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可以放心回归临床了

2015
12/02

+
分享
评论
漫谈医管
A-
A+
职称一直是医务人员的心头之痛,因为职称的评审不但要参加考试(这个无可厚非),还要工作年限,最要命的是要有论文,要有科研课题,同样数理的论文开始比核心期刊,比SCI影响因子,这让很多医务人员犯怵。

职称一直是医务人员的心头之痛,因为职称的评审不但要参加考试(这个无可厚非),还要工作年限,最要命的是要有论文,要有科研课题,同样数理的论文开始比核心期刊,比SCI影响因子,这让很多医务人员犯怵。职称晋升唯论文是举,唯科研是举,让那些喜欢临床的医生情何以堪。

真实情况是很多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要写文章,做课题,基础条件还是很薄弱的,要写出核心期刊文章更是不容易,要写SCI期刊文章就难上加难。做科研写论文是需要条件氛围和基础的,基层工作主要还是守卫老百姓的基本健康,医疗服务才是重点,这些方面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治疗。

在技术崇拜的当下,论文没有新技术、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大量翔实的数据,是很难发表的。就算在大型综合医院,这些也很难随时有突破,不断有好文章。于是乎论文造假被揭露的现象层出不穷,SCI退稿更是把这样丑出到了国际。中国每年的论文发表量在全世界是居首的,但质量还真不好说。纳什均衡提出者纳什的一篇论文字数也不多,不过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最后获得诺贝尔奖。道德经也就几千字,流传几千年。我们呼唤有料的文章,但是也需要机制不要逼迫大家在数量上突破。

医疗工作,有科研做支撑,这是必须的,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技术,但是对于一些适宜技术,一些常规诊疗,要做研究已经很难出成果,可是这些工作也必须有大量的人去做,这些工作也是守护健康的基石。医疗工作更多的还是应该回归临床。我们也看到很多一些不擅长写文章做课题的高年资医生,做手术看病人是一流的,职称还是很低,这在基层更普遍。

甚至有患者开玩笑说,看病前先看看专家简介,那些光环很多的,科研论文很溜的专家要慎重,因为也许他在科研论文上真的很厉害,但临床技术就不好说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折射出了患者对一些专家的不信任,尤其是再爆出各种造假的背景下,患者也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又能看好病,还能写好文章的大专家,我们当然是非常期待的,但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真不多,这也是我们这些知名大专家一号难求的原因之一,这还间接孳生了一个行业,黄牛党。其实患者可能不一定看重论文科研,更看重能够实际解决自身健康问题,所以医生回归临床,醉心临床才是对患者更好的。

这个问题终于引起了总理的重视,为了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卫生职称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看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从健全评审体系、优化评审条件、完善评审标准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申报的“硬杠杠”,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不做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导医生回归临床。

基层医生看到了晋升的新通道,虽然这个职称评定只限于县级以下机构,也仅在县级以下区域有效率,类似于司法考试的放宽条件地区考试,但至少有了通道,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下功夫,让医生专心看病。我们希望更多的职称的评定能够以实际诊疗能力为前提,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回归临床。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更多一线基层医生踏踏实实做诊疗工作,捍卫基层建设的成绩。而这个职称评指导意见,将可能给他们吃上一颗定心丸,坚定的守在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多适宜的服务。

(本文作者供职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务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基层,医生,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论文,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