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的前世今生大起底

2016
04/06

+
分享
评论
呼叫医生
A-
A+
为什么会有医闹?有人说,“遇到医疗事故,闹可以说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出事只能‘闹’这种悲剧的产生?根据医闹案发生时的舆论情况来追踪,可以发现,默认医闹的,主要持有这种观点:“病人致...

为什么会有医闹?有人说,“遇到医疗事故,闹可以说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出事只能‘闹’这种悲剧的产生?

根据医闹案发生时的舆论情况来追踪,可以发现,默认医闹的,主要持有这种观点:“病人致死致残很多都与医院过失有关” 、“大医院却搞死了人”;

而支持医闹的,一致认为:“遇到医疗事故,可以说闹是唯一有效手段”、 “医院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歉意都相当缺乏,按正常流程走的话维权成本相当高,而得到的赔偿自然也不会高。在不去医院维权的情况下,说医闹不合理的人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然而以上的观点却都可以破解:

1、既然认定是医疗过失,为什么第一件事情不是做尸检?

规章制度明明就摆在那里,为什么大家都不去遵守?以前走捷径还尚且讳莫如深,懂得遮羞。但现在都堂而皇之地公开了,如“李刚是我爸”,结果反而是全民的跪舔。风气已经这样坏了。不难理解,医闹如果不入刑,由着每个人都一窝蜂地上来闹,这跟暴乱有什么区别?法治社会的作为呢?文明社会的风范呢?

2、维权到底应该怎么做?

关于医院过失这样的事情,不是几张嘴、几条横幅、几副棺材就可以下定论的,中国十几亿的人,一个人一张嘴说出来的话都可以绕地球自转一圈,如果大家讲话办事都不拿证据,不按流程来不就是在耍流氓?不就是换一件马甲的公开插队?现在网络环境这么乱,网警这一职业尚且应运而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这应该是维权的底线和共识。

3、现在的医闹真的跟患者有关系吗?

首先不说医疗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患者家属应该怎么安抚的问题。现在要引起重视的是,小概率事件被有心人炒作利用,导致医闹越来越趋于职业化、个性化、情绪化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医疗纠纷,或者事故,在一些人眼里,就是商机。死相越难看,利润空间越大,闹得就越凶。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

职业哭丧是好事,因为现在大家都哭不出来,引导大家的情绪和眼泪是正常的。而这些职业医闹呢?同样是靠一张嘴,但是却跟那些水葫芦、福寿螺一样,是靠入侵,靠信息的不对称,来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煽风点火,在患者的痛苦之上赚取生机,在榨干医院的劳动剩余价值。

其次,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是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如今社会已经将这个古老思想发挥到极致。中国现在与其说是法治社会,但处处却见人治的作风:城市遮羞墙、虚报政绩、卖田卖地填补财政空缺、城管等等。

医院出现医闹,警察不管。立场非常坚定,这是医患双方的“家务事”,有事情找仲裁。如上个月发生的儿科医生烧纸下跪事件:一个医生跪在地上,警察却在边上录像,而不是迅速解救结束混乱控制局面,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发生的事情还如此荒谬,依法治国真的存在?

类似的事情,还有专业碰瓷、粉丝半路拦车。

是谁默认了这种事情的存在?就是因为大家都看准了现在的法律政策是一只纸老虎,所以都有恃无恐,如世界闻名的中国式过马路。

但是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如今是和平年代,不动刀枪不能有硝烟,不能流血,那么就只有冷暴力。

▎来看看自医闹出现后,医院的生存应对法则:

首说红包协议。红包协议是卫计委为了打击医闹出台的,到目前为止最被业界所不齿最被人所诟病的一项政策。

先不说红包协议书体现了卫计委一贯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行事作风, 在没有这份协议之前,医生还是有点人格的,毕竟「百行医道最为先」!但是当需要把这份协议书递给病人签字的时候,腰杆子瞬间都恍惚短了一截。因为连病人都会开始质疑,“难道你们之前是要收红包的?”

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欲盖弥彰,莫须有的罪令到医闹更有理由更凶恶。红包协议表面功夫走过场,根本是一纸荒唐。跟宣誓一样,纸上谈兵如果有用,还要士兵干什么?

小小的一个红包协议,还反映了现在的大多数政策,都是六个指头挠痒——多此一举。不难怪底下的人不执行,不难怪底下的人不服。因为这样的政策连执行者执行起来的时候都没有信心,更何况是政策的直接受益人?

其次当下这个越来越消沉的医疗环境,有多少医生能够独善其身为一个患者看病?现在多少大夫不愿意坐在背靠门的那张诊桌上,多少医生把笨重的木椅换成轻巧的板凳?多少医生看病的时候如履薄冰,恨不得身边配一个保镖?又有多少医生收拾着细软默默离开医院?

国内很多医院的综合实力其实还是不错的,比如去年闹得人尽皆知的李冰冰就医事件,国外怎么都退不了的烧回到国内马上就好了。但即使这样也禁不住医闹这股洪水猛兽,大家都因此变得比较消极。在医院里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你这个病好危险,我们不收,”“你这个病原因不明,去大城市吧,”“你这个病并发症很多,医院现在没有病床了,”“你这个病有手术风险,换一家试试吧。”

不是要推行落实分级诊疗吗?现在也有一套「分级诊疗」:“小病找大医院,大病去国外,疑难杂症听天由命找偏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