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女生在大陆的从医记

2017
04/25

+
分享
评论
北大医疗
A-
A+
医生不仅要帮人家看病,还要有更多的心灵交流,让他感受到关怀、温暖。有时候,医生听患者讲话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去倾听。

不论在病房,还是出门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医生潘中婷总喜欢随手拿着一个眼球教具。她解释道:“从角膜、晶状体,到视网膜,眼睛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很方便直观给病患解释。”

一听她开口说话,很容易判断出来她是台湾人。没错,她来自台湾台中。当年不到20岁的她只身离家,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口气念到博士,毕业后被招聘至新创办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回望走过的成长轨迹,潘中婷说,“我在大陆学医,留在这边回馈,我觉得这样很好。大陆患者量更大,可以累积更丰富的经验。”她话语简单,但情真意切。

潘中婷是千千万万在大陆求学、择业的台湾学生的一个缩影。自2008年起,国家进一步放开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门槛,其中很多台湾学生选择学医。身份问题使得台湾学生在大陆高校学医后面临择业的双重尴尬,留下来找工作很难进入大型三甲医院或事业单位,而返回台湾又不被承认大陆学历。能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这样的大型综合医院,潘中婷笑称自己很幸运。她在这里开启了从医进阶之路。

继承父亲衣钵 愿当医二代

潘中婷选择学医,受父亲影响最大。她父亲原是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内科医生,退伍之后办诊所运营至今。

父亲时常对她和弟弟讲,长大之后一定要学医,当医生好啊,医生分内外妇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方向,学得一技之长,又能帮助别人,鼓励姐弟俩传承衣钵。

在她记忆中,父亲下班后很少休闲娱乐,经常看书、钻研专业。每当分享到父亲治愈患者的喜悦,潘中婷对父亲的敬重和对医者的认知更加感同身受。

潘中婷自认为性格比较适合,从小耳濡目染,对医生有天然的亲切感,于是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她起初在台湾一所大学读过一年的药学专业。

她父亲一位朋友的孩子申请到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趁放假返回台湾时,向她讲述起在北京念书的见闻。这为她打开一个新世界的一扇窗,促使她做出决定——干脆也到北京学医读书,开阔一下视野。父亲十分支持她的选择。

随后,潘中婷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五年制临床医学。她一鼓作气,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修完硕士、博士,师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赵明威教授。她还在北医结识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天作良缘,俩人都是眼科医生。毕业之后找工作,潘中婷投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功被录用。

在大陆学医的台湾学生留下来找工作绝非易事,尤其在大型综合医院工作,大部分人的思路是要不然回台湾,要不然去美国考美国的医生执照,或者去一些小诊所。由于户籍、政策等障碍,大陆事业单位不知道如何处理台湾学生的人事、组织、编制等问题,往往一概拒绝。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利用创新机制化解了接收台湾学生的问题。潘中婷知道在她之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已经有招过一名台湾人的先例,所以对自己满怀希望。最后,她如愿以偿。

赢得病人粉丝 

潘中婷入职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还没有开业运营。2014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式运营。潘中婷至今仍对当时盛大的开业典礼场景记忆犹新。见证一家高起点、高水准的大型综合医院从零起步,投身建设参与其中,一步步吸引并服务更多的患者,她对这段特别的职业经历深感荣幸。

两三年前,她打车说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几乎没有司机知道在哪,如今再打车,司机不用问就直奔目的地。

她所在的眼科刚开始病人较少,一天门诊量仅个位数,逐渐增加到几十个、上百,现在手术量、门诊量持续快速增长,位居全院前列。她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拥有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硬件、服务都很好,只是位置偏远一点,需要有时间累积的过程。通过病人之间口耳相传,病人会越来越多。我看好医院的前景。” 

她和同事们多次参与医院组织的大型义诊活动,推广科室。翻看潘中婷的微信朋友圈,她转发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各类信息,比如医院新开了科室,又增加一条公交线。她说,医院正在快速发展,转发一些医院信息,可以让大家更多知晓。

出门诊,到病房查房,或做手术,她每天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尽管行医时间不算长,她从病人那里得到的尊重和职业荣誉感一点也不少。

她认为自己爱讲话,接诊患者总忍不住多说,“希望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更加了解”。患者一听到潘中婷讲话腔调,就会问她是不是台湾人。他们对台湾身份比较好奇,会对她比较亲切。

当年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习时接诊过一位患有青光眼的小伙子,现在他孩子已经6岁,遗憾的是孩子视力同样不太好。这小伙子每年带着孩子专程跑来找潘中婷复查眼睛,还为她带来自家种植的杏子。

潘中婷主管过一位研究雷达的大学教授。这位教授患眼底病变加白内障,视力降到0.1。经过潘中婷所在眼科安排手术,教授术后视力提升到0.4。教授来医院的时候,根本看不清潘中婷长什么样,术后他看到了,欣喜之余,还自创一首诗送给潘中婷,表示感谢。这是潘中婷第一次收到病人写的诗。病人恢复后的喜悦,给予潘中婷极大的精神满足。

由于天南地北的患者都有可能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潘中婷很高兴能通过患者渠道了解各地风俗人情、生活百态。她非常珍惜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她说,“接诊过的病人把我又介绍给身边的朋友、邻居,这份信任十分宝贵。我要努力,不辜负患者的信任与期待。”

她总结称,“医生不仅要帮人家看病,还要有更多的心灵交流,让他感受到关怀、温暖。有时候,医生听患者讲话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去倾听。”

奔向医生进阶之路

潘中婷现在的目标是想尽办法把找她看病的每一个患者都看好,目前不要太偏门,待到以后条件成熟,再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钻研,同时继续晋升职称。

她接诊过一个眼睛内长出寄生虫的病例。这样病例在大城市里极为罕见。她成为该病例主管医生后,查阅很多相关书籍,发现那寄生虫不是仅长在眼睛里面,也可能长在患者脑袋或皮肤里,就帮患者安排做系统检查,发现患者脑袋里同样长出好多寄生虫。听过她汇报后,眼科主任立即联系医务处,组织了一场院内及院外多学科会诊。他们通过手术,成功取出了患者眼睛里的寄生虫。该患者体内其他部位的寄生虫同时在住院期间一并治疗。

根据对上述病例掌握的一手详实资料,潘中婷整理出来一篇病例论文,投稿给中华眼底病会,并被录用,获邀到大会上与大家做讨论交流。

尽管利用现有少量的病人诊疗数据做科研会有一些困难,潘中婷还是不忘做个有心人,寻找一些专研方向。从开业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累计做过几百例近视眼手术。她把这些近视眼病人的资料收集起来,先做梳理工作,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数据。比如,用不同的机器测量角膜厚度,她会比较到底哪一台机器测角膜厚度更精准,免得在术后安全性上出现问题。还有,根据不同度数的患者,观察他的术后效果,反向追踪考量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

潘中婷的医生职业生涯刚刚起步,像开业不满三年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一样,未来有更多值得期待的精彩。

(本文为北大医疗“我是医者”系列文章之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记,大陆,女生,潘中婷,寄生虫,患者,医生,台湾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