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手术机器人成本难解 国产手术机器人海山一®有望破局
模块化设计有望成为手术机器人普及的关键突破口。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它能将手术操作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让复杂手术变得更安全、更高效。在顶级医院,这类技术已深度融入“临床诊疗体系”,成为外科手术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赋能平台。然而,高昂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多科室适配性不足等因素让绝大多数中国医院望而却步。
转机已现,国产手术机器人正迎来技术成熟与临床验证的双重突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纪妹教授对健康界分析,目前国内研发团队正积极探索不同技术路径,研发团队的增多、厂商间的良性竞争,将促使设备采购成本及耗材费用逐步下降,从而加速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进程。
模块化设计因其灵活性和经济性,有望成为手术机器人普及的关键突破口,而海山一®正是其中的代表。3月6日,瑞龙外科自主研发的海山一®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海山一®不仅是国内上市的首款分体式腔镜手术机器人,同时也是首款上市即获批4大专科全适应症的手术机器人。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亲历者,纪妹教授深度参与了海山一®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落地的全过程。
4月26日,纪妹教授接受健康界访谈时,结合实际案例详解海山一®如何通过灵活穿刺孔布局、兼容腹腔镜器械等设计降低医生学习曲线,更揭示模块化台车“跨手术间快速调配”对提升大型医院周转效率的独特价值。
扫码对话本文作者
分享线索、探讨合作,加入社群
技术突围:从传统腹腔镜到机器人的手术革命
健康界:手术机器人通常需医生改变传统腹腔镜操作习惯,而海山一®宣称“贴合本土医生操作逻辑”。作为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您在临床使用中的实际体会是什么样的?请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分体式模块化设计如何降低医生学习曲线?
纪妹:机器人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均采用微创技术,通过体表穿刺孔置入器械进行操作,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大切口。相较于开放手术,微创手术显著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例如,微创手术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而开放手术患者通常需6~7天拆线后才能恢复行动能力,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
在穿刺孔布局方面,机器人手术,尤其是分体式机器人因其模块化设计,台车可灵活调整,穿刺孔布局更具个体化优势。
以妇科手术为例,根据肿瘤切除范围、子宫大小及手术操作需求的不同,机器人系统可灵活调整穿刺孔位置,以适应不同术式的要求。这种灵活性使其在复杂手术中更具优势,能够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优化操作路径。
既往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手术操作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模块化分体式机器人系统则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以卵巢癌根治术为例,该手术不仅涉及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的切除,还需完成全面分期手术,包括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清扫、上腹部大网膜切除,以及中腹部的阑尾切除等。
分体式机器人系统(如海山一®)因其模块化台车设计,仅需在中腹部区域合理布局规划穿刺孔,即可覆盖上中下腹部的操作需求。
简而言之,模块化分体式机器人系统的优势在于:个性化布局——根据肿瘤切除范围动态调整穿刺孔位置,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操作灵活性——模块化台车可覆盖广泛手术区域(如盆腔至上腹部);减少创伤——避免重复穿刺,降低患者组织损伤风险,同时简化术者操作流程。
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或一体式机器人,分体式系统通过优化空间利用和器械自由度,显著提升了复杂手术的适应性和精准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纪妹教授
效率革命:分体式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优势
健康界:当前手术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机器人手术占比较低、且专科覆盖不均衡。您认为,海山一®机器人凭借其模块化设计和灵巧性,是否有助于提升设备使用率,并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全国的普及,甚至惠及更多患者?
