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2016年中期策略报告(中)

2016
06/12

+
分享
评论
贝壳社
A-
A+
在体外诊断高端市场,国产品牌逐渐拿到入场券,低端市场分级诊疗又为国产品牌助力,严苛的监管要求将大浪淘沙,对行业进行整顿重排,竞争环境更利于行业龙头,优秀品牌终将有机会洗尽铅华,浮出水面。

文| 华泰证券医药团队

5、分级诊疗,医改的重要补充

分级诊疗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正逐渐完善。从政策的出台和推进进度看,分级诊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和系统,政策方案也越来越贴近细节,模式也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未来分级诊疗必将改变医疗体系供需的格局。

分级诊疗是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利益的重新分配与平衡,需要配套的机制和措施使之长效化、流程化,调整好各医疗主体的定位、职责、利益和动力,让大型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从英美全科医生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政策的趋势看,国家还会继续在全科医生培养、家庭医生签约及补贴、县级及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及医疗水平提升、医疗信息化方面进行大幅投入。

立根强基,分级诊疗之魂

无论是完善制度还是保障措施,抑或平衡各级医疗机构的利益,最终的目的还是增强基层和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通过拉大医保支付差距,或设立转诊比例等考核指标都不能自愿达到分级就诊的效果,而当下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实际上就是解决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信任问题,立跟强基之后自然会减少对大型医院的依赖,打破部分利益的分配机制。未来强基层存在三方面趋势:加强全科医生梯队建设,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继续提升补助力度,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购买第三方服务。

1. 全科医生培训及注册

我国全科医生梯队建设任重而道远。强基层的核心是提升基层的硬件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硬件短期投入即可到位,而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保量还要保质。从2011年国务院出台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政策以来,截至2015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达18.9万名,按2013年底城乡人口合计13.61亿人、城乡每万居民拥有全科医生2-3人计算(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共需27.21-40.82万名全科医生,缺口为8.31-21.92万名。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3名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配比,国际上基本每万人拥有5名全科医生。全国有一百多所医学院校,平均每所每年招收300名医学生,假设50%最后做了全科医生,填补全科医生需求的缺口需要5-14年(未包括转岗培训补充的全科医生)。而且目前城乡每万居民拥有全科医生1.4名的情况下,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和评价并不太高,所以我国全科医生梯队建设任重而道远。

2. 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县医院优势科室,并继续提升补助力度

2016年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五个方面:1.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2.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3. 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包括全科医师规培),4.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建设和设备采购及绩效工资的实施),5.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看到五个重点投入领域里四个都与基层直接相关,从基层居民的支付能力到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及药品的可及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市场已走上“高速路”。

3. 购买第三方服务,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类似医生集团,也可以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轻资产模式的自由执业方式,以及县级医院短期内建设优势科室的诉求,需要依托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为全科医生执业和县医院科室建设提供条件。同时,随着厦门、上海、江苏等地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试点推广,全科医生及护士人手严重不足,卫计委也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

定标准,建约束,分级诊疗之道

1. 扩大病种范围,健全分级诊疗标准

有了诊疗标准和流程,才可以将分级诊疗制度化,使各类医疗机构人员知晓患者该留还是该转。2015年12月卫计委发布了高血压、糖尿病试点通知,对基层和二级及以上医院服务流程做了细化,对是否纳入分级诊疗体系、上转、下转做了流程规定。

2. 通过考核约束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职能

2016年1月卫计委、人社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了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四类。其中公共卫生部门除了对流行病的监督管理外,对于慢性病的监测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慢性病在内的其他疾病的分级诊疗执行则由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对这两类机构绩效评价的规定便是对分级诊疗两大利益主体职能的约束、规范与监督。

3. 以支付手段引导需求,规范供方本份

(1)支付方式的改革:

公立医院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付费方式,基层探索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部分地区还会探索医联体内打包付费的模式。一方面,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与各种疾病的分级诊疗标准相适应,医疗资源的消耗、疾病的复杂程度及服务强度成正比,可以更好的对服务做精细化分工和管理;另一方面,按病种还是按人头付费,只与疾病的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服务成本无关,达到控费效果,从而避免了患者在首诊过程中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

(2)支付比例的差异化:

为鼓励患者首诊在基层,需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医保基金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医疗机构级别越低医保基金起付标准越低、报销比例越高。

(3)支付范围的扩大:

