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医院后勤如何改革创新?上海一批高手传经送宝

2020
11/18

+
分享
评论
桂克全 / 健康界
A-
A+

他们挺有高见的……

“今天的会场布置,就像身处EMBA培训课堂。”上台致辞的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一句聊家常的开场语,道出第十二届医院后勤管理上海论坛的氛围特点。

其实,多次被业内评价“精品课堂”的医院后勤管理上海论坛,跨入第十二个春秋,除了方便邻座讨论的扇形会场,内容主题也区别于过往。

几个月前,各地派遣医疗队驰援湖北,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创造诸多防治方法。同期,给医护人员输送“弹药”的后勤队伍,既想方设法破解应急难题,更思考未来如何拾级而上。正因如此,复旦医院后勤管理研究院策划主办的此次论坛,设置召唤、守护、破浪、乘风四个版块,呈现上海医院后勤的行与思。

“兵马齐动,粮草同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靳建平分享时,改动古人作战智慧的两个字,诠释自己对当代应急保障转型的见解。而这,只是当天论坛围绕后疫情时期“医院后勤保障改革创新方法”的冰山一角。

援鄂上海医疗队的后勤创造

2020年1月24日,除夕,接到国家指令的上海首批医疗队员,告别年夜饭桌出征武汉。四天后的1月28日,第三批医疗队登上飞往武汉的航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就是其中一位,并担任领队。

10月24日,这名从事重症医学30年的专家出席后勤论坛,讲述一位医疗副院长眼中的抗疫后勤保障。“首先要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没有你们的后勤保障,我可能要成为一个逃兵。”陈尔真亦庄亦谐的开场白逗乐听众。

向医院后勤保障队伍致谢的还有邬惊雷。作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他在抗疫期间致力推动医防融合等防控措施,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发言全程,他没有讲述自己防控疫情的殚精竭虑,而脱稿感谢后勤队伍和简述上海战疫要领。

让陈尔真印象深刻的是,队员进驻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首要之事并非临床救治,而是投身后勤——改建普通病区。比如,搬移病床保持合理间距,关闭中央空调,给医护人员安装热水器,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紧接着,他和队员又临时搭建ICU(重症监护室),再想方设法解决氧气瓶不足的难题。“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医院未来建设践行‘平疫结合’的关键点。”陈尔真总结。

与陈尔真一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也赶赴武汉抗疫。受邀出席后勤论坛的他,分享的角度是“后勤副院长眼中的抗疫保障”。2月19日,刘军与同行队员进驻雷神山医院。在他看来,这家快速建造的临时医疗机构,“还想得蛮周全的,虽然做工没那么精细,但基本功能都齐全。”

回忆此次带队抗疫,刘军除了感念医护人员尽心救治,还有两点体悟:一是打胜仗离不开充足的物资保障;二是心理医生至关重要。

他们出征时,医疗物资紧缺的现象已有所缓解,再加上医院管理者倾力支持,共带了1500多箱医疗和生活物资,队员还戏言“这是领导不想我们回来了,让我们在武汉过日子。”后来的经历表明,全员冲锋陷阵和零感染,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物资充沛。随行的心理医生,对于稳定军心举足轻重,特别是在抗疫末期的作用尤为明显。

刘军视为“很有必要”的医护心理赋能,不只是个人之见。

“每逢重大危机事件救援,医护人员往往面临医疗物资不足、超负荷和高风险运转、过高的社会期望与职业耗竭感,同时还挂念同事和亲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解析:“他们容易出现失眠、焦虑、内疚等心理问题,给予抗疫医护人员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势在必行。”

健康界了解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抗疫物资中还有一款“神器”。

这个设备名叫“5G无线听诊器”,由心内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联合研发。特点在于,体积小、易消毒,能持续采集呼吸音和心音,助力医护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病情,甚至借助平台向后方传输数据,实现远程会诊。

医疗队在武汉夜以继日的同期,上海同道正争分夺秒。

图中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邬惊雷、魏建军、诸葛立荣、陈尔真、刘军

上海本土的后勤抗疫

要读懂上海此次抗疫的后勤保障,还得追溯到2003年抗击“非典”。

援引复旦医院后勤管理研究院院长诸葛立荣的讲述,2003年4月2日,上海确诊首例“非典”病例,当时上海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考虑到市传染病医院的建筑陈旧、空间狭小、设施较为落后,并且位于市中心,隔墙就是人来人往的居民区,万一疫情在上海暴发,这个空间难以胜任收治大量患者的重任。当时的管理者们商量后作出决策:新建一家现代化集中收治的传染病医院。

紧随而至的便是选址、征地和建设。2004年春季,上海市金山区,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落成启用,占地503亩,床位500张,设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负压系统、远程视频系统、P3实验室等。“这12个月的建设真是争分夺秒。”诸葛立荣回忆往事时,兴奋地指出建设该中心时的一个前瞻考虑:“所有建筑靠四周建设,中间预留一片很大的草坪。”

这个大草坪,时隔16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短短几个月,中国赢得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双胜利。”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投资建设部主任魏建军说到这里,屏幕上打出一个硕大的问号,随后自问自答:“核心原因在于执政为民,也就是为人民服务。”

正是这样的执政理念,促使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的2020年1月,高效部署,紧急启动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项目建设,地点就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大草坪”。

