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课前提问,回顾上次课上的内容。所以……问题来了,小伙伴还记得上次为大家介绍的全科医生临床思维的第一个特点吗?
专科医生没查出的病因,全科医生竟给他找出来了?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全科医生临床思维的第二个特点:考虑患者需要,解决紧急问题,边观察边治疗。
案例简介
患者,男性,60岁,1个半月前急性胃出血,诊断为胃间质瘤,在北京大学某附属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好转出院,回家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于出院1周后再次住院治疗,胃肠道造影无异常,胃镜提示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入院期间经禁食、止吐、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恢复饮食,10d后出院。
出院1周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进水,服用抑制胃酸及促进胃动力药物仍无好转,患者不信任原医院,不愿前往,又担心术后并发症其他医院不愿接收。2015-09-11前来就诊时一般状况及精神差。
思维与决策分析
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治疗连续性及医疗风险的问题,建议患者回到手术医院进行治疗为佳。患者此次为第2次发作,不愿再回到手术医院。那么,如何帮助患者进行临床决策呢?
首先,患者已多日未进食、进水,就诊时一般状况差,需要立即住院行静脉营养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其次,患者曾出现过类似症状,经查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暂无二次手术指证,且保守治疗有效,所以可再次尝试保守治疗,而保守治疗在二级医院进行即可,并不需回到手术医院。如经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转回手术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综合分析,推荐患者即刻就近住院治疗。通过与二级医院内科医生的沟通,当天就为患者安排了床位,开始接受治疗。患者接受静脉营养支持及止吐等对症治疗后,次日精神状态即明显好转,患者信心增强,配合治疗,经数日保守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逐渐好转,缓慢恢复饮食,减停静脉营养。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饮食逐渐恢复正常,无复发。
讨论
考虑患者需要,解决紧急问题,边观察边治疗
该患者存在特殊问题,即患者曾有类似发作史,经保守治疗有效,且患者不信任手术医院,不愿前往。所以为尽快解决患者营养问题、缓解症状,在基层医院的能力范围内给予了保守治疗。
在此过程中,全科医生与二级医院内科医生的沟通尤为重要,最初内科医生也有困惑和质疑,但通过积极妥善的沟通,还是为患者争取到治疗的机会,并与内科医生共同协商了治疗方案。最终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手术患者回归社区后出现并发症是全科医生时常会面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均建议患者回到手术医院治疗。其一,手术医生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加了解;其二,如并发症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需考虑是否进行二次手术。
该实例旨在探讨全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要求,力所能及地解决患者最基本最紧要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作用。
此外,要再次重申动态观察的重要性。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一边观察治疗效果,一边调整临床决策,在患者出现的问题已超出社区医院的能力范围时,一定要及时转诊,这不仅是对全科医生自身的保护,也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更多医学内容,关注治趣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