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遇与挑战 2017年医生向何处去

2017
02/16

+
分享
评论
王秀华
A-
A+
医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和相关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次取决于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主观意愿以及内心的强大程度。

要探讨2017年和其后的几年内医生向何处去这一话题,其前提是弄清当前医生执业环境的特点,或者说弄清当前对医生职业选择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甚至决定2017年及其今后几年医生职业选择的几种因素

1.政策因素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相关政策信号可以说既密集,而又强烈和清晰。从国家层面来说,对医生执业选择影响最大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所定的名称为卫生与健康大会而不仅仅是卫生大会,其外延得到大幅度拓展,内涵更加丰富。其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为医疗卫生领域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将“健康中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其重大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对医疗领域从业人员来说,“健康中国”战略造成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不仅为这一领域的精英人士,同时也为一般医疗护理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二、由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过渡到自由执业,将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这些年的改革实践不断给出答案,从业界内到业界外,从坊间到庙堂,也都在逐渐形成共识。除了有关政策信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就是公立医院的去编制化。尽管这一工作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难以一步到位,但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对多年来成为公立医院痼疾的“大锅饭”来说,它起的是釜底抽薪的作用;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来说,公立医院吸纳人才的的体制优势将难以为继,大家都站在或即将站在共同的起跑线之上。

2.社会因素

在影响医疗从业人员执业方式的众多社会因素中,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其中最主要的。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9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超过19%,数量居全国首位。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22%以上,年均增加约79万人,年递增率超过4%。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等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该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意味着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不二选择。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医护人员的需求量,使这部分人成为日益稀缺、日益宝贵的的人才资源。

3.社会办医的“玻璃门”与“弹簧门”将逐步被拆除

从宏观角度来说,新一代中央领导在改革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政府自身进行改革,以此来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从微观层面来说,根据中央要求,包括发展社会办医内容在内的医改已经成为各地的“一把手工程”,因此因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和出于部门利益考量而推诿扯皮的情况,将逐渐成为明日黄花,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办医遭遇“玻璃门”与 “弹簧门”的重要原因。

4.公立医院人才管理模式的变化

步步深化的医改,对医学人才荟萃的公立医院形成了两个倒逼:首先,是医改对公立医院的人性化管理起了倒逼作用。这么多年来,许多公立医院为引进和留住人才可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机制甚至是文化留人等等。但由于医疗市场尚在逐步形成之中,人才竞争有一个渐趋激烈的过程,所以有些大型医院不乏“店大欺客”现象。但医改的深入,医疗市场建设的提速,均与医疗机构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将会通过逐步提高人性化管理程度、提高各种待遇来吸引人才,凝聚人心。其次是倒逼公立医院为生存和发展而实行更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药品零差率等政策的实施、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的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都会迫使公立医院更加考虑投入和产出问题,因此在医院人才管理中优胜劣汰的情况将越来越突出。总之这两个倒逼,都在共同作用于公立医院的决策者,引导他们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而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二、医疗从业人员面临的执业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疗从业人员今年和以后一段时间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将是空前的。 但总的来看,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这应该是一个基本靠谱的估计。那么,医疗领域从业人员的执业方式将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绝大多数体制内医务人员会依然选择留在体制之内,尽管其中不乏徘徊观望者且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利益考量、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实方面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所造成的困扰,也是导致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徘徊观望的重要原因。

第二、医务人员中的部分精英人士将会选择脱离体制的庇护,走向更广阔的从业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相关政策的“松绑效应”,更多的人将会陆续加入到“吃螃蟹”的行列中,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和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从总体上来看,在脱离母体、自断脐带之后,他们的大致选择不外乎三种渠道:其一是自由执业;其二是参与组建医生集团;其三是通过建立新的契约来加盟各类医疗机构。总之,医务人员能否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既是医疗领域要素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三、思路决定出路,医疗从业人员应勇敢面对机遇和挑战

1.调整心态,主动迎接挑战

目前,中国社会正迎来多少年未有之大变局,医疗领域也是如此。对于医务人员群体来说,失去体制庇护带来的不安全感、各类信息爆炸造成的心理冲击、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造成的精神压力、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所有这些,都会使许多医务人员五味杂陈甚至百感交集。

在这种情况下,关键的问题是心态的调整—只有醒得早,才能起得早! 

