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关于“苦”的记载可追溯到春秋之前,如《山海经》明确记载了酸、甘、苦、辛4种滋味。
即“苦”最初指通过口尝获得的滋味。《尚书?洪范》最初将“苦”配属与五行之一的“火”,此后“苦”逐渐被赋予深层的涵义,即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脏心、色赤、味苦、时夏。《本经》中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将“苦”味列入药性特征,即“苦”不仅指真实的滋味,更是一种功能(性质)的体现。
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为依据,收载617种中药,其中具有苦味的315种(包括兼味),占总数的51.1%;苦味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以根及(或)根茎为主。大部分以寒(凉)药性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胃经、心经。苦味中药多以沉降为主。
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归纳,苦味中药主要含有生物碱、苷类、黄酮及苦味素4类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与苦味素是组成苦味药味感的主要来源。
初步表明中药苦味物质激活依赖于T2R受体基因,可认为苦味中药的味觉表达与T2R受体有一定联系。
苦味药中无机微量元素的量总均值居第4位,其功效的物质基础可能与高锂、高钙有关。钙能强健骨骼、钙化病灶,可能是“苦坚”的原因所在,苦味药的泻火作用大概是高锂的原故。苦味药功效还有苦温与苦寒之分。苦温药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而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苦寒药的主要性味来源。
苦味中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同时苦味与其他味中药的配伍应用也相当常见,如“苦辛通降”“苦降辛开”“酸苦涌泄”“苦酸泄热”“苦寒清热”“甘温苦辛”等。
在消化系统、糖尿病、精神类疾病、肝胆疾病、肾脏病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苦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治疗疾病的应用,对于妇科疾病、风湿类疾病、腹型肥胖伴高脂血症、肿瘤、妊娠呕吐、心脑血管疾病、小儿咳嗽、痛证、中毒、酒精依赖症、慢性鼻炎、中枢性呃逆、高热、肠道清洗剂、失眠及五官类等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佛手、菊花,蒲公英、杏仁、鱼腥草、栀子、桔梗、橘红、橘皮、桃仁、郁李仁、香橼、薤白等药食同源中属于苦味的药材,可以食用或饮用的苦味之蔬果则有苦瓜、苦菜、苦菊、盖菜、莴笋叶、芹菜叶、苦荞、苦丁茶、绿茶、柑橘等。
这些苦味药配伍其他性味的中药适度食用,可以改善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的体质。但如过食亦会致病。
苦味中药容易伐胃伤津,故阳虚外寒、脾胃虚弱患者慎用苦味中药。长期服用苦味中药,也会损伤脾阳。
有研究者以黄连、杏仁两味药作为造模诱因素,通过灌食昆明种小鼠来研究“偏食苦味”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灌服苦味之品,小鼠会出现竖毛,毛发失泽,甚至枯槁。
所以不论苦寒法,还是苦温法,都会造成脾虚动物模型,从而证实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等论述的正确性。
不建议大家服用中药时加入过多的糖矫味,因为糖本身也是一味中药,不同的糖性味功效不同,会影响药效;其次,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铁、钙等元素,药材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最后,苦味本来的味觉刺激有一定的促进消化作用,加糖后减少疗效。不如喝完中药后含一颗糖。
夏日湿热较重者推荐一道食疗方—蒲公英粥,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内蕴的痛风患者。
制作方法:30克鲜蒲公英(连根较好)洗净,加水煎取浓汁200毫升,然后加入淘洗干净的50克粳米和400毫升水,煮成稀粥,冰糖调味,每日2次,稍温服食。3-5日一个疗程。
作者 | 方泓 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