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支付模式反思:难以承受的繁琐

2016
06/11

+
分享
评论
张清
A-
A+
试问,理想的医院是该是什么样?我想我的答案可能会是——没有医院。

试问,理想的医院是该是什么样?我想我的答案可能会是——没有医院。

原本,医院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生态居所,而是一个充满着疾病、肮脏、丑陋以及痛苦的地方。绝望中残缝生存了星星点点的希望。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人会愿意从医院的病床离世。也许没有医院本身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但是当下,似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这个最终目标相悖。不间断的新医院规划,医疗系统的版图在肆无忌惮地扩张。我们把一个诊所,变成一个诊所的联盟;把一个联盟体,变成一家综合的医院;把一个综合的医院,变成一个医疗集团;在之后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个医疗集团变成一整座城池、一整片江山?然后,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摆脱疾病的痛苦和折磨了吗?

如果真的发展到那一天,每一个病房每一间手术室挤满了病人,那对于我们来说,才是一个最大的讽刺,也是最大的败笔。

自始以来,医疗系统的收费一直是依赖于生病或者需要急症救治的情况。大多数的救治过程都在医院里进行,所以病床是满员还是空置,直接等价了医院的得失。医生的思维模式,也是“给药模式(drug mentality)”,生了A病,请吃A种药。如果不明确疾病的诊断,可尝试B、C、D药等等。救治病人(sick care)的理念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并且遇到了瓶颈。也许在当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怀健康(well care)。

美国的现状给了很多国家一记警钟。目前,在美国用户的医疗体验经历是“糟透了”——Oscar health的CEO Mario这么评价。2016年美国人的平均年医疗费用已经高达8713。在花了18%的GDP、每年价格增长达到10-15%,但是在质量上却没有明显的改善。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50年,半数的GDP都将用于支持医疗健康,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选择医生、选择医院、选择医疗保险等每一个环节,都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某种程度上,医疗服务是一个黑箱,没有明确的好与坏的标准。即便是服务的体验者——病人,都没有绝对的权力来定义什么叫好的医疗服务。

在美国,已经有不少的尝试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基于服务付费模式(fee for service),希望最终能够实现,基于成效的付费模式(fee for result)。但对于“成效”这两个字究竟代表着什么,如何定义,大家莫衷一是。

美国医疗协会(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有一个初级的定义,从六个维度衡量医疗的质量:1、安全性:病人不应该受到伤害;2、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模式,基于个体的需求;3、即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的等待和延迟时间;4、有效性:健康服务应该是有证据支持的;5、高效率:降低浪费 6、平等:医疗健康应该对所有人都平等。理论上来说,优质的医疗健康非常容易定义:在最需要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从而取得最好的成效。但如果想准确衡量评估“医疗质量”却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

临床上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如数据的分类方法,数据类型,采取的时间点,评估方法(定性还是定量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定。同时,医疗的质量也应该从结构、过程以及结果(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分别来评价;对于特定的疾病也有特定的评价方式。这还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判断过程,而是牵涉到病人、医生和医院、监管部门、商业公司以及社会的支持平台各方面。临床上的指标也需要有效、客观、敏感。

但即使我们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临床质量,也不一定能够最终实现病人健康状况(health outcomes)的最优化。孰因孰果难以界定。有人认为,病人满意度是相对有效的一个指标,毕竟最终的购买力源自于病人本身。但是,从病人角度来看,他们不能客观的评价临床质量,医疗服务质量、保险套餐和价格水平往往容易占大头,这又会把医疗改革引入歧途。

很多人认为应该让第三方来公正客观的进行评估。但这个方法也是有内在的弊病的,毕竟,作为局外人的第三方,所看到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根本问题,而只是冰山一角,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在很多场合也是不会被采纳的。

我不想再多赘述基于成效模式面对的未知数。医疗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目前很受追捧,各大医院都在积极配置人才,申报研究项目。最近,在新加坡中央医院SGH参与的“如何降低急诊的重复住院率(re-admission rate)、提高急诊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项目,就是众多未知问题中的一个。研究模式直截了当,通过回顾性分析过去半年急诊所收治的病人,设定多个参考变量,回归分析得出可能的原因,由此探讨可能带来的政策结构性调整。比如,是否考虑延迟门诊的工作时间、是否增加家庭护理的比例等。但这些都还处在研究阶段,数据的积累、清理、优化是一个基本条件。

如果一个简单通用的评价模型暂时无法得到,是否我们就要被困于其中呢?是时候跳出盒子思考问题了。或者是逻辑上出了问题,或者是计算方法上不够优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疗,模式,反思,医院,病人,疾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