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成为医疗资源利用的守门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居民为中心的分级、梯度、有序诊疗机制。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一,国内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没有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服务也就难以推开。
第二,与居民签约困难重重。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这样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广大社区居民目前还不能接受,他们还是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上。
第三,国家对于家庭医生实施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家庭医生要提供主动上门服务和咨询指导服务。但现在家庭医生大多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开展签约服务,大多数医生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增加工作量却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家庭医生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发挥。
第四,缺乏统一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后,除了常规的门诊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服务内容,这些服务项目,既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安全措施,更没有一套量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家庭医生的工作,短期内也难以衡量,对服务的效果难以评估。
第五,缺乏工作系统指导性文件。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必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国各级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服装、统一的交通工具、统一的联系卡、统一的随访包等,签约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第六,服务内容宣传不到位影响签约的开展实施效率。居民牵强附会的理解让家庭医生制服务走入了死胡同。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怀疑,不信任,使得签约更为困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全面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
第二,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性质的家庭医生工作团队。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寻找合适的第三方服务团队。
第四,善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该尽早向“无纸化、信息数据化、平台系统互通化”发展。
第五,国家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增加政府投入。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成为医疗资源利用的守门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居民为中心的分级、梯度、有序诊疗机制,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在与社区居民建立较为固定的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将医保经费按照签约人头预付给家庭医生进行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