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生 | 介入医学推手韩新巍

2019
01/14

+
分享
评论
相海泉 / 健康界
A-
A+
于韩新巍而言,运用介入技术,给病人以健康,是一生的使命。

郑大一韩新巍主任专访(标清)

3000+与会者,两天半会期,讲者和主持加起来不到30人,没有高档酒店,没有宴会酒席,没有黄金时间的盛大开幕式,没有邀请地方行政官员到场祝贺,没有熙熙攘攘的企业卫星会,没有宏大豪华的产品展区,没有走马灯似的专家讲座,没有蜻蜓点水式的专家点评……2018年底在郑州市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介入医学大会,无疑是一场“非典型”学术会议。

会议的操刀者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主任韩新巍。这位中国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告诉健康界,与往届会议不同,本届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推广、强化介入知识,“这必将吹响中国介入微创事业快速发展的号角,让更多的中国百姓能够享受介入微创新技术。”

普及、推广介入医学知识,几乎贯穿了韩新巍的整个职业生涯,于他而言,运用介入技术,给病人以健康,是一生的使命。

“做第一”

做介入,并非韩新巍当年的本心。1984年,从河南医学院毕业的韩新巍,留在河南医学院一附院工作。得知被分配到放射科后,本想成为外科医生的他,甚至跟当时的医院闹起了情绪,但与放射科老主任安九贤教授的一段对话改变了他的想法。

安九贤问他,你如果去外科,有没有信心做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技术?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又问,能不能做到中国一流?然后是省一流、市一流、单位一流。一番你来我往后,高傲的韩新巍渐渐平静下来。安九贤趁热打铁:咱们医院的食管拉网、眼内异物摘除技术都是世界一流,它们都是在放射科的协助下完成的,你有什么资本不来放射科呢?

“做第一”,和另一个主任的“要有特色技术,做别人不会做的”,从此深深地烙印在韩新巍的脑海中,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他此后每一次在技术创新的航行。

郑大一附院介入科主任韩新巍:推广介入技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事实上,韩新巍和他的团队确实做出了不少世界一流技术。

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全国每年约有5万例食管癌病人接受食管切除手术,其中河南就占2万例左右。食管癌手术切除后,有6%的病人会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不仅需要高额治疗费用,且病死率高达50%。病人一旦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不但不能进食进水维持营养,甚至连唾液也不能咽下。更为严重的是胸膜腔严重感染的巨大消耗,使病人体质很快衰竭。韩新巍根据管状食管和囊袋状胃腔结构,把食管内支架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封堵伞结合一起,发明了一个韩新巍式内支架——食管-胃吻合口瘘蘑菇状覆膜封堵内支架,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取得成功。

1986年,韩新巍一位同事的父亲因肺癌右肺手术切除形成支气管胸膜瘘,出现胸腔漏气、含有大量细菌的痰液漏入胸腔,病人非常痛苦,最终因缺乏有效的治疗而身体衰竭死亡。这件事让年轻的韩新巍很受触动,他一直铭记在心。直到18年后的2004年,有一天,韩新巍无意中看到,污水管道破裂向外喷污水时,修理工拿着楔形的木塞从喷水处嵌入。他得到启示,依照支气管残端瘘向外溃破的特征,经过试验研究,发明了号称“子弹头”的韩新巍式气管内支架,即“支气管胸膜瘘-气管支气管分支覆膜封堵内支架”,开创了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

韩新巍不止一项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最近,他研究把搅拌技术用于溶栓,是受到了厨房用的搅拌器的启发。“做手术取栓可能需要花数万元,而用介入搅拌溶栓,300块就下来了。”

韩新巍的发明远不止这些,他后来又相继发明了 “一体化Y型自膨胀式气道内支架”、“主支气管防滑脱可回收覆膜内支架”和“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等。资料显示,韩新巍取得国家专利60余项,发明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治疗器械10余个。2015年,韩新巍团队申报的课题《生物相容性气道内支架的临床研发》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在如今的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科研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患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的消瘦病人,穿刺引流后容易漏胆汁,科室护士长对造口袋进行改造,专门用于收集此类患者的胆汁。目前该技术已经申请专利,正在与厂家合作开发。在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韩新巍在带领团队查房

