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寒冬也有热潮 2017年的医健投资将这样发展(下)

2017
02/06

+
分享
评论
贝壳社
A-
A+
贝壳社联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基因慧向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多位投资人发出邀请,请其表达自己在医健投资方面的观点,以为新一年的医健投资事业提供参考。

2016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近4万亿的市场。各方资本依旧纷纷涌入,投资量级节节攀升。优质的民营医院集团、具有平台潜力的医疗器械公司、拥有核心IP的生物制药公司,以及精准医疗、专科医疗等新兴板块,在2016年成为热门标的。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独立投资人、学者型投资人纷纷加入投资,使得优质项目的竞争愈演愈烈。

面对潜力巨大的4万亿医疗健康市场与激烈的投资竞争,各大投资机构将会如何开展投资布局?

2017年伊始,贝壳社联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基因慧向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多位投资人发出邀请,请其表达自己在医健投资方面的观点,以为新一年的医健投资事业提供参考。

此为下篇。

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不接地气,缺乏根基的移动医疗企业难获投资

2017年精准医疗可能就会是一个泡沫。目前来看,精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早期的没有太高技术壁垒的企业,在2017年很可能会死掉一部分。

生物医药在2017年会更热,像单抗药物,治疗肿瘤的靶向性药物,从国内这几年海归的创业,贝达、信达等企业的上市,已经释放了很多信号。但是这类企业估值过高,要谨慎投资。

移动医疗过度的依赖于互联网这个载体偏离了医疗核心,看病的本质是希望能够带给与患者更好的治疗,这个是核心,而移动互联网最多只能算一种技术。不接地气,缺乏根基的移动医疗企业很难在2017年获得投资。目前平台级的公司已经形成,更多的投资机会也不会在于以移动为噱头的医疗项目中产生了。

重山资本搭建的是一个医疗大健康的生态,从预防到治疗到康复,甚至到现在大热的AI技术,重山资本形成了一个围绕着诊断、治疗、预防体系的医疗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内,每家公司都不需要自己重头做到尾,只要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就行了,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球,这是一种产业协作的大的趋势。

创业者踏入到医疗行业,一定要有一个医疗的思维方式,所有死掉的企业,一部分是带着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到医疗行来创业。医疗的创业者在这个行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医疗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所以创业者找到如重山资本这样的资源型投资公司,比企业拿个高估值更加重要。

投资者在前两年创造了巨大的移动医疗泡沫。重山资本分享的理念是投资医疗,深挖医疗,而医疗的机会在于资源下沉,所以真正要做的是县域,而不是单纯的依靠移动互联这个载体。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投资和并购会在医健领域创造出腾讯、阿里

相比TMT行业的投资,医疗行业的投资还没有多到疯狂的地步,但是最近几年进入医疗领域的投资比以前来对比的话确实增速在加快,投资体量也是天壤之别。在药物研发,移动医疗以及精准医疗一些细分的领域出现了相对的过度投资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量生物医药的人才回归,随着GDP增加的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相关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政策的松绑所带来的机遇所导致。假以时日,投资和并购的驱动会在医疗健康领域创造出更多超过腾讯,阿里的巨无霸公司

2017年,以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层面为代表的精准医疗因为技术的飞速进步,风险资金的大量涌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技术壁垒被突破最早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唐筛,个性化用药等,通过早期的技术领先和市场渠道能力确立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些行业新进入者的机会相对会更少;行业中一些龙头级别的公司开始通过上市,借壳等手段进行更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包括并购,企业内部孵化和行业风险投资的幸会,行业已经开始出现整合的迹象;测序技术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降低,但在应用层面上的技术突破层出不穷,最大的投资机会将会来自于在应用层面上有独特技术门槛的创新公司。

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在于医疗,如何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提高传统的医疗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将是互联网及移动医疗的真正价值所在。原来受到较多关注的互联网/移动的属性较强的方向现在温度在下降,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于整体医疗健康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明确商业模式。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健康领域的从业人士进入移动医疗行业,对旧模式的不足之处比较了解,利用新的互联网和移动的技术的模式比较清晰,会带来新一波的互联网移动医疗的投资热潮。

松禾创新总经理、松禾资本合伙人张云鹏:允许精准医疗项目存在一定的估值溢价

2015年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2016年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也随之启动,随后大量创业者投资人涌向精准医疗领域,整个行业一下子热闹起来。虽然多数企业处于早期阶段,还看不到盈利,道路且长,但人人都认为自己会成为独角兽,国内外的行业巨头都涌向下游测序与数据服务领域,大把的投资像洪水一般汇聚而来。虽然未来可能是千亿、万亿的市场空间,但目前中国市场规模也就百亿。市场上有近千家企业在从事这个领域,这些企业的估值加起来估计也已过千亿。

伴随着华大基因即将在A股上市,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我相信陆续会有更多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但我也看到,行业内公司同质化过于严重,大浪淘沙的压力也许会让2017年进入一轮并购重组潮,那些大浪退去后无法立足的企业必然将惨遭淘汰。当然泡沫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问题,而且这在任何行业也都是存在的问题。

我们依然相信在精准医疗这个领域会跑出越来越多成功的企业,如果确定了这点,那么其实关键在于项目价值本身的判断,对于优秀的项目和团队,我们会允许一定的估值溢价存在,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2014-2015年很多上市公司凭着基因检测概念股票翻了几倍,有些甚至翻到了4-7倍。但长远地看,二级市场PE估值会越来越趋于合理,目前这些高PE项目难保不会发生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我们还是要回归理性价值投资,对于估值过高的企业我是谨慎再谨慎。

