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肿瘤MDT落地难题?近20位医院管理者支招
4月25-26日召开的2025「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大会特别设立「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专题论坛,汇聚全国近20家医疗机构管理者,通过标杆案例分享、管理思路交流,共同探索肿瘤MDT的破局之道。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我国医疗领域已完成从理念引进到临床落地的跨越。特别是在近年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其重要性早已形成行业共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MDT仍面临专科壁垒现象突出、收费和医保支付受限、绩效激励不足等挑战,制约其覆盖范围和质量提升。
在此背景下,2025年4月25-26日,由健康界、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大会特别设立「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专题论坛,汇聚全国近20家医疗机构管理者,通过标杆案例分享、管理思路交流,共同探索肿瘤MDT的破局之道。
「在MDT覆盖面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了其核心内涵?患者的临床获益是否得到了实质性提升?」论坛主持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在开场时抛出的问题直击本质,引发了与会者深入思考,也正式拉开了论坛思想碰撞的序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 薛冬
从编写指引到提炼案例
破解肿瘤MDT落地难题
会议伊始,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重点回顾了「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专业促进项目」的核心成果与规划路径。2024年4月份,健康界联合国内35家公立医院发起这一聚焦肿瘤MDT发展的重要项目,旨在通过头部医院的经验共创,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普适化系统方法论。历经半年研讨和推进,产出国内首部聚焦肿瘤领域的MDT管理工具书《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1.0版本,为各级医院应对肿瘤MDT挑战提供实施路线图。
仅有指引是不够的,实际案例的支撑同样重要。赵红表示,下一步,健康界将深入挖掘和提炼优秀MDT实践案例,作为指引1.0版的有力补充,为行业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实战经验。同时,健康界也将持续收集各家医院的学习与应用反馈,在指引1.0版本基础上不断迭代完善,形成2.0乃至3.0版本,推动肿瘤MDT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希望更多医院申请应用!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 赵红
6个标杆案例
解码肿瘤MDT创新实践
主旨分享环节,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卜阳以《跨界融合 精准施治 创新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创建之路》为主题,阐述了该院MDT从粗放到精细的五年实践。据介绍,该院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全周期的管理体系,涵盖评价筛选、准入管控、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核心环节。通过持续优化机制,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确保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该院在MDT工作上的亮点令与会者印象深刻。比如,设立了专项绩效奖励,推动自治区医保局批准专项收费,将MDT服务收入的70%奖励给团队,激励各专科医师积极性;举办MDT擂台赛,搭建跨学科实战竞技平台,持续优化MDT运行机制;在HIS系统中嵌入了MDT专项记录模块,实现了讨论内容可追溯、可考核。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卜阳
「行政手段固然重要,但MDT的实施更应回归患者安全与疗效改善的本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在以《发挥综合医院优势,促进学科融合交叉》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一个关键问题:行政手段推动MDT实施需避免「形式化陷阱」。她强调,只有真正建立起以患者安全为导向的医疗文化,将患者安全和利益最大化作为MDT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当前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性瓶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 王平
医院该如何循序渐进开展肿瘤MDT?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张铁权在以《MDT助力肿瘤规范化诊疗的辽肿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中,展示了该院推进MDT发展的四个阶段「路径图」。
第一个阶段是由临床科室牵头成立的多学科诊疗中心,具备一些完善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培训工作、信息化的记录,但是相当于一个「民间组织」,需向医院医务部门进行报备;
第二个阶段由医院医务部牵头,在1.0时代基础上扩面推进,监督规范开展,针对住院患者需求,临床科室自行申请,医务部负责联系专家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个阶段建立线上MDT流程,并建立以病种为单位的「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实现首诊患者覆盖,形成门诊MDT、首诊恶性肿瘤线上MDT、院级MDT、远程MDT等多种服务模式;
第四个阶段实行按癌种首诊住院患者全覆盖免费MDT,肺癌病种率先实行,推进规范诊疗,与3.0时代模式并行开展,多途径、多模式满足患者多方面需求。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张铁权
MDT工作的不断推进,使辽肿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稳步提升。张铁权介绍,今后医院将着重提升术前MDT讨论的质量,形成规范化的诊疗路径;提升人工智能的辅助能力,进一步开展AI辅助的MDT创新实践;深化区域诊疗合作,加强区域数据共享的深度,为患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更高效、更温暖的医疗健康服务。
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李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在以《妇幼专科医院MDT管理的建设之路》为主题的演讲中介绍,该院MDT实践涵盖门诊(如专科疾病MDT门诊、产前诊断MDT门诊)和住院诊疗(四级手术术前MDT、产儿联合MDT),整合产科、ICU、麻醉科等多学科资源,实现个性化治疗与高效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以来,北京妇产医院创新采用「重症医学科植入产科」共管模式,突破传统诊疗局限,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成功率,尤其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植入性疾病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使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平均妊娠期延长2周,子宫保留率显著提升。
下一步,该院将继续通过MDT共管模式为重点学科找到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医疗质量、科研产出及区域影响力提升,促进医院发展和患者受益的双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 李笠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事务处处长潘慧以《协和医院MDT管理实践》为主题演讲。据介绍,协和医院MDT模式始于1920年代的内科大查房和临床病理讨论(CPC),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发展为以病种为单位的跨科室协作,并于1990年代后趋于成熟。如今,北京协和医院已经建立了罕见病、疑难重度肥胖、糖尿病足等约47个MDT专业组。截至2025年2月25日,协和罕见病MDT团队已为279位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每场会诊平均有超过百家医疗机构在线观摩学习。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事务处处长 潘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李囡在以《核医学分子探针助力临床多学科诊疗》为主题的演讲,系统阐述了核医学分子探针在MDT中的价值。她介绍,核医学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可广泛用于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估等。分子探针作为核医学的灵魂技术,具备全身显像、无创检测、动态观察、实时显像及可重复性等独特优势,已成为MDT模式下疑难病例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并逐渐被指南推荐。非FDG探针(如SSTR显像、PSMA显像、FAPI显像)针对疑难病例和特异性靶点,补充FDG的不足,提升疑难病例诊疗能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 李囡
