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生?我眼中的好医生“六标准”

2017
10/27

+
分享
评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
A+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才能够成为一个堪当重任的好医生?

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等多个环节。毋庸置疑,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执业医生,是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么,建设健康中国2030,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模式相适应,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才能够成为一个堪当重任的好医生?笔者以为:做一名好医生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学习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灵气,还要培养政治家的口才、修成菩萨般的心肠、 炼就运动健将一样的体魄。

1、哲学家的思维

哲学是对最基本、普遍问题的研究,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所要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哲学与其它学科之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本身只是思辨智慧和思维维度的不同展现,而并无对错可言。一般来说,哲学所代表和反映的是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所体现的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其所处医学极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他之所以能够把医学与巫术分离,使之发展成为专业学科,奠定了欧洲的医学基础,从而被誉之为西方医学之父。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而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等著名哲学家对他的启迪和影响以及其本人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的特质。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模式与基本方法,也正是基于机械唯物主义还原论的哲学原理,它把人体还原为系统;把系统还原为组织;把组织还原为细胞;把细胞还原为分子,从而形成了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验体系。我国传统的中医医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根基,即辩证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一个好医生,未必要成为哲学家,但是一定要学习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了解和掌握科学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规律;“一分为二”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比如,手术是外科医生疾病治疗最主要的基本手段。作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既不但要考虑手术的必要性,更应该认真地思索和评价手术的价值。因为,所有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伤害。只有这样辩证地看待疾病和选择的治疗,才能真正在日常工作中避免“成功的手术、失败的治疗”。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规律。它揭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通过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例如各种恶性肿瘤疾患,几乎都经历了从组织细胞的增殖、增生到癌变;从对周边组织的侵袭浸润到远程的迁徙转移等几个阶段。这其中不仅存在量变的积累,也包含了质变的飞跃。此乃恶性肿瘤疾病的普遍特性。然而,不同的肿瘤类型,不同的患者,乃至同一肿瘤患者在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又都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找到和抓住在其各个发展变化阶段中的主要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临床治疗工作中的盲目性。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比如对疾病的诊断,在合理地运用各种医疗设备的检查、检验之同时,绝对不可忽略了最基本的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既要重视和依赖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客观检查、检验结果和体征指标,也要善于根据视触叩听所得到的第一手病历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分析和主观判断。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诊断成本,最终在逻辑、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不可否认,疾病的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自述,都可能是机体疾病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亦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临床症状所反映的都只能是疾病病理本质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有时甚或是一种假象。而患者的自述,则可能因某种原因或者使病情被无限夸大,或者被极力掩盖。因此,作为医生,对待每一种疾病,每一个患者,都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逻辑思维,认真分析,真正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囿于现代医学惯性的思维训练模式,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对待疾病往往是过分地关注于某个器官或系统而忽视全身,只看树木而不见森林。然而,事实上,每一种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事件;所有组织的局灶性病变,都涉及到机体的整体机能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运用宏观平衡、模糊逻辑和亚宏观调节的现代科学哲理,正确地认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进行综合性的整体分析与评价,以克服我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有效地避免诊疗的偏差。

由此可见,学习哲学可以帮助医生在医教研工作中,克服思维的局限性,改变行为的肤浅性,提高逻辑思维、总结凝练水平,最终提高我们的诊疗能力。

2、科学家的敏锐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而医学的每一次发展和变革都离不开临床医生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事实上,任何一个先进医学理念的确立,都离不开细致的临床观察、缜密的思维推理、科学的测试设计和合理的分析总结。作为一名好医生,若要看好病,必须依靠日积月累获得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这种积累绝不是病例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不断的总结、认真的思考和严密的抽象归纳形成的。试想,假如没有科学家敏锐的察觉力和深邃的思索,百年前那个年青人在花园赏月,仰望星空,只是傻傻地发呆,抑或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去思考“为什么月亮绕着地球运作而不会掉下来”,被头顶熟透的苹果击中后也不去琢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牛顿这个响亮的名字也就可能与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错过,也就不会有今天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有人把合格的医生依照能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规范的临床医生能够遵循指南,保证医疗质量;优秀的临床医生在指南基础上,能够对患者进行分层和个体化医疗;而卓越的临床医生则能够创造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纵观国内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都是第三种人。临床医生唯有具备科学家的敏锐,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方能让自己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成长为真正的医学科学家。

当然,临床医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这种培养应该从青年医生阶段开始。“科学家”的素质中,开阔的眼界非常重要。它要求医生在纵向上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临床实践方法的变迁,从而有可能推断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横向上则应理解医疗价值链,理解临床和研究的关系,理解病人预后的决定因素等。而这其中,“走出去,请进来”是培养青年医生科学素养的捷径,让青年医生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学习;把国外顶尖临床科学家请进来,开展学术交流。

