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2016创新发展元年,中医药新常态全面启幕,中药材面临全新需求和机遇,举足轻重。聚焦中药材产业的关键症结,破解其亦农亦药的底层农产品交易标准和监管盲区,也许才能开始远离农产品,获得优质中药材,真正促进中药材行业破茧化蝶。
同化:从历史渊源看,中药材产业最初医药不分家,以医生或者是采药人自采野生药材自行炮制入药为主。随着用量增大专业知识增多,逐步出现了以野生抚育为主,以野生采集为辅的职业中药材种植(经营)者。大面积中药材种植产业大约出现在七十年代前后,中药材种植专业户,或称为药农群体同时出现,渐成规模的中药农业随之登堂入室,正式成为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并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占据90%左右份额的植物草本中药材,其交易标准主要依靠眼观鼻嗅,口尝手摸等感官辨识真伪,依据大小粗细年份等分级定价,这种典型的初级农产品交易形式和标准,数千年来伴随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中药产业,持续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药产业链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交易基因元素。在这个基元作用下,千家万户的药农根据自己的种植和卫生习惯,根据当年市场的行情价格,根据当时当季家庭的劳动力状况,自行选择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时间、种植条件和技术、采收时机,清洗干燥方式,出售时机和价格,当年市场价格低于预期时,可能会挂在房前屋后,采用极简易的贮藏方式存放,等待来年出售,如果发生霉变虫咬,还会施以杀虫、熏蒸和清洗等,再行干燥后来年出售。也可能根据定单需要直接手工加工为饮片交由GMP资质企业集中出售。
近年来,日渐广泛的生存逐利,高速无序的需求和资本扩张,监管的滞后和盲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药材行业的乱象蔓延和恶性竞争。数千年的中药材采集、种植和初级加工方式等被越来越多的化学农业、水土大气污染所侵蚀,传统的采集技术和耕作方式及其文化被扭曲、冲淡甚至完全被取代,中药材交易的界限、形式、标准更加被人为所混淆。因此,在21世纪普遍追求时尚健康消费,医学卫生水平已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热煎半杯中药汁,冷置杯底几钱土”,依然是中药材行业的真实写照。
进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药材产业至少在三个层面持续努力进化升级,主要包括自然变化、市场异化和政策变革。首先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例如全球升温,大气、水质和土壤污染所带来的种植环境变化,小农经济模式、耕作方式、种植技术,种植生物种群变化所带来的中药材种植环境、产量和质量变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对策。其次是市场异化,利益驱使、市场刚需快速增长加上监管盲区等多重因素叠加,上述进化并未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药材作为农产品,直接交易和变现的现状。几乎没有任何监管门槛的中药材农产品交易模式,直接导致其品质良莠不齐,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人为添加各种非药用成分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而饮片市场以劣充好、以假充真、不同产地药品相互替代现象仍然存在。最后是政策促进和监管层面,多年来也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技术创新驱动层面的药典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更新换代,GAP规范的设立与推动,质谱、光谱等中药材指纹图谱质量监管技术研究,编码技术体系建立等;在监管层面,则出台有中药材专卖市场专卖与监管制度,可惜这些政策导向都未能够覆盖中药材的农产品交易环节。
中药材种植自身也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良种推广不足10%,机械化程度、产品清洁规范和可追溯体系几乎都刚刚起步,“与现代农业相比至少有20到30年的差距。”从中药材农产品到中药产品的转换零门槛,而且处于前置基础位置,既缺少强制的准入门槛标准,也缺少能评价药材产品的质控和交易基准、卫生要求、包装说明、规格标签等,直接导致后续的中药质量监控缺少所必须的基础门槛。
显而易见,多年来的进化升级并未能触及中药材作为农产品交易的实际现状,在中药材种植与交易这个最基础的环节,目前依然处于农耕+手工+药材农产品原始交易的传统中药时代,而且在实际应用层面,大多数的表现尚“有过之而无不及”。