虽然过往已经有明确的项目退出路径和成功案例,但是全行业估值居高不下,始终会令投资人望估值而兴叹。作为华大基因的第一个投资人,松禾资本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的时候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先好好把项目、把风险琢磨透,想明白了再拍板,不是一拍脑袋一跺脚,就是它了。

首先,我们立足全产业链的布局,让被投企业互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减少共同的运营风险,形成很好的产业协同作用。我们投资了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大数据及医疗服务,我们自然就帮助被投企业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发挥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

其次,深入分析精准医疗所在的基因科技细分行业,找出合适的投资方向。从技术到产业链再到临床应用,每个细分应用或者技术应用,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行业研究和比较,选出一个细分行业当中最有潜力的企业再进行投资。比如我们目前已经布局了的肿瘤液体活检,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等细分领域,还有正在关注的全自动封闭式的分子诊断POCT仪器,另外对于上游的试剂我们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好的标的。可以说,我们前前后后看了数十家企业,才寻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合适的投资机会。我们当然也希望能多快好省地投出生物医药行业的明星项目,可是心急真心吃不了热豆腐。

精准医疗衍生于基因检测及测序技术,大量行业内的人才创业后抱着通过技术找产品找市场的思路,我们与很多项目方沟通时也发现大家都知道怎么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在产品参数、性能上不断优化,然而一问到产品的具体应用场景、使用人群,很多项目方都难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使对于部分场景明确的医疗临床产品,好的产品也不等于好的市场。在临床产品市场化过程中,医生会怎么想,患者又会怎么想,他们会怎样去操作、去使用,都是你的产品,你的商业模式需要考虑的维度。

生物技术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有产品、有治疗技术,也有检测和诊断技术,只有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条件下考虑问题,对产品的设计,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才能更上一层楼。生物具有多样性,临床市场面对的用户当然也具有多样性,打个比方,同样的病情不同的患者,此时医生可能考虑的是患者的买单能力,如果产品尚处于科研状态,什么样的人群会为你的产品买单,从而形成真正的市场,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市场红利又怎样才能转变为真正的收入?所以理清各个维度的内在关系,抓住真实的市场机会,这才是企业该考虑的核心问题。

2017年我们会着重考察精准医疗领域的上游企业,在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方面做深度研究,选择有领跑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精准医疗上游的仪器和试剂盒来说,虽然基因测序仪国产化较有难度,不适合中小企业去进行创业,但其中的数字PCR,全自动封闭式POCT核酸检测仪器,国内外都有较不错的优质标的进行投资,目标区域捕获试剂盒又是否出现中国的“安捷伦”的可能? 植入前诊断也是我们关注的细分领域,随着市场接受度逐步提高,政策法规逐步健全,PGD/PGS技术在试管婴儿领域的应用会逐步增加,此类企业可能出现投资机会。另外,基因检测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如基因检测+药物研发+药物筛选平台,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包含细胞免疫治疗)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未来医疗领域消费空间将堪比房地产

蓝驰从2005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保持着行业研究驱动的精品投资策略,同时作为早期投资者,我们也是站在一个10-20年的时间维度上去看未来,这是始终不变的。说到2017年,一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下一波创新周期正在开启,加上蓝驰去年募集了新一期双币基金,总额超过5亿美元,弹药充足,因此新一年我们会以更进取的姿态在行业里加速布局。

医疗项目的发展周期比较长,因为要做完整的体验并确保服务到位就需要非常大的线下投入,这跟传统互联网轻资产、快速复制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医疗也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患者需求做标准的服务体系也是一大挑战。但从利好的方向看,医疗行业的痛点和需求都是刚性存在,随着中产阶级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也会有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开以及政府提倡的分级诊疗制度也为医疗行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趋势和方向。

我们认为,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医疗是改革力度和发展空间最大的行业之一。未来医疗领域的消费空间将堪比如今的房地产,现在大众把将近四分之一的家庭收入投到房子上,未来会有四分之一的收入被用到医疗上。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足够多的患者和医生,支付方也会对这些创新模式更有信心,医疗创业的未来价值会很大。

对于医疗领域,我们在西医和中医方向都有布局。在中医方向,我们投资了大家中医,主要针对中医医师,管理他们的个人工作室,做结构化的中医数据库。从诊断、治疗、医患沟通到送药上门,覆盖一整套服务链条。而西医方向我们投资的春雨医生、杏树林,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杏树林主要为医生服务,春雨医生则是针对患者的需求做在线问诊。除了应用层面的考量,我们也会从医疗行业的技术管理角度切入,布局新的医疗项目,例如医疗的大数据结构化与数据分析、分级诊疗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和流程管理来控制医疗费用等方向。

技术创新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是值得关注的。如今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而这些技术手段最终还是要被应用到传统行业中,医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其中比较重要的技术方向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相信有朝一日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治疗一些相对轻微的病症。而面对医疗水平的地方性差异问题,是否能利用大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和诊断方式来提高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水平,降低误判概率,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就像我们投资的汇医慧影,就是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影像领域。他们先通过为医院提供医疗影像的云存储服务,从而获得基础数据信息,再结合大数据模型和机器学习能力帮助医生在看片前进行预筛选、预判断,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智能诊断平台,大医院的医生诊断能力也可以下放,让更多二三线城市医院和一些体检机构提高诊断水平。

医院里有庞大的医疗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寻找规律。以前医疗领域很多都是用传统的VI(Visual identity)做分析,但这种模式比较固定,如果运用AI进行分析,可以在分散的信息里面找出更多规律。

文|梁嘉琳 郑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健,寒冬,热潮,医疗,投资,企业,技术,数据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