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航|韩德民:凡是治不了的病,大多和遗传因素有关

2019
11/18

+
分享
评论
董俊 / 健康界
A-
A+

为什么好多病能治好,好多病治不了?韩德民院士的见解与众不同。

“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认为,当下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继落地应用,新的生产力不断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医疗服务体系和模式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作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军人物,韩德民院士先后引进了鼻内镜诊疗技术,提出了鼻内镜外科技术概念,推动了我国传统手术进入到现代鼻内镜外科时代,即精准医疗时代。近日,韩德民院士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深入阐述了他借助新兴技术的变革,探索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进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思维。

新技术助力医疗服务新模式

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带动了中国神经性耳聋的治疗外,韩德民院士还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十二年。期间他引进了MBA参与医院管理,完善了医院的多学科建设,极大增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因扎根一线救治病患,加之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韩德民敏锐地察觉到风向的变化。新的技术革命来临,医院的服务方向和医院的定位也势必发生新的调整。

从健康中国角度考虑,生老病死是一个全周期的过程。韩德民说,“我们要更多关注健康生命的诞生、到加强健康管理、到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得了病及时治疗,最后人人都有比较高水平的健康管理和生存的保障。”

但是,以上要求和目前的医院服务重点多少有些矛盾。

医院是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机构。依据不同的综合服务能力,我国的医院可分为三级十等。不同领域和级别的医院,定位不同。按理说,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重点任务是疑难重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然而现在这些大医院的服务对象,不低于80%的患者是常见多发病。这些经过检查诊断确定的常见多发病患者,本应回归到社区和家庭,而不是集中在大医院。

对于上述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韩德民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分级诊疗体系模糊,基层医疗保障的网底破碎、服务能力弱”,导致老百姓对基层医院没有信任度,跑去大医院看病。同时,大医院抛弃了自身定位,迫于生存的经济指标压力,不断盲目扩张,床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服务效能反而变得越来越低,服务对象越来越模糊,导致人们对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普遍不满意。

“延续过去我们走过的历史,在原来思维模式上徘徊是看不到希望的。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新技术支撑的新的时代。”韩德民院士认为,进入新时代,适应人民大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整体性需求,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围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要实现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移,需要做新的调整。在韩德民看来,新调整主要有“三个抓手”:

首先要探索医院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智能化管理。

第二要优化医疗健康平台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包括健康管理、亚健康康复、养生及各种慢病的保障手段等,其次也包括大病预警、分级诊疗、各种突发疾病管理等等。

第三要将以上二者结合,再与医疗保障服务对接,使服务更精准,形成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

技术下沉让分级诊疗加快落地

2018年,61岁的李西盛来到奉节县人民医院检查,经检查诊断认为亟需做全喉切除手术。当时,李西盛“已经是严重的呼吸困难”,可他坚持不肯手术。李西盛此前曾做过喉癌激光手术,这次病情加重,他非常担心手术后不能正常交流。

李明红是重庆市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华佗工程”驻点帮扶专家。她跟患者和家属沟通了手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李西盛的担忧消除了,手术也很成功。李西盛在住院期间,李明红医生每天亲自为他穿刺引流、换药,李西盛的伤口正常愈合,相当于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手术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奉节县人民医院加入华佗工程三级专家帮扶体系,实现了专家资源的技术下沉,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也得到“赋能”。

“华佗工程”是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战略,组织国家优质医疗资源重心下移,扶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实现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动卫生事业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专项医疗技术帮扶项目。

韩德民曾表示,“不把农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整体提高起来,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就会形同虚设。”自2016年以来,“华佗工程”已组织全国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慈善义诊、公益讲座、疾病筛查、技术下沉、手术示教等活动上千场,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华佗工程”学科帮扶体系在全国已设有1个省级中心,10个市级培训中心和92个学科基地。

其中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是全国第一个“华佗工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示范基地。据了解,“华佗工程”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实施两年来,耳鼻喉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门诊人次增加12%,出院人次提升41%,手术例数增加87%,其中三四级手术增加21%。

华佗工程的核心是探索医疗健康服务的新模式。韩德民院士介绍,华佗工程分两个阶段,1.0版本和2.0版本。1.0版本是协助当地建立各个学科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诊疗体系,提高诊疗水平。2.0版本是以人工智能支撑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立。