分化: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药材产业面临全面分化的大变局前夜,无论是质控技术的渗透,产业的重组,市场需求的推动还是监管政策的驱动,各方正渐次达成共识,着手布局以基地化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从新定义产业概念和界限与分工。主要的变革趋势主要包括:基地从封闭开始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中下游机构分别从制度(例如基地质控代表)、股权和订单层面入驻或者紧密参与基地建设运营;专业化发展加速分化,越来越多的种植技术和质控技术开始进入上游环节,专业化开始被全面提上转型升级的重大议事日程;产业重组加速,中药原料产业替代中药农业,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药材种植的农产品种植与采收环节进一步趋向车间化,中药材交易标准全面升级,开始覆盖中药材包括采收在内的全部加工过程,定性定量开始成为交易门槛标准,长期存在的种植初级加工环节的盲区被打通,积习数千年的感官交易指标开始进入退出的前夜。
大约十年前,有机会考察日本颇有代表性的津村制药茨城工厂,了解到津村对中药材的采购和初加工及其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印象极为深刻。首先是津村中国公司的中药材资深雇员深入中国源产地,通过订单、共建基地、全程监管等多种方法,全程负责生药的种植,包括选种、选地、科学栽培、适时采集,一直到原料生药的鉴别和初级加工的整理、干燥,过程中会对中药材进行很多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指纹图谱等理化检测,确定安全无误后才可以进一步切割并收集储存入库(黑暗的低温恒湿条件)或者运回日本国内,全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监控死角和盲区。运抵日本茨城工厂已经整齐划一的中药材切割料,在入库前后也要进行更为系统的质量相关检验,投入生产线后,会对投料的每一种中药材都实行全程不间断的指纹图谱在线监测(例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中医在日本经历了被废止、又被恢复的过程(70年代重新承认汉方药,21世纪初恢复中医课程考试),新近又发布了“健康日本2035年”的未病战略,把中医药的应用推向国家战略,背景历程和我们极其近似,因此学习日本对中药材的质控经验也许会对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有值得借鉴之处。
对策:顺应需求、把握趋势、聚焦政策,尊重规律,创新技术,对中药材产业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包括并不限于:
产业升级:推动中药农业由小农加工向现代制造产业(中药原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把中药材纳入药品管理,而非以前的按农产品交易放任自行,吸取欧美食品与药品产业的成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中药材生鲜产品低温冷藏库和初加工规范,尝试中药原料药全程封闭式种植生产模式(车间作业方式),促进中药饮片产品的无菌化、便利化、药品化进化与创新;尽早部署实施追溯体系,补上中药农业的诸多短板,促进向中药原料产业转型和与中药先进制造业的接轨。
全程质检:全面提高准入门槛,尽早出台优质优价、具有示范意义和导向指引作用的交易标准,例如中药原料药品概念的中药材指纹图谱标准、卫生标准、规范说明书等,实现按照药品质量体系对中药材整个生产过程的全覆盖,强化源头检测,全程监控,不留盲区,没有断层,分别满足中药材产品食用、医用和深加工需求,促进中药材的标准化、专业化、产品化进程。
政策引导:中药材GAP规范的建立方向并无不妥,只是条块分割导致出现了盲区和断层,规范的初衷难以实现,形同虚设,终被废止成为必然。建议全程开放公共监管,着手建立从种子和繁殖材料、产地、栽培、灌溉、收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以及质量保证等多方面内容,水平与国际更加一致,中药材特殊性更加突出的GAP国际规范,出台政策鼓励示范企业和基地率先实施。鼓励建立新贸易标准,按照中药材药品标准,优质优价优先国际贸易。鼓励创新商业模式,由此前的由自由贸易向品牌专卖过度,同时大力度鼓励品牌企业的中药材产品化示范工程,突出对创新创意突出,贴近主流消费需求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更新换代产品支持,例如无菌饮片、即食饮片和生态芯片等。
作者小传:吴周强,新世代健康经济创新研究者,博闻睿见主笔者,博睿科技®(brainet®)创始人。专注生命健康,聚焦创新创意!提供精品原创,拒绝糟粕杂绘。欢迎对新健康经济有兴趣的朋友关注公众号:brainet1
文中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部分数据来自百度搜索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闻睿见原创首发,版权属博睿科技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本文链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