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都不道德 还有谁能够道德?

2017
08/31

+
分享
评论
马恩祥
A-
A+
医生都不道德,还有谁能够道德——评舆论对患者住院先考试的批判>>

——评患者住院先考试

最近山西某省级医院银屑病科的一位知名专家被推上了舆论的漩涡,从网络搜索来看,代表性的文章有五篇:2017年08月28日北京青年报《患者医院住院需要先考试?》、健康报的时评《“住院先考试”合适吗》、华西都市报《“看病先考试”,到底是谁病了?》、澎湃新闻的澎湃评论《“想看病先考试”?该考的不是患者而是医生》和新京报评论《“想看病先考试”,这个医生医德不及格》。

从舆论的观点一致性来看,该医生已经被铁板订钉在不良医德的耻辱柱上。这从生物医学模式时代来看,舆论的观点也许是无可质疑的。但是任何社会是发展的,道德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社会的进步,也必将带来医学的进步,笔者想问发表上述评论的媒体先生几个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什么样的健康才是最有价值的健康?

医生、患者和社会应该共建一个什么的健康环境?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现代医学模式有着世界共识,在这个模式定义下,健康不只是指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包含了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及道德健康。维护与恢复健康是医生的天职,治病救人是高尚医德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理解治病的医术,譬如说,社会医学在治疗疾病中如何应用,即使是某些医学专家也未能回答出来。更何况是一般的社会人。如果先不从某医生的行为动机是否道德来看,住院先考试作为一种社会医学治疗手段,大家是否能同意呢?

要理解“住院先考试”是社会医学治疗,必须要先了解银屑病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该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影响较大。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原因,可能涉及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因素及其他五个方面,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饮酒、吸烟、药物和精神紧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主任医师在《如何正确对待和治疗银屑病》一文开篇即说“我国民间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银屑病究竟应当如何治疗,许多患者不清楚,我们发现能做到正规治疗的不到1/3,2/3以上患者存在治疗不当。银屑病求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①有病乱投医;②对医生要求过高;③悲观失望,不积极治疗;④无长期治疗准备。”

从发病因素与精神及社会行为方式相关及该病求治中的现象来看,银屑病的治疗恐怕不能缺少社会医学治疗,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复杂并易复发的疾病,更是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管理的疾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消耗的是国家与社会筹措的医疗基金,必须要能发挥到最佳的效果。为了能让有限的住院资源及在有限的住院期间得到更好治疗,降低住院费用同时提升和保障治疗的效果,必然需要得到患者积极与主动有效的配合。如果其表述将住院前需要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来替代住院前要考试,各位会觉得这是奇葩吗?

还原事件真象,也需要了解张医生这个人及他所做的事。

张某某,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今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也是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汗法研究室主任。已经出版的四本专著有三本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一本为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三本是关于银屑病的,也有适用于患者的科普书,也有银屑病的研究专著。张医生作为一个知名的银屑病医疗专家大家不会有质疑。从媒体一致评论的医德方面来看看,该医生的医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一个知名的医生,想必慕名而来的患者比较多,求治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而恰恰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受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行为影响,为了避免过高的疗效期待与实际治疗进程不同步,先采取健康教育和知识科普,达到一定程度才住院治疗是不是一种科学和符合实际的社会医学治疗呢?从这个角度看行为而不是看动机,张医生是严谨,是认真,是对病人的负责任。

按照现在的医疗市场发展趋势,没有哪个医院嫌病人多,有些医院为了套取医保基金,不惜降低住院门坎,达不到住院标准也收住院,这恐怕才是缺德。而事件中张医生所在科室,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放着大把的住院费不要,而为了那130元钱的四本书中的稿费利益?恐怕是为了提高银屑病住院治疗效果,抬高一点住院治疗门坎,应该是于国、于患于医三者皆有利的科学之举吧。

