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模式 vs 罗湖模式:一样的配方 不一样的味道

2018
06/13

+
分享
评论
白雪 / 健康界
A-
A+
“花都模式”为何被称为基层医改样本?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其与罗湖医改有何不同?

日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表示,深圳“罗湖模式”是城市医改的主要方向,广州“花都模式”则是基层医改的模范样本。一时间,花都这个拥有广州市后花园之称的地区,因医改而名声大噪。

“花都模式”为何被称为基层医改样本?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其与罗湖医改有何不同?健康界通过梳理,试图一探究竟。

顶层设计 异曲同工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农村因贫拒绝就医,宁愿选择“小病拖大病扛”。导致就医乱象的最关键原因之一,是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普遍偏低。由此,各地都在寻找一条破除无序就医的新路。无论是花都还是罗湖,二者都选择了在组建医疗集团、建设医联体、培养医学人才等分级诊疗方面,探索建立有序的就医格局。

▍医疗集团

在2017年底,广州市花都区成立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联合1家二级医院及6个镇、街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集团。集团内部明确了三级医疗功能定位,分类收治病人,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物流配送等辅助中心;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实现技术的传帮带。

(在机构、资产、业务、人事和医保资金方面实现“五个统一”管理。)

而早在两年前,罗湖区不仅整合了区属5家医院,更是将23家社康中心并入其中,成立唯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共同体”。

(集团内设立6个资源共享中心,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互通;设立6个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行政后勤事项,降低运营成本。)

▍医联体建设

2017年12月,花都区确定了以“医疗集团+专科联盟”齐驱并进的多形式医联体建设。医疗集团以区人民医院、市中西医院结合医院为龙头,联合二级和基医疗层机构,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以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两个产儿科联盟。

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区域医疗中心由市属综合性三级医院牵头,承担疑难杂症诊疗、医学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重大医学科技攻坚等任务。基层医疗集团由区属三级医院牵头,承担区域内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同时,深圳还引导二者之间搭建7个专科医疗联盟。

▍人才培养

截至2009年6月,花都区虽拥有352名乡医,但其中不乏临近退休或水平欠缺的赤脚医生,治疗质量缺乏保障。近8年过去,区政府将55个试点卫生站扩大到196个,百余乡医缺口得到补充。2018年,花都区将乡医编制全部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由区统一招聘,镇卫生院统一日常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发展平台、统一职称晋升渠道。

而自2017年起,罗湖区通过高薪招聘、一次性生活补助、薪酬核定等各种制度和机制,将医生引入到社区。罗湖医院集团曾以“30万年薪引进优秀家庭医生”,至2017年底,100余名家庭医生补位人才缺口。

落地路径 各有千秋

2017年,深圳医改开始重点推广“罗湖模式”。但对于城乡结合的花都区,若是照搬“罗湖模式”固然不现实。

花都动作侧重在“如何能让患者看上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普遍现象,“如何能让患者看得起病”成为花都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8年5月,花都区开展“一元钱看病”试点。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拿药,每次挂号费只收一元,若需注射则再另收一元,药品及诊疗免费。

2010年9月起,这一政策在全区铺开。村民在享受足不出村即可接受诊治的同时,也改变了就医习惯。村民的小病不用扛,慢病得到良好控制管理,大病发生几率也大大降低。

在这期间,花都区还通过激发基层活力、提高乡医待遇、稳定基层人才队伍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扶持“能村民找到医生看病”。

首先,乡医人才由花都区统一招聘,并将其编制管理。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代替传统老乡医的趋势显现。其次,医生由镇卫生院统一日常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区、镇、村三级人才实现双向流动,实现“区医镇用、镇医村用”。镇卫生院还统一为乡医搭建发展平台及职称晋升渠道,轮岗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进修,区级医院就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帮扶。村医到镇卫生院学习,镇卫生院也会派医生到卫生站。最后为留住人才,镇卫生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建立乡医职责、绩效评估等12项工作制度,并鼓励乡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017年,花都区内就诊率达90%,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花都基层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10年启动医改以来的6.1万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23.5万元。

而罗湖举措则在“如何能让患者看好病”偏向更多。

2016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明确强调,各地要严格调控公立医院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罗湖区率先通过建设医联体与做强社康中心扭转大医院“虹吸效应”,使得患者看病就医的“断点”逐步“连接”了起来。

在建设医联体上,2017年起,深圳市卫计委提出在全市各区(新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如今,深圳市已布局15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实现“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

在这其中,全市还建成了心血管、眼外科、康复、脑卒中、胸痛、精神卫生、儿科等7个专科医疗联盟。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提高技术水平(如下图)。患者能享受到医联体内全方位、全周期的、连续的医疗服务。

在做强社康中心上,罗湖区首先壮大人才队伍:公开招聘优秀全科医生,组织专科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集团专科医生到社康中心开设工作室,聘请外籍优秀全科医生对集团内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其次,在配齐药品方面:规定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内各医院药品目录一致,针对缺药品种,集团24小时内配送到家。更在优化设备配置上:改善社康中心医疗装备水平,在部分区域社康中心配置了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并打造“社康检查、医院诊断”模式。

为更好的上下联动,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对基层落实“四个优先”:即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出院病人下转至社康中心,由其负责跟踪随访。

医联体建设与做强社康中心实现了罗湖医疗资源有效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健康管理。

文章综编自健康界、南方网、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以及深圳市卫计委医改办相关资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模式,罗湖,配方,医联体,医疗,社康,基层,集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