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湖医改”到“深圳中心”,我们学到什么?

2019
09/27

+
分享
评论
唐长东 / 健康界
A-
A+
如果从“三医联动”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如今的“深圳版本”更是吸收全国经验的“集大成者”。

三年前,深圳市罗湖区一跃成为全国医改“四小花旦”之一,展示了深圳市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推动医改的坚定的决心和异样魅力。今年6月,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应该说称得上“罗湖模式”的“深圳版本”。那么,从“罗湖医改”到“深圳中心”难道仅仅是区域的推广?我们从这所城市的医改演进之路学到什么?

众所周知,医改的瓶颈就是“医保、医疗、医药”三者之间联而不动,或动而不联。因此,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也就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大红大紫”的“三明模式”,还是业内褒贬不一的药品耗材“零差率”“一票制”改革……如果从“三医联动”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如今的“深圳版本”更是吸收全国经验的“集大成者”。

“医保先行”的“三明模式”

“三明医改”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充满争议,因为改革背景主要在于解决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窘境,而不是上行下效的“四梁八柱”改革模式。但是“三明医改”勇于突破当时医保经办、招标采购的某些政策“禁区”,得到改革利益相关方——财政部门高度认可,也得到国务院领导重视而亲临三明视察并进行充分肯定,从而形成以医保改革为突破口的“三明模式”改革路径。

“三明医改”持续争议验证,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既然是调整利益格局,那么就必然遇到来自有关利益方的阻挠和抵抗,因此,要想突破瓶颈首要在于“重构”。这种“重构”的结果,更重要在于来自制度层面的保障和机制体制的“大破大立”,这才是最靠得住的。

“医院联合”的“罗湖版本”

深圳罗湖是个老城区,改革前五家区属医院小而全、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重复投入,管理不协同、结果不互认,区属医院整体实力薄弱。“罗湖医改”就是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改目标,并整合所有区属5家公立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体化的唯一法人罗湖医院集团。这个“医疗共同体”实现了区域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逐步探索实现让老百姓少生病,让医保可持续,让医生收入比较体面、个人价值能够提高,让政府的财力可承担的改革路径。“罗湖医改”的核心在于利用政府行政手段整合公立医疗资源——“医院联合”,并利用政策平衡医院之间、医保之间、医药之间、医生之间等各方的利益,解决医院希望增加收入、医保要控制医疗费用、病人希望少花钱、政府希望投入产出成正比等医改需要解决的问题。

“药品虚高”的“治理改革”

从基本药物配备,到药品零差率销售、“一票制”,再从药品向耗材改革延伸……对“药品虚高”的治理随着各地机构改革医保局的成立“一锤定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罗湖医改,中心,深圳,医改,医疗,医保,药品,政府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