有西方哲人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应当认识到,对广大医务人员来说,即使我们回避新的职业抉择,选择继续留在原来的单位内部,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在医改步步深入,执业环境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此前的工作环境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因为随着事实上“雇佣”关系的消亡和新的契约关系的形成,会派生出全新的互动模式,过去的已然过去,双方关系将被重新定义和设置,一切都变得不同于从前了。况且,因医院用人模式的转变,人员流动将成为常态,即使你是“老人”,也必须正面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要辩证理解和清醒认识有些地方所奉行的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从平稳过渡和减少震荡计,设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过渡性措施,确有其必要性,但固态化的、一成不变的“老办法”是没有的,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更不会长期存在。      

2.强化品牌意识

何为品牌?从广义上来说,“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从狭义上说,“品牌”是一种拥有对内对外两面性的“标准”或“规则”,是一种具有相应内涵的识别系统的总称。

由于包括医疗资源配置、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传统文化积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医患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的,是医院的品牌而非医生的个人品牌,医生的价值被熔铸和“打包”进整个的医院团队中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藏进医院级别的光环之下了。所这也是导致某些医生甚至是技术精湛、口碑良好的医生,在试水“跳槽”而导致职业生涯遇阻之后,不得不“回游”进医院这个“池子”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医生由逐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上述传统的定式与模式正逐渐被打破。而这种变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医院品牌与医生自身品牌的机械“剥离”,而是医生既有个人品牌在新的执业环境下的持续打造。

在这种持续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有两个源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尤为值得关注。

其一,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和熟人社会。这一文化背景,对医生业已形成的口碑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医生,从走出医学院大门,面对第一个患者起,就开启了打造个人品牌之路。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不论说者有心还是无意,但其中的真谛,值得有志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做出成绩的人们用心领悟,着力践行。

其二,在医疗领域,从患者或医疗产品消费者角度来说,其试错的成本太大,在有些人来说甚至大到难以承受。特别是在市场机制被许多人错误解读甚至被污名化的情况下,有志于通过另辟蹊径开创职业生涯新局的医务人员,对这种情况带来的影响,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所谓品牌,固然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技术品牌,还有服务品牌等。由此看来,那些不具备精湛技术的人,没必要因缺乏雄厚的技术竞争力而妄自菲薄。而差异化服务,则既是人们多元化健康需求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所有医务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只要你全身心拥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要你足够刻苦和勤奋。

总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和做大个人品牌,扩大其光环效应,既决定于既有的贡献,更取决于未来的努力。   

四、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医生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不仅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更影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祸福。在“大政府小社会”格局未得到改变的社会治理格局下,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怎么办?

一曰注水。要在公立医院这方“池子”里注入活水,通过完善激励与正向约束机制,来最大限度释放医务人员的创造性与工作积极性。要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来落实医院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来增加医务人员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如果医务人员不是医院的主人,那么就只能是“客人”甚至是貌合神离的“陌生人”了。

二曰换“池”。新的“池子”里同样应该注入一潭活水, 而不是“池子”换了,水依旧是死水甚至是臭水。在那种情况下,游进的鱼儿只能面对两种命运:或者死掉,或者回游进原来的“池子”。  

三曰将鱼放归大海。最理想的境界当是让医生自由和从容面对多重职业选择,可以自由执业,也可以加入医院集团,还可以加盟社会资本所举办的医院,更可通过契约模式选择公立医院这个事业平台。只有当医生真正对个人职业选择负责和自行承受执业行为后果之时,医患双方双赢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医患关系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四曰需要全社会共同还医生以应有的尊严。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转型形成的诸多矛盾,从医患关系这个“火山口”中喷涌而出,由此造成医生了角色的尴尬。随着医改的深化和医生角色的归位,这一状况将有望得到改变,医务人员将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找到职业生涯的辉煌,为自己赢得令社会尊重的荣光和过上体面的生活。事实上,无论将“白衣天使”还是“白衣狼”的称谓罩到医生的头上,都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的。而“替罪羊”的角色,则是医生这个群体为改革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之一。其实医生就是医生,它只是一个职业,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职业,是一个既需要有相应的职业精神又食人间烟火的职业,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医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和相关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次取决于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主观意愿以及内心的强大程度。因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医生队伍是对社会走向最敏感、对时代投射到生命个体的信号最敏感的群体之一。概而言之,医生的命运折射的是时代的命运,也是所有社会成员命运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改革大业发展到今天,对于身负保障国人健康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其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正在让医生个人掌控自己的命运了!是幸运还是不幸?答案当不言自明。如果在精神上习惯于做保姆看护下的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理性而热衷于“跟着感觉走”;如果“眼高手低”,在行动上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一步三回头;那么前面的路将注定是坎坷而又崎岖的。反之,如果审时度势,尽最大努力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即使在前行中遇到某些困难,也仅属于暂时现象。既然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那么就无法绕开所面对的挑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职业生涯的新的春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机遇,医生,挑战,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医院,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