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事件:莫让机器人成为批评对象

2016
10/09

+
分享
评论
吴帅
A-
A+
在这里,特指对莱钢医院李宝华医生被害事件的评论,那些评论远远要比事件本身更精彩——事事都归咎到政府,这也是一些医疗界大V最喜欢做的事。通过一个孤立的血案事件,硬生生地将之演绎为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演绎成为医疗行业和媒体行业的冲突。评论可以进行逻辑推理,但推理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否则,任何个案都可以演绎推理成政府不作为的过错。

100年后的人,如果有幸看到今日国人写的时事评论,相信一定会忍俊不禁,又或是五味杂陈。

如果,时事评论的精髓是批评。那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你根本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很多事件的评论都是这样,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这里,特指对莱钢医院李宝华医生被害事件的评论,那些评论远远要比事件本身更精彩——事事都归咎到政府,这也是一些医疗界大V最喜欢做的事。通过一个孤立的血案事件,硬生生地将之演绎为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演绎成为医疗行业和媒体行业的冲突。评论可以进行逻辑推理,但推理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否则,任何个案都可以演绎推理成政府不作为的过错。在莱钢医院李宝华医生被害事件中,何尝不是如此。没错,将一个事件中不完美的责任推卸给政府,但问题在于,政府是一个抽象的个体,批评一个抽象个体是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的,也不起任何作用的。

体制成为痰盂——评论又将矛头对准了体制,痛诉体制的不完美不人性乃至是邪恶,又或者是打着理性的名义给体制小心翼翼地提建议。我的天!体制明明同样是一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机器人,但现在人人往它身上吐痰说教,把它贬得一文不值,宛如低智商生物。

煽情成为一种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评论的价值在于教导公民理性思考认识问题,远离偏激狭窄的思维,但有些评论却长年反其道而行,培育和传播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泪流满面,甚至是批评对象“吃屎论”。医者本来应该是一个社会保持客观中立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这个热衷于煽情,或者说煽情成为一种商业,感情和情感可以交易的畸形社会,看起来,这个群体已经集体沦落,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煽情的主力军。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看看10万+和评论留言背后,一片的叫好喝彩之声,彰显这个事实。为了点击率与利益,点击率与个人利益已经成为一种默契。

否则,哪里会跑出来那么多让你热血沸腾或者是泪流满面,为国请命的评论文字呢?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批评,正在名存实亡

批评的灵魂是指名道姓。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基础,那么一切的批评都是伪批评。我告诉你,我想批评某某人,因为他怎么样的坏。你情不自禁地追问我,某某人是谁?我却;“嘘!这是不能说的秘密!”最后最后,你一定会把我说的事情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听。而这,恰恰正是我们当下正在面临的一种集体尴尬。

正因为不能指名道姓的批评,所以才有那么多长得很奇怪的评论,让“政府”、“体制”、“中国媒体业”······这些机器人成为批评对象。

正因为它们毫无还手还嘴之力,所以在评论文章里面,你想怎么奚落、宣泄、攻击、贬低,发泄你在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意,都可以如你所愿。

正因为你知道你批评的对象如此之弱,没有任何还击之力,所以你才会根本不讲究任何批评的方法与技巧,粗暴无礼,把你一生中最丑陋的嘴脸都贡献出来。相反,指名道姓地批评等同于一种面对面的激烈交流,存在着高风险甚至是危险,所以评论者才会养成理性的批评思维,注意批评的方法、态度、逻辑事实,避免被告诽谤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评论会看起来那么奇怪和可笑。如果不能指明道姓地针砭时弊,人人都是受害者,才会写出那么多可能会遭受后人耻笑的评论文章,我自己也不能免其俗。

如果这是一个填词游戏,相信我们都会很默契地填写上那相同的两个字。但如果我在那上面真的填写上这两个字,很可能这篇评论就会因此失踪。这是一个你眼里下真实的段子。

这也是我的判断,在一个封闭落后不能讲道理、不能批评、不能讨论博弈的环境内,暴力思维必然流行,暴力成为一种被膜拜的文化,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暴徒无处不在。

在一个暴徒潜伏的社会,如果医生们还天真的以为灾难性的事件距离自己相当遥远,那才是真正的书生意气,不清楚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你以为自己善良、专业、可爱,凶残、顽固、戾气的人就不会找上门来制造麻烦?用我们尊贵的逻辑好好思考一下,难道暴力者长了一双识别谁该杀谁不该杀的慧眼吗?

当一个社会不能批评的时候,其实已经逐渐在向不能讲理的方向靠拢。

对表扬成瘾,对批评恐惧的现象

一篇知名评论的观点有意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文章只不过在提醒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指名道姓的批评非常不受欢迎,甚至是被极度厌恶的。相反,指名道姓的表扬多多益善。这是一个对表扬成瘾,对批评恐惧的社会,我们都生活在新闻联播的正能量中。

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暴力血案事件的发生,又提醒我们,这种正能量有时可能意味着一种幻觉。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心灵鸡汤下去,每年因此失去宝贵生命和尊严的医生就寥寥几个名额,相比13亿人民而言。唯一的麻烦是,我们没有把握判断谁才是倒霉蛋?从概率上来看,人人都是平等的,这可能才是麻烦。

更麻烦的是,因为在这种对表扬成瘾,对批评恐惧的社会治理思维下,问题不会被当成问题,危险不会被当成危险,生命不会被当成最珍贵的易碎品看待。再说得粗俗直白一点,死了你就白白死,连最基本的保障和保险都没有!这才是医者们最需要看清楚的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机器人,伤医,批评,指名道姓,评论,思维,体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