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历自动生成、单孔手术机器人……这些“医生助手”好用吗?

2023
09/19

+
分享
评论
李子君 / 健康界
A-
A+

北京友谊医院在2023年服贸会上展示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让人看到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有力践行,更让行业看到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的愿景。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创新应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医疗场景,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有望被广泛运用于康复治疗、医学培训等领域。这些新技术显著提升医院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效率、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和决策,减少医疗失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保障患者权益。


北京友谊医院在2023年服贸会上展示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让人看到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有力践行,更让行业看到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的愿景。


门诊病历生成系统,让大模型成为「医生助手」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繁重的文书撰写工作,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此。北京友谊医院长期探索智能化技术在提升诊疗效率的创新应用,曾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研发并实施了病历语音录入、超声报告助手、语音随访等智能化系统。


在常规的门诊场景中,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并给出诊断,这些信息都需要录入门诊电子病历,往往会占用医生大量的门诊时间。


对于医生而言,门诊工作繁重而紧张,门诊病历录入工作要求高,对医生形成较大的工作负荷和压力;受限于传统的鼠标、键盘交互方式,录入效率低、易出错;分心于门诊病历录入,导致医患沟通不充分。对于患者而言,医生将时间花费在门诊病历录入,影响医患沟通,就医体验差。由此,基于大模型技术,配合全栈式的智能语音交互能力,打造的门诊医患对话场景下的电子病历生成系统应运而生。


在北京友谊医院展台展出的这套系统曾荣获北京市首批行业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能够帮助医生摆脱繁琐的手动病历输入工作,病历书写的效率提升超过80%,同时病历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在门诊中给医患双方留出更多沟通时间。


通过电子病历生成系统,医生们得以更专注于诊断和治疗,专注于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不用担心遗漏或错误记载信息,不再被繁琐的病历记录所困扰,与患者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患者们也能够享受到快速、准确的医疗服务,提升就诊满意度。


具体来看,此套系统能够在门诊医患对话过程中自动进行语音采集、语音识别、角色分离、信息摘要、文书撰写,结合《电子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文本生成能力,自动生成高质量的门诊电子病历。


「这套系统不需要任何改造任何医院信息化系统,只需要一个接入系统的接口。」负责该系统落地应用的工程师向健康界介绍道。


面对诊室的复杂环境,该系统应用多指向麦克风阵列同时对医患交谈的双方进行语音采集,通过麦克风定向+声纹识别+大模型语义级理解,对交谈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标化,据此区分出医患角色,从而完成医疗信息摘要,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等。


该系统背后的关键技术在于医疗大模型。其以各科室电子病历、医学典籍等多源医疗文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和训练,使其不仅能突破医生诊疗能力的局限,还能实现处理疑难、突发性疾病的医疗能力。通过基于多学科专家知识反馈的语义对齐方法,并融合多维度临床诊疗知识和专业诊疗工具,进一步提升医疗大模型对疑难杂症的精准诊疗能力,为各科室各流程提供基础模型能力支撑。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运用。统计显示,相关科室在使用门诊电子病历生成系统之后,门诊效率提升66%,单个患者问诊时间节省40%,门诊病历录入效率提升80%,患者在门诊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让外科医生排队尝试的手术机器人,到底有何特别?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由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团队研究多年而得,张忠涛主持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手术机器人是当今外科微创伤手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据介绍,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我国医疗器械空白领域,在2023年以前,中国市场尚无国内外产品获批上市。


单臂机器人具备的「单臂单孔」、「双C纯机械不动点」、「蛇形内窥镜与手术器械」等产品亮点引来众多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上手体验。


一位外科医生现场操作这台手术机器人后向健康界表示,「操作很顺滑,腹腔镜手术中笔直的器械够不到的地方,用这个机器人可以够到。」在这位医生后面,还有几位参观者在排队等待体验操作。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单臂手术机器人具备符合人因工程学设计、精准控制、安全感知等特点。手术中的单一切口,能够减少疤痕,同时创伤更小,患者并发症概率更小;拥有国际唯一的创新双C臂纯机械不动点设计,结构紧凑且摆位快速,同时降低对患者伤口的撕扯;其蛇形器械可在狭长空间内实现高灵巧精微操作,蛇形内窥镜也能帮助手术视野范围倍增。


「出血量少,创口小,可以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给予患者很好的诊疗体验。」工作人员说。


以胆囊切除术为例,在保持了多臂机器人为医生提供3D高清手术视野和灵活转腕的手术器械等优势的同时,单臂手术机器人进一步减少了患者切口数量和长度,而且利于取出标本,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且手术切口位于脐孔,术后不影响美观,患者接受程度高。


相较多孔机器人手术,它还具有切口更小、对组织侵袭更少、机器人系统摆位时间短、摆位空间大等优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2021年12月17日,张忠涛教授团队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汛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例单臂单孔腔镜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人体试验(First-in-Man,FIM)。那次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成功用于消化外科手术,也是国产单臂构型腔镜手术机器人首次完成人体试验。


据介绍,单臂手术机器人的终极目标则是「微无创」——采用一臂与穿刺器平台对接,利用高难度的蛇形结构器械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7个自由度。


目前,这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已经全面进入普外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的临床试验阶段,离进入市场、服务临床仅「一步之遥」。



中国医生原研的国内第一款全流程脊柱内镜手术模拟培训系统



在北京友谊医院展台上,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祝斌向健康界介绍此次带来的「虚实融合脊柱内镜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祝斌表示,希望通过给医生进行模拟交互培训,提升外科内窥镜手术水平。


据祝斌介绍,在脊柱内镜手术推广与培训中,他们团队发现,同井喷的脊柱内镜量相比,脊柱内镜手术缺乏可靠的培训模式,由此自己联合国内多家脊柱微创团队共同攻关,攻克了椎间盘韧带交互作用与形变的物理模型构建难题,原研了适用于骨韧带系统的力反馈模拟器,构建了精度小于1mm的光磁导航系统,形成了中国医生原研的国内第一款全流程脊柱内镜手术模拟培训系统。


而线上线下整体化的模拟培训解决了以往的一大痛点:虚拟仿真训练没有操作手感,对于操作手感要求高的项目,虚拟仿真无法完整对接到临床操作中。



祝斌同时向参观者介绍了内镜下脊柱手术,这项跑出了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技术,从2014年在北京友谊医院「落地」之后,至今已经进行了超过7000台。


由于创伤小、恢复快,这项技术打消了不少患者对脊柱手术的恐惧。


「相比过去开放性手术,内镜下的椎间盘切除手术只有1公分左右的切口,患者出血量在5~10毫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过去两个月才能术后恢复,采用新技术之后,患者两周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现在这种治疗完全可以通过日间手术实现。」祝斌表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患者,系统,病历,手术,机器人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2024医学创新大会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