10余位医管专家
热议肿瘤MDT焦点话题
本次会议设置两场【圆桌对话】,十余位医院管理专家围绕《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对于医院有哪些意义?如何在院内应用?医院如何在MDT组织管理、实施流程、保障体系、质量控制、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好管理,促进医院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主持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 陈康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王广发认为,MDT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实现不同学科医生之间的知识互补和技术协同,有效应对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疾病,确保患者获得全面、系统的诊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应当理性看待MDT的应用,关键在于准确把握MDT的「适应症」,做到「该用时要用好,不该用时不用」。通过科学规范的MDT实施,目标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费用、促进多学科团队形成诊疗共识,最终实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提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 王广发
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申娜看来,MDT不仅是诊疗模式的革新,更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她介绍,医院注重将青年医师培养和MDT开展相融合。比如,通过精选具有价值的MDT病例,每两周进行一次科巡诊,由相关科室从各自专业视角交叉分析,再由年轻的住院医师进行整合,形成MDT诊疗分析报告。如此,既提升了MDT质量,有拓展了医生的临床思维,帮助他们系统性掌握诊疗规范。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申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副院长王津雨指出,MDT实施的要注重实效而非形式,关键在于激发临床科室自主参与,避免过度通过行政强制推进。她介绍,该院设立病区主任岗位,统筹MDT工作,并建立初诊患者MDT讨论机制(固定时间、地点、人员),形成规范化诊疗路径。多学科协作促进科研转化与新技术应用见实效后,临床对于MDT的认可度自然有所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副院长 王津雨
邢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辉认为,MDT质量管理的核心难点在于疗效评估。原因在于,与流程指标(时间、地点、人员等)的客观可量化特性不同,疗效评估面临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复杂性、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差异性、长期预后评价的滞后性等困难,这要求建立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动态评估机制。
邢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李辉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院长李岩观察到一个重要现象: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虽然通过治疗手段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但患者的主观感受却可能变得更差。主要原因在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疼痛、失眠、焦虑等)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信心。他介绍,基于这一发现,该院在多学科协作架构中,融入了疼痛科、营养科、精神科等专科资源,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系统管理不适症状,打造了兼顾「疾病控制」与「症状缓解」双重目标的肿瘤MDT模式。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院长 李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宋作庆介绍,该院在MDT体系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核心驱动力,自MDT开展初期即实现和医院HIS系统的对接,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该院的MDT工作也取得了成效:2024年完成多学科诊疗1.07万例,形成37个病种的协作诊疗体系,月均开展MDT超1000例。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诊疗偏差率,使得诊疗质量显著提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 宋作庆
航空总医院副院长沈吉云在发言中指出:开展肿瘤MDT一是要体现内涵要求。紧扣国家癌症防治和肿瘤诊疗质量提升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包括《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等;
二是要推行专病中心。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破除科室效益之争,探索肿瘤诊疗服务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患者提供多学科、一站式服务;
三是要借力AI技术。落地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充分利用医院积累的高质量专病数据,通过深度学习、验证、训练,开发出肿瘤专病智能体,并嵌入临床工作流程加以应用,扩大多学科诊疗外延。
航空总医院副院长 沈吉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赵海滨结合临床案例说明,现代医学专科化发展导致医生专业视野受限,强调MDT对诊疗模式的重要革新意义。他建议医院管理者应建立强制性MDT标准,通过信息化预警提示高风险病例,并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协作模式,特别是发挥中医药在「双心疾病」等领域的独特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 赵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汤传昊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该院「以病种为基础」实现学科群协同的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疾病诊断链条上的相关专业进行绑定,实现一荣俱荣或者利益共享。这种学科群协作模式既能提升诊疗规范性,又有利于患者全病程管理,还有利于医院整体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 汤传昊
北京丰台医院副院长鲁力峰探讨了如何平衡「自上而下」规范与「自下而上」需求这一问题。据他介绍,该院在推进MDT工作时采取「双轨制」,一方面科室可主动申请MDT项目,医院匹配专业团队;另一方面,质控中心也会对指定病种MDT提出硬性要求,后续对MDT工作进行监测,如果发现问题会跟相关科室进行反馈,逐步提高整体的MDT效率和质量。通过制度设计,既尊重临床科室的内生动力,又确保重点病种的规范诊疗,实现MDT从自发探索到规范管理的平稳过渡。
北京丰台医院副院长 鲁力峰
论坛已经结束,思想激荡仍在回响。而作为「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促进工程节点之一的2025「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大会,影响力的扩散还在继续,据悉,「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大会浙江站将于5月24-25日在浙江丽水召开,进一步探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报名请扫码提交参会信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