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院长 | 向平超:不忘初心的“多面”书记

2018
03/16

+
分享
评论
高维荣 / 健康界
A-
A+
向平超是严肃的管理型书记、低调的呼吸内科大拿,是同事口中的“男神”,也是病人口中的“活雷锋”……“多面”的他却只有一个初心。

向平超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下称首钢医院)的党委书记,若是在京西的地界拽住遛鸟的大爷一打听,他呼吸内科医生的身份更为人知——这是他用近30年的时间磨亮的一块招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眼中的向平超也有不同的样子。和向平超接触不多的外人说他是十分严肃的管理型书记,医疗圈子里人说他是一个低调的呼吸内科大拿,向平超的同事则亲切地称他为“男神”,很多经向平超手的患者又说他是可爱的“活雷锋”……这林林总总的形象一开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现在终于有机会将他们融汇到一起。冬日寒风凛冽,挤过汹涌的人流,在北京西五环外晋元庄路上的首钢医院,百忙抽闲的向平超接受了健康界的专访。

初心

向平超的办公室在医院住院大楼的五楼,不远处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厚厚的各类资料,一座明灿灿的奖杯格外吸睛,上题“重走长征路,共铸中国心”8个小字,这是向平超参加医疗公益活动收获的一份荣誉,他十分珍视。

坐在眼前的向平超,眉目和祥,言笑晏晏,一身白大褂,左胸挂一枚党徽,他说是为了“亮明身份”,让患者监督。党委书记身份之外,患者们更熟知的向平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医生——他长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技术,在临床创新运用“向氏连接法”,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得到百姓以及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向平超踏入医学之门,从青年少壮到双鬓微斑,已耕耘半生。最初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

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向平超,在他年少的时候,父亲不幸罹患一种肺病——他如今回想可能为“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当时,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加之经济条件差,向平超的父亲没有机会得到治疗。

“父亲呼吸困难,我眼看着而无能为力。”向平超回忆道。呼吸疾病给父亲带来的痛苦,深深烙印在的向平超的内心,一直伴随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正是在那个时候,尚年少的他萌生了“学医治父”的愿望。随着向平超慢慢长大,视野渐渐开阔,他看到父亲之外,有更多的人正在被疾病折磨。“在农村里,像我父亲这样,得病后看不起病或者找不到地方看病的人很多。” 

“未来,我一定是要去学医,掌握这个技术,除了医好自己的亲人之外,要治好更多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向平超愈发坚定了学医的理想。如今已实现儿时理想的向平超回忆往事,多了几分淡然,但他说初心从未改变。

1989年,向平超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首钢医院,他选择了内科中的呼吸专业。

首钢医院是向平超医生职业生涯开始的开端,也是坚守至今的“家”,但他职业成长的“第一桶金”却挖掘自北京朝阳医院。

90年代初,首钢医院呼吸疾病诊疗技术相对薄弱,初露头角的向平超被医院委派到北京朝阳医院去研修——当时北京朝阳医院在国内呼吸病治疗领域首屈一指。恰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刚从美国学成归国,在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任职。

在那里,向平超对呼吸疾病诊疗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从王辰身上,向平超学习到了国外最新的呼吸病学理论知识、诊疗经验,特别是在呼吸衰竭和呼吸危重症治疗方面他受益匪浅,还掌握了建立RICU的技术。进修完毕后,向平超迅速在首钢医院建立起RICU。

如果说朝阳医院的王辰授向平超以“鱼”——最新、最实用的技术,那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程显声教授,则授向平超以“渔”——获取最新的技术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

程显声是国内研究慢阻肺、肺心病等最早的专家,负责有关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国家“八五课题”、“九五课题”攻关。年轻的向平超有幸加入到程显声与姚震(首钢医院心内科主任)带领的课题团队,共同进行呼吸病诊疗尖端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向平超学到了先进的医学科研方式、理念,这对于向平超日后独立进行医学科研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籍着对呼吸病学的热爱和执着,向平超刻苦学习最新的诊疗知识,阅读前沿文献,经常向国内大医院专家学习经验、技术,不断实践、探索、攀登……渐渐在呼吸疾病诊疗领域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2003年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图片来自首钢医院官网)

