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医生创新转化活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创新转化赋能

2019
09/24

+
分享
评论
高欣玥 / 健康界
A-
A+
科研与临床并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专题报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350万,直接医疗费用超400亿。而老年病多为全身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解决了严重狭窄局部的血流阻塞问题,然而这样的病人常常合并冠脉狭窄、肾动脉狭窄或下肢动脉闭塞等全身性病变,针对单一部位或系统的治疗干预并不完美。因此,研发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迫切。为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发出远隔缺血适应(RIPC)训练的预防结合治疗方法,为老年病患者提供一种更安全、疗效更稳定和作用更持久的治疗手段。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非重要脏器(如四肢等)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刺激,从而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抗缺血、缺氧的保护物质,如腺苷、血管生长因子等。用于增强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对未来发生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从而发挥预防与保护作用。目前该治疗方法已获授权专利发明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已申请美国、欧盟等十余个国家的国际专利,同时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和北京市科技成果提升计划项目。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拥有8个基础研究平台、10个临床研究平台、1个科技成果转化公司、1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多年的努力运营,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其中吉训明教授牵头的“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技术”项目获批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该成果在Circulation、Neurology等学术杂志发表124篇SCI论文,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此为2019年宣武医院六大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转化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可复制。

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健康界采访了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吉训明、科研处处长郭秀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多科室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转化闭环

吉训明教授既担任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也担任了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新技术项目负责人,在科技创新转化方面,不同的身份带来了不同的心得体会。

健康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宣武医院采访视频(标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把“成果转化正式纳入三级医院考核指标”,此项政策转变了医院管理者传统思想,同时极大地鼓励了医生学术创新的热情,并为医疗科技转化搭建及其重要的平台。传统印象中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诊断和治疗,但是在临床操作中医生为了解决遇到的诊断治疗问题或使疑难疾病的救治更安全有效,便会将自己创新想法转化到临床应用中来。此项政策为科研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落实国家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能够应用在实际临床中,提升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为响应国家政策,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管局出台了如《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细则。宣武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高度重视成果转化方面工作,成立院内成果转化办公室并制定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制度》等多项管理办法。并在北京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成立北京宣武医院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科技成果孵化机转化的必要平台。通过与投资机构、外部孵化器、CRO企业和医药生产制造商的广泛合作,以医院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与外部资本合作建立合资项目孵化,促进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公司,有四种科技转化方式在实行:

  • 科技专利出售

  • 与其他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转化

  • 科技研发后自行生产

  • 以科技专利作价入股

因此通过建立科技公司这种运营模式,使宣武医院的科技产业转化越发专业、高效。同时,在院内逐步加强医工交叉结合,鼓励医生能够与工学专家进行跨学科合作交流,通过医院的科技公司进行利益共同分配。

在推动院内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宣武医院未来计划分为四部分。首先,继续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改进院内的制度细则,让国家政策的到更好的发挥。其次,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新转化成果,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第三,加强院内平台建设,加大与中关村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北京工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的合作力度,让临床中“灵光一闪”的创意快速落地。最后,利用院内编制作为奖励,激励具有转化潜力的研究人员,为科技创新转化提供有力的孵化平台。

吉训明教授在为宣武医院科研工作进行管理的同时,也是“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技术”项目的负责人。“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技术”的前身是宣武医院低氧医学研究团队吕国蔚教授于1963年提出的“低氧适应的组织细胞机制”概念。该概念于1980年写入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07年进行临床器械研发,并于2009年获得发病专利授权。通过反复、短暂的对患者进行低氧和缺血训练,诱导人体系统释放循环预适应物质,从而减少中粒细胞促炎基因的表面粘附,促进小血管新生及微血管重塑,增强缺血补位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增强器官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低氧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成果一经发布,便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作为项目负责人,吉训明教授表示: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疾病的治疗方式缺位,但为了改善患者愈后,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可以尝试进行治疗方式的改进或研发。通过新技术的研发来改变患者的生存期,提升对疾病的认识,同时建立疾病诊断治疗的信心。治疗方式的迭代进步,不仅使以往的疾病诊治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善,也会提升国人或者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国际影响力。

缺血适应技术不仅适用于脑卒中领域,在预防高原反应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也得到了验证。目前,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均会先进行缺血适应训练,从而降低高原反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眼底静脉血栓、三尖瓣返流和高血压等问题。

对于“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技术”项目的成功转化,吉训明教授认为:临床科技创新项目转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技术是否能解决临床问题,在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以提高诊疗水平为目的,项目才更容易成功。医学创新转化是一种跨界活动,技术层面需要医院拥有多个学科的支撑,如基础医学研究团队、临床医学研究团队、医工交叉团队、互联网信息技术团队、商务法律人员等,政策层面需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放下包袱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处长郭秀海: 科研与临床并重,积极推进医学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进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宣武医院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宣武医院科技处处长、北京宣武医院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秀海表示:在十三五计划启动期间顺应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在北京卫建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市老年疾病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北京宣武医院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成立科技公司的形式,我们制定了两方面的工作计划目标,首先是对已经投入临床使用的专利和产品进行市场化,积极推进转化,联络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将原有的科技发明变成生产力。其次,挖掘院内创新潜力,对优秀的科技创新创意进行孵化,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鼓励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将科技转化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如何让临床医生积极地参与进来,郭秀海主任提到宣武医院出台了几项政策以激励医生的参与。第一、设立科技转化办公室,优化并缩短科技转化流程,让临床科技创新与宣武医院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直接接轨。第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通过项目答辩的形式,对院内的优秀科技项目进行直接孵化。第三、宣武医院积极落实国务院、科技部、卫建委等部委发布的科技成果相关政策落地,对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等权属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作为个人及项目组奖酬金

未来,宣武医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计划将目前“科研与临床并重”转变为“科技创新引领”,将学院性医院向研究性医院转化,把科技创新作为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建立脑功能障碍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进行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其次,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引进,增强宣武医院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第三、打造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多中心、多维度的平台建设,对医疗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增强医工结合,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并引入第三方评价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转化,活力,创新,宣武医院,科技,缺血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