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懂这些就在网上答疑 很危险!

2019
06/20

+
分享
评论
孙小杰 / 健康界
A-
A+
危机四伏的在线问诊……

前段时间,皮肤科医生林小清又收到了一笔微信红包。

自从成为微博大V以后,他常常会被患者在微信上咨询病情,并附赠一个“问诊红包”。但他并没有收过。

近日,他又收到了一笔红包,并将这件事分享在了微博上。两天时间内阅读量达到263万,并引起了一波热议。

不少网友认为微信红包问诊属于你情我愿、互惠互利的事,无可厚非。

也有网友认为收取存在风险,问诊红包非常烫手。

危机四伏的微信收费答疑

在这个推崇“知识付费”的时代,医生的“知识付费”似乎有些尴尬。

去年12月,一位温州某医院的儿科医生遇到的问题比林小清的更棘手:他被医院纪检监察部门“盯上了”,因为在微信群内收费回答患者问题。

至事发为止,这位儿科医生共收取了550元微信红包,而他本人也在群里发了150元红包。事发后,院方暂扣了他收的咨询费,责令他退群并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一方面,是患者“小病小痛”,希望能在线迅速被答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医生特殊的身份属性,使得他们对“微信红包”有所顾虑。

别担心,收费答疑不违规

医生们的担忧主要源自医院。

担心被举报后被医院处罚,让他们对答疑红包非常小心。那么,微信收费答疑是否合规?医院是否有权处罚医生呢?

“这属于个人行为,与医院无关。”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告诉健康界,“第一,网络答疑时,没有接受医院的规范;第二,这件事并没有经过医院,收费也不会给医院。所以,属于个人行为。”

既然是个人行为,医院自然是没有权力处罚医生的。

规避风险,医生可以这样做

虽然医生答疑时想要帮病人改善健康的初衷毫无疑问。但我们也应当事先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如果患者出了事,这个责任谁来担?

邓利强告诉健康界:“由于答疑是个人行为,出了事自然与医院无关。需要医生个人与第三方答疑平台负责。如果是纯属私人行为在微信问诊,则需要医生本人负责。”

那么,是否能让医生避免陷入面对这样的风险呢?

“答疑和诊疗,虽然都是在讨论病情,但却属于不同的法律行为。承担的责任自然也会不同。”

邓利强建议,如果网上咨询完全是初诊,那么最好是给出一些就诊意见,比如可以去挂哪个科等。因为,面诊对于病情的诊断与鉴别非常重要。作为医生还是应当谨慎,为患者健康负责。而如果是医生非常有信心的病情,需要给出用药建议时,可以在有资质的线上平台进行线上问诊。

医生的收入问题何时解?

因为有温州儿科医生的前车之鉴,很多原本满怀“医者仁心”的医生不太敢收红包私信答疑。林小清告诉健康界,对于微信上的问题,他依然会回答,但不会收红包。

神经内科医生李伟,一直在知名第三方平台进行答疑。他展示了自己在平台的问诊收益。

“回答一个问题一共9块钱,平台抽三块,我六块。没多少钱,全靠情怀坚持。”李伟算了下,每个问诊他平均耗时十多分钟,至少会打五六百个字。

靠情怀,能坚持多久?

在邓利强看来,参与线上咨询和问诊的,以资历较浅的青年医生为主。这部分医生,既有经济压力,也有分享专业能力的职业热情,但目前的现状下,无论是否收费,这种形式也不易持久。待从医院绩效管理层面,有效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水平后,也许能更加有效的规范他们参与线上“答疑”的行为,提升效率和效果。

(文中“李伟”医生为化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生,答疑,危险,红包,医院,微信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