淬火

2003年,呼吸道急性传染病SARS爆发。这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成了向平超职业生涯的一个淬火场。 

北京是SARS侵袭比较严重的地区,感染人数众多。在最初尚不清楚SARS的来源以及病理的时候,向平超临危受命,担负起石景山区SARS防治工作的重任。

他要对疑似患者进行筛查,给出SARS患者会诊救治方案,确定患者是否需转运小汤山抑或市中心传染病防治机构……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吃住在医院,没日没夜地工作,几乎没有回家的时间。最终,国家卫生系统战胜了不可一世的SARS,向平超成为推动齿轮转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此一役,向平超这个名字,在京西乃至北京的呼吸内科领域响亮起来。而向平超无暇自赏,这次公共卫生事件让他意识到了呼吸疾病防治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做好呼吸专科的决心。

了解的向平超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他个人以及带领团队攻坚的方向就密切结合了京西地区的疾病结构。

首钢医院所处的京西一带,以前周围遍布首钢等大型工厂。从“首钢医院”的名字就可以理解,医院覆盖的百姓很大一部分是工人。工厂烟尘弥漫,容易诱发呼吸疾病,而且工人普遍保健意识不强,吸烟现象十分普遍,罹患慢阻肺的人很多。

向平超在医院见过很多得肺病的老工人。呼吸困难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让很多人丧失了劳动能力,更有甚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有感于此,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也成了向平超日后的主攻方向,他带领团队承担起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等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在长期的呼吸疾病治疗过程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罕见病患者给向平超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被称为“渐冻人”。这些人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该病以进行性的肌肉无力为特点,早期症状轻微,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并引起呼吸肌麻痹,产生呼吸衰竭。迄今病因仍不明确,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呼吸渐渐衰竭的“冰冻人”在治疗后期,通常要进行呼吸气管切开手术,依靠大呼吸机来维持生命,需长期住在ICU病房。而ICU病房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在治疗中也可能增加各种并发症,此外,ICU病房巨大的医疗支出,更会让患者家庭不堪重负,很多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治疗。

有感于患者的痛苦与困难,向平超结合自己的专长和临床实际情况,经过不懈的公关、钻研,探索技术创新,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向氏链接方”无创呼吸机,应用到“渐冻人”的临床治疗中。

这是一种兼具了有创与无创呼吸机优点的疗法,既能解决患者呼吸通气、痰液引流问题,又不受治疗场所的限制,让“冰冻人”可以离开ICU病房,回到家中进行长期治疗。这避免了巨额治疗费用,节约医院的医疗资源,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如今,每年无创呼吸机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达百例次。该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被中华医学会命名为“向氏呼吸机”。

不“藏私”

向平超带领团队在新技术上不断开疆拓土,首钢医院呼吸内科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

“一个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学科带头人带动起来。”向平超这么说,也在这么做。在向平超的带领下,首钢医院呼吸科普通病床数由最初的20张扩展至目前的61张,新建立了9张床位的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拓展了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成立了慢阻肺、哮喘等特色专科门诊。呼吸内科组成了一支60余人的大型医疗团队,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基地。

作为科主任的向平超,在同事们的眼中,是一个从不“藏私”的人,这也是向平超学科建设、人才培育所遵循的理念。

向平超常说,“教了徒弟,饿死师傅”的陈旧观念一定不能有。日常科室管理工作中,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言传身教,把身负的所有技术都倾囊传授给科室的年轻人。除了手把手教临床技术,他还不吝拿出多年总结出的学习、科研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希望科室医生有所借鉴,尽快找到适合于个人发展的专业道路。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服务的患者终究是有限的,带起更多的人来一起服务好患者,那才是无限的。”向平超说。如今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科室越做越大,人才越来越多。“想到将来年轻人都超过我,我就特别高兴。”