有人认为,只有基础研究、动物实验才叫科研。韩新巍说,这是“大量的临床医护人员曲解了科研”。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所做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也是重要的科研,他呼吁各级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要立足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解决临床难题共同提高疾病诊治水平。

正是由于一项项新技术的发明,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出现,让韩新巍和郑大一附院介入科在业内崭露头角。2013年,医学影像学科(DR、CT、MRI、核医学、超声)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韩新巍成为国际静脉联盟理事,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学会执行会长,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副会长兼转化医学专委会主任,中国肿瘤介入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2017年,他当选河南省“中原学者”,是河南医疗卫生界西医学第一个入选专家。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韩新巍不忘带动区域协同进步。

“厚脸皮”

据韩新巍介绍,郑大一附院介入微创专业有14个病区,河南省人民医院有4个介入病区,河南省肿瘤医院有2个介入病区——这是中国最大的三个介入团队。

“有人会问,病人都到你们这几家医院来做介入了,县里还能有病人吗?”韩新巍自问自答,“正是大多数县里开展了介入,我们的病人才越来越多。”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河南介入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推广。

2009年,河南省开始做介入技术的规范和准入,由省里组织专家到已开展或想开展介入的医院去审查,是否给予技术准入。韩新巍负责其中9个地市的医院介入的准入,他当时的处理原则是:只要医院提出申请,就予以准入。“人家设备已经有了,干吗要剥夺人家以介入技术治病救人的权利?”专家团要做的只是做好技术培训,帮助基层医院严把质量关。

在那段时间,韩新巍每月都会和同事去一个县城,给基层医生宣讲微创介入知识。早上五六点坐上郑大一附院派的车出发,八点左右到县城,当地卫生主管单位已经把全县的乡镇医生召集起来了。中午跟与会的基层医生一起吃盒饭,下午讲完课坐车回郑州,“不收讲课费,不大吃大喝,不入住宾馆,不给县里增加一点负担”。

“您可能不知道,当年为了推广普及介入,我的脸皮有多厚!”韩新巍给健康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河南一个省级消化学会要开会,韩新巍联系到对方,希望在会上做一次发言。因为会期紧张无法协调,对方婉拒了他。韩新巍不死心:“你们头一天的会议下午6点结束,7点吃晚饭,在6点到7点之间,我能不能讲10分钟课?我不要讲课费,而且还给每位与会人员发一本书(这当然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介入医学著作)……”

韩新巍毕竟是大专家,别人不太好驳面子,只好答应了他。等开始讲的时候,韩新巍这样开场:“如果大家有不愿意听的,你们举个手,我立马停。你们要是愿意听,我就讲到你们7点吃饭前。”当然,他“得逞”了——他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往往会把听众深深地吸引住,讲到7点他们甚至还不愿意离开会场去吃饭。

妇产、呼吸、肿瘤、护理……这样“厚脸皮”的讲课,韩新巍蹭了一场又一场。

是辛苦了些,但是效果很好——讲完课的县,先后都开展了介入。”现在,河南省90%以上的县级医院都开展了介入手术,而不少其他省份恰恰相反——90%的县级医院都还没有开展。

“我们讲完课的县,除了县医院自己能处理的病例外,还有大量的疑难重症介入病例会源源不断地送给我们。既帮县医院开展了介入技术,我们的介入团队也做大了。”韩新巍介绍,现在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的专家,每周末都会受邀到省内外参与会诊,甚至到北上广等全国知名医院。

“一片红”

韩新巍之所以如此重视介入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因为它们能给患者带来健康、整体提升医院诊疗水平。

2015~2016年,韩新巍做过不同省份四个县区外转病人的调研。数据显示,有10%的病人属于VIP病人,经济条件好,不在县医院看病;10%是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放疗,县医院没有高档放疗设备;另外80%的病人需要做外科大手术,而县级医院没有独当一面的各个专科的手术医生。

“三年能培养出这么多个专科的手术医生吗?肯定不行!外科医生的平均培养周期是10~15年。”韩新巍进一步分析,通过介入,县医院可以留下一半VIP病人;随着各种介入技术的进步,可以留下几乎全部的肿瘤放疗病人和传统需要大手术的病人。“这样不就能实现‘90%的病人看病不出县’的宏伟目标了吗?”