将会有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越来越多的病种也将在基层实现报销。如2015年上海松江在全市进行高血压监测、社区心梗脑梗康复和社区腹透三个病种分级诊疗。松江在四家社区卫生中心开放门诊大病医保,在社区透析也同样可以报销,且报销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对于患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模式创新,分级诊疗之器

目前分级诊疗体系主要通过医联体、家庭医生、医生集团、远程医疗和网络医院五种模式建立。前两种是体制内的方式,由政府以政令形式引导医院间和基层全科医生保证基层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这也是目前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主流模式。后三者由市场参与,通过医疗信息化、互联网或者借助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开口使得基层患者可以接触到大专家。与医联体和家庭医生比,医生集团、远程医疗和网络医院由于是市场化的交易行为,虽然可以也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是缺乏责任式和连续性的服务。

分级诊疗开启信息化、服务及产品的全新市场

医疗体系从供给到需求都将变得更加精细化。分级诊疗将引导患者与医生下沉,医疗服务模式则以责任式连续性的服务,解决患者从慢性病和多发病到疑难急重症转诊的系列问题。每个人的需求将被分层与不同层级的医疗资源匹配、高频到低频的医疗需求在一个完整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得到满足,所有的健康数据和需求将通过信息系统数据化,实现可分析、可管理。

随着需求、供给的精细化及医疗资源和患者的下沉,未来医疗行业随着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在基层市场出现高增长的投资机会。1. 在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公立医院改革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医联体或医共体、政府卫生决策和监督(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远程医疗、医保控费都需要信息化作为基础工具改变工业化时代落后的医院体系,上述这些信息化主要是B2B的信息流打通;而对于诊前咨询、预约就诊或手术、诊治后的患者管理,都需要打通B2C的信息流;未来医疗一定想着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健康数据的产生及分析的前提即数据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及大数据建模分析能力,这更是分析和管理医疗需求的终极利器。2. 在服务方面,以可标准化可复制的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如眼科、口腔科、肿瘤放疗、医生集团及康复护理服务;由于县域及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的诉求及医疗资源共享的方向,相关第三方检验和影像中心将面临新的蓝海市场。3. 产品方面,主要围绕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药品和器械,如乐普医疗和通化东宝近年净利润增速都维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在产业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检测硬件多以进口品牌为主,但是相应试剂还是以国产品牌为主,对于药品、器械和试剂相关具备小包和先进物流能力的企业如九州通也会受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分级诊疗模式的推广和基层患者流量的增加,建议关注:诊断试剂龙头(在国内市场渠道下沉且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适合在基层的常规检查)及医疗服务网络下沉的服务龙头,建议关注上市公司:迈克生物、美康生物、乐普医疗、爱尔眼科。

6、体外诊断行业:行业整合洗牌趋势明显,优质国产品牌的春天来临

2015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500亿(出厂),整体增速17%,预计未来3-5年保持15-20%增速。市场份额分散,公司体量较小,站在长期投资角度,未来自身成长和整合的空间巨大,优秀国产公司增速将超越大盘。

未来优秀国产体外诊断公司发展三大驱动力:监管收紧,分级诊疗,国产偏好

监管收紧

截至到2014年底,中国IVD生产厂家超过600家,销售规模超过1亿的不到30家,大部分厂家销售集中在1000-5000万的规模,其特点是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体系不完善,价格战为最主要的竞争模式,对病人而言有很大的诊断隐患。国家监管部门自2014年中开始逐步加强对IVD行业的监管。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从研发、生产、注册、临床、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控,整体的态度持收紧趋势,通过严苛的行业准入和运营要求,对IVD行业进行大范围的洗牌,以质量为核心的细分市场龙头厂家将受益于该政策的执行。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使得病人分流至基层医疗机构,进口品牌无力过度下沉,利好与国产品牌;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落地,将逐渐把三级医院的流量分至基础医疗机构和私立医院,缓解大型公立医院的巨大压力,City Research 预计未来会有20-30%的病人在民营医院就诊。

国产偏好

国家政策偏好于国产品牌,鼓励大型公立医院设备采购进行进口替代。

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民族品牌保护政策,要求大型公立医院优先采购国产设备。遴选出一批符合临床需要、产品质量优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产医疗设备,形成优秀产品目录,逐步建立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科学评估体系。

2015.05 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选择数字化X线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种基本医疗设备为第一批遴选品目

