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临床并重,创新驱动发展|样稿参考

2025
05/27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悦读 / 健康界悦读
A-
A+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机制和扎实有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从临床优势到引领医疗技术发展的新跨越。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 年,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 年被评为首批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点。

学科现有7个病区,293张床位,年门急诊33.14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16000 余人次。无论是学科规模、临床技术还是科技产出,学科在省内心血管领域都稳居第一。学科最高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列全国第4位,2018年至2022 年,心血管内科的总科技量值列全国第6位。

有目标,才有动力。高定位为科室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政主任、教育部智能诊疗技术及器械工程中心主任、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主任孔祥清强调,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心血管内科不仅要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还要放眼全国和全球,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和临床技术水平,始终致力于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学科。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机制和扎实有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从临床优势到引领医疗技术发展的新跨越。


创新驱动发展,科研与临床并重

当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医院的科学研究方向应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相结合;而科学研究需要有战略布局,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是要义。为确保学科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心血管内科提前布局,科学规划。

在心上“架桥通路”,左束支起搏研究领先国际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及再住院率高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衰患者超过1200  万人,且患者数量正在逐渐增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陈先生是一名心衰患者,在当地医院反复诊治一年余,仍是稍有活动后就胸闷气喘,夜间不能平卧;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其心超检查结果提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左室射血分数仅为33%(正常人为50%~70%)。经过多日的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在准备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做常规肺功能检查时,陈先生稍用力吹气后再次发作气喘,手术被迫再次搁置。

江苏省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脏科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邹建刚教授在仔细查看陈先生的资料并认真查体后,发现其心电图提示左束支传导阻滞,由于患者心功能很不稳定,主动脉瓣置换的手术风险极大,遂组织科内亚专业组联合讨论。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他决定带领团队为陈先生先实施左束支起搏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邹建刚教授深耕心律失常领域多年,主编过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等方面的专著6 部。他带领心血管内科王垚副主任医师以及其他团队成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首个头对头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左束支起搏较双心室起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左束支起搏能够明显缩窄心衰伴完左患者的QRS 波宽度(QRSd),降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以及脑利钠肽(NT-proBNP),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17 年开展这一技术以来,邹建刚教授团队已实施近500  例左束支起搏术式,其中心衰患者100 余例,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ACC,IF= 27.203)上发表了题为Randomized Trial of Left Bundle Branch vs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的研究论文, 这表明中国学者在左束支起搏研究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邹建刚教授的研究课题“左束支起搏可行性及心脏同步性评价”也入选2022 年中国心律失常领域十大原创研究。

创新治疗和手术策略,攻克心律失常难题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技术的团队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陈明龙教授也是国内从事较早、资历较深的医师。从事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工作30 余年来,陈明龙教授仔细观察心律失常的心电学表现,潜心研究其机制,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多种治疗和手术策略,解决了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等各类复杂难题,为我国心律失常诊疗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并参与国内外标准、指南的制定。

在一次去南京市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进行免费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时, 年纪尚小却出现间断心悸症状达7 年之久的南南引起了陈明龙教授的注意。在对南南的心脏进行检查后,团队很快就锁定了问题的关键——心脏里多了一条“电路”,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诱发了心悸。心脏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较为安全可靠的方式,但是由于儿童具有血管细、心脏小、心肌易损、配合度不高等特点,儿童射频消融手术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点。陈明龙教授团队在对低龄、高龄等特殊人群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陈明龙教授的指导下,陈红武教授对南南行经血管心脏三维射频消融术,将消融导管通过穿刺后置入的长鞘送至左心房, 在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引下于二尖瓣环游离壁处标测到满意靶点并进行消融,仅用半小时左右便“阻断”了这条困扰南南多年的“电路”,顺利地修复了心脏问题。

开展高血压精准治疗研究,造福慢病人群

当前,心血管疾病高居健康威胁榜首,已超过肿瘤成为首要“杀手”。孔祥清教授从临床治疗数据中发现,尽管采用了大量的支架植入等先进的治疗方法,令人遗憾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控制率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患者死亡率并未因此明显下降,人们整体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根源后,孔祥清教授发现:控制不力是关键所在。以高血压为例,尽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但控制率依然低下,仅有16.8% 的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更深层的原因是:高血压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医生在开药时往往缺乏明确的依据,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经验或偏好,这种“试错”式的治疗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开展队列研究需要围绕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来展开研究。2021 年,为深入分析“四高”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着多年从事心血管病诊疗器械医工交叉创新及心血管病因学研究工作经验的孔祥清教授发起了前瞻性原发高血压多组学随访队列,联动江苏地区多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搜集数据,从多维组学大数据角度深入探索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以及精准用药。孔祥清教授团队的研究目标是要找到高血压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规律。通过精准的队列研究,预测出某位高血压患者对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的敏感程度。这样,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就能更有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试药过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该项目为揭示高血压的分子流行病因及因患制宜的降压药精准选用检验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治疗不是长远有效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须将重心从治疗末段前移,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

除了研究,在治疗的同时,孔祥清教授团队还加强患者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定期随访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风险。

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和药物代谢往往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族、民族的人群可能存在不同的药物敏感规律。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高血压的成因以及不同人群、地区的疾病变化,深化高血压的精准治疗,孔祥清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跨区域多民族高血压精准治疗研究,将柯尔克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更普遍的规律或特殊的差异。

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科室掌握了高血压的疾病机制和多民族人群的精准治疗方案,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在科室团队的努力下,心血管内科可为高血压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也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逐步改变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局面。

创新技术和模式,让患者更快受益

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 sound,IVUS)大家都比较熟悉了。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 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师手术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 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真正地实现了利用一根导管、一次扫描成像就可以完成两项血管内影像检查,是国际领先的融合成像新技术。

2024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冠心病亚专科组长王连生教授率冠脉团队使用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自主研发的IVUS-OCT融合冠脉内成像进行了精准的PCI 诊疗。82岁的老奶奶3 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三支血管严重钙化狭窄,植入支架,此次又出现右冠状动脉远段99%狭窄伴严重钙化。血管内超声IVUS 检查提示病变处钙化角度巨大,如无OCT融合成像,则该患者需要旋磨;但是IVUS-OCT 成像提示浅层钙化,给予多次球囊扩张后成功打开钙化,顺利植入支架;再次复查IVUS-OCT融合成像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又给予多次后扩张,复查发现支架贴壁良好。

心血管代谢疾病也是高发慢性病,代谢异常与心血管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血压异常和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其发病率高、控制率低,而心血管代谢疾病控制率低的核心原因是目前被动的临床治疗策略。2014 年,孔祥清教授提出肾周脂肪通过传入神经调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假说。10 年间,孔祥清教授带领团队首次鉴定了调控机体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外周关键“触发点”——肾周脂肪,并在此基础上首创一种通过无创超声干预肾周脂肪,调节人体神经功能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临床新方法,解决了靶区温度实时监测和个体化治疗超声剂量控制的技术瓶颈,期望达到不服药解决心血管代谢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心脑血管疾病。这项研究将显著提高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控制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2016年,此项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2023年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22 年获批重点科研平台——智能诊疗技术及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相关成果获得30余项发明专利、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50余篇高质量论文。

科学规划,加上创新突破,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紧紧围绕这两个重点方向大力发展学科建设:一是创新病种管理模式,促进慢病管理;二是针对临床发展新的医疗技术、产生新的理论。基于此,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年门诊量达20 万人次,住院患者超1 万人次,病种管理质量稳居省内第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chenxiaoyue@hmkx.cn
关键词:
管理,研究,术业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