今天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专”,而向平超则十分强调科室医生知识的“全”。

在本科室医生深入学习呼吸病学专业知识之外,向平超要求大家加强学习鉴别诊断学和大内科等多领域的知识。他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密切相关联,各种疾病治疗方法之间交叉、重叠。医生自己专业所学就像竖着的一条线,在拉长这根线的长度时,也要学会向两边织网,医生的临床思维跟织网格一样,织得越密,在诊断、治疗疾病时才能最大程度规避错漏。医生只局限于一个领域,没有全面的知识,就像盲人摸象。

“医生的能力应该体现在以人为中心,人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局部,一定是要掌握多个方面的技能。”向平超说。

在带领科室人员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向平超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展现更多的是温和的一面。而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上,他的严格管理也并非“浪得虚名”。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待与患者有关的事情,向平超一点都不含糊。他决不允许发生医生态度不好,影响治疗的事情;对诊治规范细节,他要求科室人员严格遵守,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此外,他自己严格把关审核,以杜绝科室人员发生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一切从病人出发,这条原则谁也不能破。”向平超说。

“为本区域患者做好服务,打造一个强而专的呼吸内科。”这是向平超对于首钢医院呼吸内科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按着这一规划,该院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要捆绑式发展,同时重点加强呼吸专业的亚专业建设。

在向平超的勾勒中,首钢呼吸内科的危重症、肺癌、肺间质纤维化、慢性呼吸道疾病、慢阻肺与支气管哮喘等都要细分发展,与此同时,每位医生在知识全面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亚专业特色。“对于疾病更加深入、精准的研究,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额外工作”

向平超的第一身份是首钢医院党委书记,同时还兼任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虽然他从未想放下医生的担子,但现在临床只能是他的“额外工作”——繁重的管理事务压身,留给他诊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采访过程中,电话打进来,他对另一头的人说:“万事俱备,千万不能黄了,今年计划一定得排上。”“不能黄的”是医院的新建门诊大楼,向平超已经盯了好几个月,关乎医院的长远发展,他格外上心。

向平超告诉健康界,现在门诊楼过于陈旧,尽管多次改进但仍不尽如人意,六万平方米的新门诊大楼若是拔地而起,必然成为首钢医院发展的又一次契机。这是改善医疗环境、改进患者就医体验的实事。 

其实在管理上类似的事情很多。为了不撂下临床工作,向平超的做法是早来晚归,压缩休息时间给临床工作。

早上七点半,很多上班族还没从家中出发之时,向平超已经来到医院病房,诊治一些疑难、重点患者。到了正式上班时间,他也基本完成临床工作,便安心投入到医院的管理中去。

晚上,大家纷纷下班回家休息,刚从一天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抽身的向平超,再次来到病房,查房、看病,一折腾又是一两个小时。夜里八九点钟,向平超才能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这个时候,他还要抽出一些时间看文献、写文章、做科研……

向平超的时间就是这样在一天天的忙碌中流走。

当然,还有一件事即便医院的工作再忙向平超也不会落下——支援基层,为医疗薄弱地区送医送药。

缘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基层医院呼吸专业发展,是向平超心底最想做的。他多次奔赴内蒙古大草原、河北唐山曹妃甸的基层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在首钢医院精准帮扶的贵州六盘水的首钢水钢总医院,向平超一呆就是一周,通过帮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他甚至希望再造一个首钢医院呼吸内科。“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当地人民服务。”向平超说。

此外,向平超每年都会抽出时间,走到西藏、四川阿坝等经济、医疗相对落后地区,为那里的患者义诊。 

“落后地区和东部城市的诊疗水平差距太大了,现在依旧缺医少药,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向平超内心不无忧虑。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患者,时时让他联想起少时自己父亲患病的状况。

路修长而时不待。无论在首钢医院,还是走到边远地区;无论作为一名医生、科主任,还是医院的党委书记,向平超的目标都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竭力救治那些因病陷入困顿的百姓。这是他儿时就立下的志愿,也是几十年不变的“初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多面,平超,书记,首钢医院,患者,内科,疾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