2016.01 第二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选择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CT)、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透析机、呼吸机、麻醉机和自动分药机等7种品目为第二批遴选品目。

长久以来,国产品牌的主要战场在二级及以下医院,公立三级医院主要还是进口品牌,终端对价格的不敏感,使得部分已经达到临床要求,甚至性能超出进口品牌的优秀国产品牌始终无法抛去“国产的帽子”,没有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的政策保护,将有利于国产品牌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奠定龙头企业的地位。

尽管体外诊断市场已成为所谓的红海,但产业仍处于整合阶段,其规范性和监管力度有待完善,很多小企业会在竞争和监管压力中逐渐退出该领域。在高端市场,国产品牌逐渐拿到入场券,低端市场分级诊疗又为国产品牌助力,严苛的监管要求将大浪淘沙,对行业进行整顿重排,竞争环境更利于行业龙头,优秀品牌终将有机会洗尽铅华,浮出水面。

长期看好的细分市场:生化、发光、POCT

1、临床生化:看似机会寥寥,实际暗育良机。临床生化200生产厂家,随着CFDA加强监管,优秀的国产品牌会加速整合市场份额,保持超越大盘的增速。相关上市公司:迈克生物、西陇科学。

2、化学发光:国内厂家方兴未艾,前景可期。作为容量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国产替代刚刚拉开帷幕。装机量是保证封闭系统增速的前提条件,明星套餐是进入终端的敲门砖和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关上市公司:迈克生物等。

3、POCT:容量小而增速快,前景广阔,保持关注。POCT市场作为大型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有效补充,其发展尚不成熟,行业无标准,持续关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相关上市公司:乐普医疗等。

7、康复即将爆发的蓝海市场

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预防保健、临床共同组成了全面医学。相比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康复医学则是强调以功能障碍为主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体就是根据患者功能评定的结果,采用各种方式的功能训练,最终目的是让患者通过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进而重返社会。故我们认为康复医学一直以来都是现代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之前可能受消费水平、健康意识、保险覆盖等制约,我国居民对治疗需求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康复的需求。但我们判断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消费能力的提升,将会越发重视对康复的需求,进而刺激未来我国康复市场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康复领域,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康复体系几乎缺失),为康复医疗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分级就诊体系),这就为康复医院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历史机遇:在成熟市场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下,综合医院是以重病救治为主,及时流转患者;康复医院则是以患者恢复期(包括急性期和稳定期)为主,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由于目前我国三甲医院等综合医院人满为患,出于提高病床周转率的需求(美国综合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是3天,中国是10.2天),需要及时流转病人,对康复医院存在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从转诊流动关系上看,康复医院也处于关键环节,故我们判断康复医院必将是未来我国康复体系的发展重点,有望迎来爆发期。

此外,自2010年卫计委发布《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将9类康复项目纳入全国医保后,近年各省都在积极推进康复项目的医保报销,进展较快的包括江苏、广东、北京、山东等地。我们相信随着康复医保覆盖面的逐步推广(包括地域及康复项目),将加速释放我国的康复医疗需求。

与此同时,近年我国商业保险的迅猛发展也将支撑我国康复医疗产业的快速成长。2003年我国商业保险保费收入近4000亿元,2014年则超2万亿,增长了5倍多(2003-2014年复合增长率16.2%)。未来随着居民意识逐步增强,商业保险尤其是商业医疗、健康保险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康复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故我们认为中国康复治疗最具潜力的领域将是骨科及神经康复,市场容量将至少超过千亿。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参股康复医院的湖南发展,积极筹划康复连锁的和佳股份、澳洋科技,以及通过收购介入康复领域的华邦健康、万方发展及千足珍珠。

8、养老:莫嫌秋老山容淡 山到秋深红更多

养老市场规模巨大。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年、30年、40年分别将达到3.3万亿、8.6万亿、17.5万亿。而从14年至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长到106万亿, GDP占比从8%增至33%。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政策+老年人消费行为,三大动力促使养老产业的春天来临。我国从2000年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2.8%。近两年国务院、各部委就制定发布了养老相关政策十余条,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标准化、养老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并轨等多方面指导、支持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示我国养老产业迎来新的阶段。同其他消费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由于在生理、心理、经验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老年市场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包括自住消费性强、习惯稳定和行为理智、追求实用便利等。老年人的这些消费特征也决定了养老用品和服务与其他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特殊老年人消费市场。