3、艺术家的灵气

临床医学不只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诊疗行为,也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因为病人个体差异及客观条件之不同,可能每一项检查、每一次穿刺、每一个手术都不尽相同。而唯一相同的是医生们都尽其最大的努力,追求每次诊疗过程的完美无缺。但现实中,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所以一名好医生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灵气。

这种艺术家般的“心灵手巧”不仅要求医生拥有很强的先天领悟力、学习力,更强调后天的专注与执着。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总希望把自己的一次次手术变成一件件成功的“艺术品”,但那又谈何容易?因为他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科基本功,更要求熟知解剖层次;不仅要求术中操作娴熟,更需要危急时干脆利落;不仅要求术前准确的诊断和缜密的手术设计,更需要术中完美的配合和术后仔细的观察;不仅要求熟知本专业常规,更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关键。我国医学泰斗、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裘法祖院士造就的“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的“裘式刀法”,那鬼斧神工般的手术技艺和手到病除的治疗效果,让每一位后生都沉浸其中,享受手术之美。而裘老的造诣,没有细如纤丝、精益求精的艺术家的灵气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4 政治家的口才

医疗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而医生在现阶段的中国也是高风险的职业。有报道提示,目前我国每年医疗纠纷超过百万,并时有因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事件。伤医、弑医事件时有发生,以致世界顶级医学期刊《Lancet》专门刊文《备受威胁的中国医生》,直击中国的医患矛盾。除了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的各种弊端之外,我认为医患沟通不畅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毋庸讳言,医学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铭言:对于疾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主动、有效的沟通,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的前提。

设想我们的医生具有政治家的口才,并非是要他们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强调的是一种良好的表达能力。一个优秀的医生,应该善于表达。通过表达,教书育人,传业授道;通过表达,进行人际交往,学术交流,反馈和校正自己的思路,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表达,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情感与互信,达成理解和默契。当然,这种沟通的前提是作为医者的真诚,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和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换位思考”,是医生能设身处地站在病人或病人家属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交流,多一份沟通。唯有如此,方能消除医患彼此间的不信任,减少医患彼此间信息的不对等,最终病人就会对疾病、对健康、对生命多一份理解和认识,也就能正确看待和接受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疗效的好坏。

5、菩萨般的心肠

菩萨不仅是一尊神灵偶像,更是仁慈善良的化身。所谓“医者仁心”,就是要求我们具有菩萨一样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的心肠。希波克拉底对人类医学最伟大的贡献,不仅是他精湛的职业技能,出色的见解和卓越的思想理论体系,更主要的是他堪称完美的人性美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伦理观念。“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希波克拉底誓言迄今仍是全球医学界遵循的行为准则。

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直接服务于人的医学则最能体现这一宗旨。因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就成之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大人生目标。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仅是教师的象征,也是十七世纪著名荷兰画家伦勃朗画笔下他所喜爱的医生的象征。

作为一名医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我们平凡琐碎的日常工作中,随时都担负着为了人类征服疾病,解除痛苦,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崇高使命。被誉之为“中国医学圣母”的我国医学大家林巧稚先生,以“我活着是为别人治病,为别人分担忧苦的”作为她的人生追求。她医治病患无数,亲自接生的婴儿就有5万多个。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患者和他人。用其一生,为我们展现了“大医精诚”的精神境界和慈善仁爱的菩萨心肠。

晋代杨泉在其《物理论》中说过这样的话: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患者疾病的痊愈。心灵的抚慰和支撑原本就是这个行当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医术本身。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疗技能和心理上的抚慰融合在一起,方能体现出“医者仁心、治病救人”这八个大字的真谛。借用诗人冰心的一段话语,或许更能贴切地彰显医者的情怀: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6、运动健将一样的体魄

医疗活动高度紧张,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都是脑力和体力高负荷的满载运转。近些年来,我们屡屡听到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消息,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医生工作量太大,工作严重超时;另一方面,患者对疾病、诊疗不理解,苛求医生,导致其压力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一名好医生要有运动健将般的体魄,尤其是外科医生,不仅是脑力工作者,更是体力工作者。唯有自身健康、精力旺盛,方能胜任繁忙且充满挑战性的手术。正是因为有着健康的体魄,9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吴孟超院士还能带领助手亲自为病人做肝脏巨大肿瘤的切除手术。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始终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理解力、体力、记忆力跟年轻的时候相差无几,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积极锻炼。在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上挂着一张他68岁时还突破防线上篮的照片。

综上所述,真正的好医生不只是一个掌握技术的“匠”,更是个成熟的“人”。他应具有强大的分析思考能力、不断学习进取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更要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谅。 “人生矩促,技艺长存”。“医术强一点”,“态度好一点”、“学问高一点”。一个好医生的成长之路虽然艰辛而漫长,但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永不停歇的前行方向。

作者 | 贺大林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一级主任医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生,标准,眼中,疾病,医学,思维,哲学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