“三个抓手”是“华佗工程”的核心。韩德民表示,“华佗工程”作为一个技术推广项目,旨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医学人工智能,推动国家优质医疗资源面向到基层农村,促进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组织更多医院纾解医疗信息化的数据困境

“科技部的一些重大课题和重点专项也在调整。”韩德民表示,人工智能研究涉及国家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提出问题,将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同基础研究机构组织起来,共同寻找建立医学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没有数据就等于没有人工智能,”韩德民认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尚未达成医疗数据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真正实现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医院不多。目前医院采集的信息和人工智能化的信息数据需求,距离相差太大。

“源头不清晰,结果一定是非常含糊的,这是目前亟待解救的问题。”韩德民表示,医院要配合信息化要求,建立标准化体系和标准化病例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才能更准确。

韩德民院士衷心希望,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在前,未来能真正建立起人工智能的诊疗体系和专家管理体系。“各个学科都按标准去做,都融入这个体系,大众化的、多学科的诊疗平台才会很快建立起来。但这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对未来、对新的手段方法有科学准确的认定和认知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各大医院的“数据孤岛”问题也很棘手,看起来容易解决,实则涉及到很多医院的信息保密等问题。

现在,韩德民院士正在组织力量承接这份挑战,将更多的医院组织起来,促使大家达成共识。“就像高速公路建起来之后要有车,有车要跑得动,还要有高速公路的管理规则,速度越快,越没有规则,交通事故越多。”韩德民解释道,数据管理还有如何管理的问题、信息安全的问题、大量信息储存的问题,以及大量的历史信息储存、新的问题发生后的对接和有效信息采集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不断深化的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来完成这个任务。

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在生老病死过程中,过去我们关心最多的是病和死,而忽略了生和老。

“临床上的各种疾病,为什么好多病能治好,好多病治不了呢?”韩德民院士认为,凡是治不了的病,大多和遗传因素有关系。从全社会大众健康考虑,应该把重点放在关注新的健康生命的出生。如果苗没有选好,就可能带来很多遗传疾病。比如一个人20多岁得了高血压,30岁得了黄斑变性,到了40多岁,得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原因在于先天遗传因素有问题。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韩德民院士目前正在做关于耳聋基因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他集合各种力量,通过对遗传基因筛查和分析,将血液当中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筛查出来。通过一滴新生儿足根血,就可能了解其是否携带了先天性聋和药物性聋的基因,以及各大变异基因。一旦这种方法被社会更多人接受,生育前的夫妻就会更理性,会考虑好自己是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还是生个先天缺陷的孩子。很多人就会考虑生育前的检查,筛查夫妻双方可能携带的遗传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必要的。韩德民表示,康养的概念不只针对老年人,而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人。”韩德民说,人们在懂得亚健康给工作、生活、身体、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才会珍惜目前的生活氛围,把当前的健康水平管理到比较理想的状态,进而下定决心延长生命和健康的生命过程。

人人都希望长寿,但有的人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却很痛苦,原因在于自我健康意识不够。养老的问题在于很多老年人有多种老年病,生活得不健康、不完美。因为“前期没有做工作,后期就承担责任。”韩德民认为,人们的健康状况不可逆转,家庭和社会即便想要帮助解决,也非常困难。一个人若伴有多种老年病,不仅给社会增加很多负担,给儿女增加很多负担,自身也不会幸福。

对于什么是“理想的健康管理”,韩德民院士建议:一直有很好的健康管理,尽管年龄很大了,衣食住行都能自己料理,身心健康都很好。睡到105岁,一觉下去,第二天没起来,无疾而终。健康管理和维护若达到这种水平,那才真叫成功。

【院士名片】

韩德民院士是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主导提出“腭帆间隙”解剖概念,发明Han-UPPP手术。创建的鼻腔扩容术被美国医学科学院王存玉院士评述为“将影响鼻科学进步几十年。”他主持研究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与诊治”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所长(1995-2012)。由于他在组织和推动“光明行”、“启聪行动”活动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2012年联合国“南南-人道主义精神奖”,这是全球第一位医生获此殊荣。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鸣谢中美医疗集团提供采访线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韩德民,院士,领航,人工智能,医疗,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