“7天设计,21天施工,1万平方米建筑,200张负压病床投入使用。”魏建军把该工程如此高效归因于三点:一是队伍选择,联合建筑综合实力很强的上海建工集团、设计综合实力很强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二是靠前指挥,申康中心带领设计、施工、代建、工程监理、财务监理等40多人组成的项目组,进驻公卫中心集中办公,例会每日召开,工程按小时分解推进,现场快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资源保障,各部门均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设置“绿色通道”。

该建筑的运营管理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施裕新透露,中心的功能定位在于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堡垒、科技研发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财富创造中心。健康界了解到,该中心的建设还践行“平战结合”。比如,院内的立体停车库,把车开走就成为一个房间,可以容纳两名患者或上百套防护物资。

上海的抗疫后勤保障远不止于此。

魏建军告诉与会者,过去几个月,申康中心助力多家市级医院建设发热门诊,目前发热门诊的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比疫情发生前扩增4.5倍。伴随硬件建设的还有软件并驾齐驱,现在上海市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执业点,均已实现“六不出门”(挂号、检查/检验、输液、取药、收费、CT检查)的设置要求。

各家医院推出的综合性抗疫方案,其中也包括后勤保障创新。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例,十大抗疫举措可谓上海各医院抗疫策略的缩影:一是启动院内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制定医院应急保障流程与应急预案;三是全力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诊治设备配置;四是制定全院院感防控要求和防控措施;五是实现全员疫情防控培训、应急演练和督查整改闭环管理;六是优化疫情防控就诊流程,严防死守,把好每一道关口;七是互联网+云问诊平台助力“不见面”的医疗服务;八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队作用;九是关心、关爱疫情防治一线职工和家属;十是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图中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蔡军、施裕新、靳建平、吴锦华、罗蒙、盛锋

他们这样支招医院后勤升级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因抗疫家喻户晓。论坛当天,他出差在外未到现场,但在专为后勤论坛录制的视频中表达见解,新冠肺炎常态化管理时期,发热门诊的设施必须独立,切忌与其他患者混用,同时考虑到发热门诊是发现传染病患者的第一道防线,医院后勤团队要为发热门诊提供支撑。再就是,医院要建立常规化的新冠病毒检测,储备防护设备,院感防控不打折扣。

“我认为四点很重要。”谈及疫后医院后勤保障与时俱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亮出观点:“一是践行‘平战结合’的医院建设模式;二是充足合理的物资保障;三是精准施用的设备管理;四是数字赋能的后勤转型。”

至于医院应急物资储备何为“充足合理”,他给出一张清单。

这也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医院储备物资共五大类76个品种——医疗救治装备类23种(医疗设备类16种,如除颤仪、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耗材类7种,如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一次性环甲膜穿刺套装等)。个人防护类20种(呼吸防护8种、躯干防护4种、头眼防护3种、手防护3种、脚防护2种)。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8种(如血气分析仪、活化凝血测定仪、心电图机等);药品类14种(奥司他韦胶囊、奥司他韦颗粒、阿比多尔片等);现场消毒装备及消毒用品11种(含氯泡腾消毒片、速干免洗手消毒液、过氧化氢消毒湿巾等)。

倡导“兵马齐动,粮草同行”的靳建平,同样抛出自己的医院应急物资保障见解:一是探索“医企融合”模式;二是医院与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区域大型商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换句话说,医院找到联合企业的合法渠道。另外,他还指出后勤应急能力建设的路径,比如,定期进行应急能力评估,定期开展模拟应急训练,以及健全应急管理制度。

经过对此次疫情防控的正反面思考,魏建军提出国内三级医院的建设方向:智慧系统应用——医防融合;救援物资供给——多方保障;发热门诊设置——平战结合;医疗救治体系——战略纵深。

特别是最后一项,他的理解是,对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城市,三级医院要在公共卫生救治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着眼三个层次加强软硬件建设:首先是所有发热门诊执业点要守好门,不漏诊患者;其次是建设若干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主要是人才储备和空间预留;最后是支持定点医院适度扩增床位规模,提升其收治能力。

至今从事数十年医院后勤管理的诸葛立荣,给出公共卫生体系更上一层楼的四个观点:其一,实践证明“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决策正确且重要,必须重点建设能够收治各类传染病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其二,“十四五”医院建设规划中,要重视“感染楼”的平疫结合功能和先进设施设备的配置;其三,研究在乡村街道社区试点建设“公共卫生哨点”,关注各类呼吸道、肠道、生物类传染病的快速防治、检测和预警;第四,增强防疫物资战略储备,高度重视水源被污染的快速处置与供水安全预案。

“每一代人都在解决历史给这一代人的问题。”擅长智慧医院建设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吴锦华称,人们都在谈论大数据,但只有被利用的大数据才有价值。比如,医院后勤运行产生海量数据,要让这些数据指导行为。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医院后勤管理者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传统后勤能效的瓶颈在哪里?二是智慧后勤最终的落脚点是场景化,对管理的辅助不只是报表,而是实际执行中给予实时、规范的指导,具体怎样去做?接着他同样自问自答,提出智慧后勤顶层设计思路,即同步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后勤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后勤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随后,他由浅入深讲述智慧后勤的建设措施。

“今天的后勤论坛共分四个模块,从召唤的力量,到守护的温情,再到攻坚克难的破浪,最后是创新辉煌的乘风,让大家重温抗疫历程,并提出后疫情时期医院后勤再接再厉的方法和思考,很有实用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罗蒙,言简意赅总结这场论坛的内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智慧后勤,抗疫,后勤保障,公共卫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