媒体的焦点在于医生借看病卖书,但各个新闻评论并没有就此说明白。张医生的书都是国家的出版社正式出版,网上有公开销售。即使是张医生有“软强迫”,充其量也是得了点稿费,又如何能从卖书中赚钱呢?在当今的社会,靠科技出版能谋利的还真少见,科技出版物读者量都有限,书的发行量出版社能保本就算不错了,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科技出版物如果没有科研基金支持的话,是要作者自费的。

即使是张医生真卖书,卖书就不道德吗?张医生卖的是与他所治疗的病人密切相关的书,是有利于疾病治疗的书。而且这个书是患者自费,即使患者有点不情愿,那如果患者不情愿吃药,医生也不给患者吃药了?在社会医学看来,张医生推荐的这个书,就是治疗不可缺少的“药”。再说,从张医生出书,至“卖”书,也反映出张医生对医学与医学推广的执着,对科研与科研成果普及的追求,凭该医生的学术水平,其智商不会低到医德也分不清的地步,如果说他是追求卖书得那一点版权费的利益,在科技出版物的作者圈内肯定会成笑话。

从动机论来讲,也许能猜想某医生是“缺德”的,但当今社会已经摒弃了“文革”扣帽子、贴标签的思维,一切应从行为结果来看。住院前要考试作为社会医学治疗,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反过来,对患者只做生物治疗,而不做心理及社会治疗才是不道德的。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能因社会没有认知到社会医学和心理医学的意义就自动放弃这两个方面的治疗。个性化的医疗只为患者负责,社会争议永远只能让他去,就像前几年舆论质疑肖氏反射弧手术,如今不仍然有社会需求及手术的应用吗?医学不在争议中前行,医学能进步?

当前最大的医德问题恰恰不是少数医生的拿回扣、以医谋私,而是普遍的不完全履行医生的“治病救人”中救人的心理治疗与社会医学治疗的天职,在患者医疗中放弃心理治疗和社会医学治疗,因为这两个治疗的施行常常带来社会上所谓的医生骗人和奇葩非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是民族思维中明哲保身在医疗行业的典型反映。

从这个角度看,某医生是新医德的实践者,也是新医德的无畏战士和先烈,有良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为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先行者们所做出的行为表示出足够的敬意,即使他的动机是自私的。社会应当理性,应当按行为来评价是否合乎道德,而不能以动机来评判。那样的话,不仍然生活在文革时代吗?

当今转型社会,道德伦理也正在重建之中,对于医德而言,也在发展进步,尤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理解救人的含义,但似乎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简单而快意去评价别人是否有道德。

住院前考试如果一概要做肯定是存在争议的,所有病人均要通过考试也不太符合患者各自的实际,从动机上而言,也存在着道德缺陷。但住院前考试从慢性病管理方向来看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世界卫生组织上个世纪对各国推行的“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考核,我们国家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知晓率也是有考核的。如果将住院前考试改为住院结束前考试也许更人性化和符合实际些。

住院前考试在某医院实行多年,而且不是个人行为,尽管不是所有患者满意,但应该并无大的社会反感。住院前考试的确存在着诟病,需要加以改进,但笔者觉得以此为题大造社会舆论,像是又一波妖魔化医生的舆论,某些良知被蒙蔽的媒体先生为了保持医患的对立而来持续

为搏读者的眼球。但此事也会引起人们对于医者与健康的思考,正是这波舆论,笔者才有了如下的感悟:

最有价值的健康是道德健康,其次才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再次才是心理健康,最后才是身体健康。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可能是一个恶人,而恶人身体愈健康,对于社会的危害就愈大,对于恶人要施以惩罚,遭受惩罚的人谈何身体健康。一个道德健康的人,他的身体愈健康,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愈大。不论是好人还是恶人,最先要维护的应是道德健康,而不是身体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舆论对于某医生的批评才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当前社会治理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大环境下,吹毛求疵、小题大作,甚至是颠倒黑白,来妖魔化医生是否应该?医学和社会发展到今天,还在用生物医学模式思维来观察与评价医界是不是时代的悲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社会倾向于认为医生都不道德,那还有谁能够比医生更道德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道德,医生,银屑病,医学,住院,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