人才供给和学科发展受到限制。

为此,目前正在运营中的重资产医学影像中心多有沦为体检中心影像分部的风险,与设立中心的初衷大相径庭。

根据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情况和实际情况:

1.主攻影像设备不全的县区级医院、缺乏影像设备的基层、社区医院、私营医院、门诊部、诊所、养老院和护理院等机构,建立医影医联体联盟,导流病人。

2.针对三甲等大型医院,主攻放射、影像、超声科室负责人和医生,导流病人。

3.最终形成联盟医疗机构数据和机构导流数据,事项营收增加,并通过数据增加资本影响力,即连锁中心数量、医影医联体联盟数量、病人检查数量。

六、拓展步骤

1.第一步:摸清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中心,半径距离30公里范围的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情况,包括三甲、三级、二甲、二级等医院,以及影像设备不全的县区级医院、缺乏影像设备的基层、社区医院、私营医院、门诊部、诊所、养老院和护理院。了解这些医院的医学影像配备与水平情况。

2.第二步:针对不同医学影像情况的医疗机构,拟定双方共赢的合作协议,探索不同的合作共赢模式。

3.第三步:拟定内部拓展措施和激励政策,分组、分区域、分类型进行市场拓展,与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牌匾授权,形成医影医联体联盟,导流病人。

4.第四步:拟定市场政策,鼓励医影医联体联盟的医疗机构,输送病人。

5.第五步:组织医学影像论坛、峰会,提升医影医联体联盟的医疗机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进行联动。

七、拟需相关部门申请支持的政策

1.推动医影医联体建设。

2.打通与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

3.打通与各医疗机构结果互认。

4.成为医保定点机构。

5.扩大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6.放宽医学影像人才流动和多点执业,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八、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医改和医影政策

2009年6月9日,《关于印发县医院、县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检验、医学影像等医技科室检查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2009年11月5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阶梯配置指导意见》,提出:原则鼓励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性医学影像、放射治疗中心。

2012年6月29日,《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机构等医疗机构。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

2013年11月20日,《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实时动态更新,提高数据质量。

2014年8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 号),提出:明确服务内容,确保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一)远程医疗服务内容: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 40 号)

2015年3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 年)》(国办发〔2015〕 14 号),提出: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15年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 号),提出: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建立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单独设立,降低医疗成本。推进县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分工协作机制:在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前提下,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探索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设置专门的医学影像、病理学诊断和医学检验医疗机构,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大型医用设备共享使用。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 号),提出: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探索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大型设备配置饱和的区域不允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新增大型设备,鼓励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整合现有大型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前提下,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等资源共享。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 号),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2016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36 号),提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统一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在质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间检查结果互认。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鼓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危重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加强技术协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7〕44号)

作者简介:

汪鹏

亚洲临床医学与医院管理协会会员

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者

医疗行业分析师

医疗专栏作者

《医观》主编、观察员

长期关注医疗产业投资与经营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中心,医学,医疗,影像,机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