结合国际经验,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将成为领先模式。国际案例:从日本、美国的养老模式来看,居家养老也是海外国家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部分有社交需求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养老社区享受晚年生活,与地产商合作进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日常的照护服务。只有很少部分不能自理或者子女没有照顾能力的老年人会入住养老院进行养老。综合观点:在中国最佳的养老解决方案,居家养老模式,其中首推Natali和安康通,优点:易于复制,成熟的经验可以在中国复制。

养老产业链及八大模块

养老产业由于其产业链长、涉及的领域广,因此不仅是我国人口结构决定的社会福利问题,也是未来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涉及八个大的子产业模块:养老住宅,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护工培训,福利器械,综合性医护服务,文化生活,老年金融,家政及其他服务。

养老产业链的痛点。居家养老亟待健康管理信息化;医养结合不充分:养老地产缺乏医疗资源、居家养老缺乏一体化的远程医养提供商、中医养老是我国养老产业一大待挖掘特色;专业化护工缺乏;养老院入住率低;缺乏长期照护险,老年人负担能力低。正因为养老产业链存在如上的痛点,养老产业才有发展空间,有关的个股具有成长潜力。

投资逻辑:养老产业链将持续受益于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建议关注标的如下。养老住宅:凤凰股份、宜华健康、华业地产。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七喜控股、东华软件、银江股份、易华录、东软集团、数字政通、奥维通信、万达信息、延华智能、卫宁软件。综合性医护服务:雅戈尔、双箭股份、南京某上市百货公司。文化生活:金陵饭店。老年金融:中国平安、新华保险。

9、其他主题:国企改革、营销改善、外延发展

国企改革 资产证券化是亮点

医药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拥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国有企业共45家(央企10家,地方国企34家)。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要远低于民营资本,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子行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如国资在毛利率偏低的医药流通领域占比较高),但我们也相信,相差一倍左右的净利率并非全部与行业性质有关,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占比也同样是影响整个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各子行业分布来看,国企所处子行业包括化学制药(15家)、中药(13家)、医药商业(10家)、医疗器械(3家)、生物制药(3家)和医疗服务(1家)。拥有资源独占性(品牌、资源)和分销渠道优势,是医药国资上市公司一大特点。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陆续推进,其中国企改革更是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虽然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尚未出台,但已先后有六大央企集团、新疆兵团以及很多个省市发布了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国企改革整体方案落地的预期不断升温,去年6月,中央深改小组通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反映出国企改革的整体路线图的脉络逐渐明晰,预期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有望近期落地。同时央企第一批试点的六大集团改革方案和央企第二批名单也呼之欲出。

2014年7月,国资委在包括中国医药集团在内的6家央企开展“四项改革”试点:一是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二是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三是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四是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四项改革”揭示了本轮国企改革路线图。

在三中全会国企改革的方向下,我们认为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在于:1、做大规模,通过IPO、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证券化率水平;2、股权多元化,竞争性行业引入民资入股;3、监管与激励,市场化选聘管理人员,试行现金、股权激励。

央企改革:中国医药集团入选央企试点混合制改革,国药系上市公司改革提速,旗下国药一致、国药股份为代表的个股有望加快内部整合和激励改革。

地方国资:国资委将从过去的“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也就是所谓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政府通过资本运作平台控股一系列公司,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而是通过持股或出售股权来体现其经营方向,另外也通过高管人员进入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决策来参与企业的治理。目前改革进程较快的包括上海、重庆、南京等,未来可能从引入非国有资本与股权结构变化,推进人员的任命、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投资逻辑:由量变到质变,短期看财务改善,净利率提升;重点关注资产注入、资本整合和激励到位下的潜力释放。从短期来看,资产盘活及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财务结构,叠加反腐对漏出的抑制,提升运营效率,将使得国企净利润率和ROE得到提升;明年重点关注旗下上市公司有望成为集团资本运作平台,集团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激励考核体制改革等带来估值提升的机会。建议关注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释放下属企业经营活力,考核方式向市值考核过渡;如果国资由“控”到“参”,则制度红利有望更好释放。

(接下篇)

研究员:杨烨辉、姚艺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华泰医讯”(ID:HTpharma)首发,贝壳社已获授权转载。

转载请联系华泰医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药,策略,生物,医疗,全科,基层,医生,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