纪妹:从应用前景来看,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广阔,未来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潜力巨大。参考传统腹腔镜技术从开始应用到 “遍地开花”普及的发展历程,未来机器人手术同样有望逐步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当前机器人手术占比较低的核心原因,并非临床需求不足或患者适应症有限,而是设备的使用门槛较高。传统一体式机器人采购成本高达一两千万元,单次手术中更包含基础器械(如钳子、持针器)使用费,以及设备维护、保养等,单台手术总成本需数万元。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技术垄断,推动国产化竞争。随着国产机器人研发团队的增多,良性竞争将促使设备采购成本及耗材费用逐步下降,从而加速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进程。
目前,国产机器人正积极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包括一体式机器人和模块化分体式机器人等。研发团队致力于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例如提升临床适用性、操作精准度或临床效益,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产设备成本下降和临床认可度提升,其使用率将显著增长。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乐见这一趋势——更低的成本意味着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机器人手术的显著优势,如精准操作、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同时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
在我看来,模块化设计因其灵活性和经济性,有望成为基层医院普及的关键突破口。以海山一®为例,可根据手术需求组合模块。例如,在进行简单的附件手术时,仅需2-3个模块即可完成操作,多台手术同时进行时可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海山一®手术机器人还可以兼容传统的腹腔镜器械,这是其他手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总而言之,海山一®机器人凭借其模块化设计、灵巧性和兼容性,有望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医疗成本,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普及,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健康界:在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和推广普及过程中,临床医生如何发挥作用?
纪妹: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临床医生的应用反馈至关重要。以瑞龙外科的海山一®模块化机器人为例,我们参与了其完整的研发流程:从动物实验到大体实验,再到最终的人体临床试验,在此过程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其获批上市奠定了基础。
回顾外科手术发展历程,从开放手术到传统腹腔镜技术,再到如今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技术迭代始终围绕减少创伤、提升操作精准度展开。早期外科医生必须通过开放切口直接操作,而传统腹腔镜技术首次实现了“器械代替人手”,通过长杆器械在屏幕视野下完成手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则在此基础上,从视觉系统、器械灵活性、人机工程优化等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可提供10倍放大三维高清视野,超越传统腹腔镜的成像,显著提升解剖结构辨识度;配备7自由度的腕式关节器械,突破传统腹腔镜直杆器械的限制,尤其在肥胖患者等复杂手术中优势明显;术者可坐姿操作,大幅降低术者疲劳度,延长精细操作持续时间。
这些技术优势使机器人系统在微创领域独树一帜。以瑞龙外科海山一®机器人为例,其模块化设计进一步强化了临床价值:基础配置仅需3个台车即可完成多数手术;复杂手术(如上腹部操作)可通过增加1个辅助台车扩展操作范围;动态模块组合实现资源优化,兼容医院原有腔镜及能量设备,避免设备冗余。
行业展望:机器人手术的普惠未来
健康界:中国妇科医生平均完成的腹腔内手术量约为欧美医生的3至5倍。对于手术量较大的医院,如郑大一附院,海山一®分体式机器人能提供哪些价值?
纪妹:手术的周转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与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预约手术等待数周甚至数月的情况不同,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需求量大,如果择期手术预约周期长,导致患者就诊难、手术等待时间长,部分病情可能因此延误。
在大型医院,尤其是像郑大一附院这样患者流量极大的医疗机构,提高手术周转率至关重要。然而,大型医院的手术量远超供给能力,医生工作负荷高,但受限于设备、手术室等因素,单日手术量差异显著。
为实现快速周转,提高手术效率,尽快安排需要的患者手术,海山一®分体式机器人在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该机器人手术系统模块共享可以显著提升手术效率,满足高手术量的需求。
此外,机器人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轻、恢复较快,而传统手术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住院时间。因此,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山一®分体式机器人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利用率。模块化台车设计支持跨手术间灵活调配,大幅缩短手术间隔时间。可根据不同手术需求动态调整台车数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利用率。对于手术负荷较重的医院,海山一®分体式机器人的优势尤为明显。加速床位周转,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有效缓解手术积压问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技术创新正成为破题的关键支点。海山一®分体式机器人通过外科手术智能化——从“术者适应设备”转向“设备适应术者及患者手术需要”,在更深层面推动着医疗公平的进程。这场静默于手术室内的变革,终将如涟漪般扩散至整个医疗生态——当技术创新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壤,普惠医疗便不再是一个愿景,而是可被量化的每一台手术、每一分钟的效率提升与每一位患者的切实获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