介入治疗创伤小、花费少,康复快,可以让很大一部分病人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因此,推广介入技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只能给患者带来健康,还能解决减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等社会民生问题。”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第四届中国介入医学大会上,韩新巍特别设置了这样的话题:介入历史与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介入医学在健康中国的价值。

虽然介入医学很早就被定性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学科,但其被接受程度却远远无法与另外两个学科相比。尽管介入技术已经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医院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相应学科建制却很不完善,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没有开设介入医学课程,导致走出校门的医学毕业生根本不了解介入。

在韩新巍等人的努力下,郑州大学从2015级医学本科开始,开设介入放射学必修课程,正在努力在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等学校的医学本科中相继开展介入医学课程。慢慢地,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学校也在申请开设介入医学课程。

对于介入医学的前景,韩新巍信心满满,“就像共产党打天下,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一定会解放全中国,‘全国一片红’。”两个政策被他拿来佐证——DSA等介入设备以及三四级医疗技术取消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二级医院重点提升微创介入能力。

兴医利民医生集团基层卫生事业模式创新发布会暨介入医学APP上线仪式在京举行

韩新巍的普及介入工作仍在继续,甚至“升级”了。

2017年6月,由韩新巍领衔发起的兴医利民医生集团在北京成立,“致力于相关学科或跨学科医疗人力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释放医生生产力,实现医生价值最大化,按照执业规范,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韩新巍介绍,该医生集团主要做介入医学的推广和普及。之前仅靠郑大一附院一家医院的力量给县医院做培训、出诊,而当十多家医院同时开诊时,前者的医生就不够用了。于是,韩新巍联合了各省有志于做介入技术普及推广的权威专家,一起帮扶新开展介入的基层医院。

据介绍,该医生集团目前拥有签约医生超过1000多名。覆盖中国21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辐射地级市198个,县级市267个。到2020年,争取覆盖全中国,为全国80%以上县级市提供服务。

“不忘初心”

在与韩新巍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不忘初心 治病救人”,这也是他始终热衷于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普及介入技术的原因所在。

韩新巍的不少同学选择学医,都是因为家人遭遇了疾病折磨,希望能学到新东西,为有同样遭遇的人解除病痛,把不治之症治好。“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碰到疑难重症,不是绕道走,而是想办法解决它,这才是医生应有的治病救人的本心。”韩新巍说,“临床上碰到诊断不好的、疗效不好的、病人太受罪的、巨额花费的、康复不理想的,只要是时刻想着改进,一定会想到改进的办法。” 这种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和同事的心中。

在十多年前做产品转化时,韩新巍吃尽了苦头。他曾经拿着专利证书、身份证、工作证跑遍了北上广深,希望能找到厂商合作生产。“身份证可以作假”“工作证两毛钱就能买一张”……河南人的身份加上当时还没什么知名度,他一次次被厂商拒之门外。好在经同行介绍,南京的一家厂商最终慧眼识珠,“韩新巍式支架”由此诞生。现在,韩新巍不用再去到处找厂商了,反而是各个厂商都经常问他:韩主任,现在有新东西没,咱们一起开发开发?

从方法改进到产品转化,之所以费尽心力,究其根本,还是在“不忘初心 治病救人”。

韩新巍在第四届中国介入医学大会上作报告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场“八无会议”,在“郑大一附院介入科”公众号上,由韩新巍执笔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参会代表包括介入医生(更多是临床内外科医生)络绎不绝,会场内座无虚席,学习氛围高涨。连续两个半天外加两个晚上的介入知识学术讲座和介入新技术新产品介绍,创伤小、疗效高、康复快的神奇介入技术,让与会的广大临床一线医生耳目一新,纷纷表示要学习介入、支持介入、普及介入,以介入技术治病救人,为病人创造‘原装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韩新巍,推手,医学,郑大一附院,医生,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