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1秒钟台下20年 内镜男神李坪“用针手术 用真为人”

2017
10/12

+
分享
评论
​索思 / 健康界
A-
A+
推开地坛医院内镜室的大门,主任李坪正在教满屋的学生ESVD,然而他心里还在想着另一件事——精进。

夕阳西下。

四点二十分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镜室的仪器还在探索着出血点;四点二十分后,最后一个急诊患者顺利送出,转入病房。

人群之末,内镜室主任李坪摘下手术帽,也走了出来。

右转,走上二十几步,来到主任办公室门前,手触上把手,李坪一顿,下意识的扭头看了一眼来时的路,空无一人。

这条走廊一共长三十来步。那头的治疗室、办公桌、抢救床,是他抢救病人的地方,数不清的患者,数不清的夜晚,他都与同事们在那里紧张度过,而回归平静后,走廊的这头,同样的办公桌和抢救床,却是他休息的地方。

有人问他,你值班睡在抢救床上能舒服吗?

他回答,“舒服,躺在上面的感受我比患者还清楚,当他们躺在上面,我便能恰当安抚。”做内镜手术,对患者配合度要求很高,最怕患者紧张。

确认此时没有新患者后,他放了心。

进屋后,李坪的时间便归于自己了,但是他还不能就此休息,因为明天一早他在外地还要授课,虽然内容是他创立的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但他必须了解当地的情况后再有针对性的讲授,马虎不得。李坪展展肩膀,打开了电脑。

“他不像主任,像一个身边的普通人”

看着李坪办公室的灯隐约亮着,护士长王捷便知道李坪还没休息。

“主任也站了一天了,都不累啊?”进修护士问。

王捷笑了笑,从13年前她进入科室到现在,李坪一直是这样,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看到进修护士露出敬佩的神色,王捷觉得这是个教育她的机会,“你猜主任为什么技术那么好?”

进修护士摇摇头。

“灵性之外,还有一个重点,他钻研。”在王捷的印象中,李坪从不照猫画虎,每件事情都要琢磨,完成一台手术,不是做完就终了,还要考虑对患者的适宜性和下一步的改进。

随后,王捷话锋转到护士工作上来,“从他这里能看出,用心的重要性。”见进修护士点了点头,王捷接着说,“你们学习的时候是以看为主,边看边记,但回去必须用心整理,这样动手的时候才不会出问题。”

王捷回忆,在技术上,科里的每个护士都接受过李坪的指导。他常说,医护要熟悉彼此的风格,医生针稳的时间、力度与护士推药的感觉、推药时间的快慢,医护彼此之间都要留意。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李坪的钻研也用到了对医护配比及工作内容安排的调整上,原来是一个医生带一个护士做手术,后来随着患者和业务开展数量的增多,如今达到了一个医生带三个护士做手术:一个配合,两个准备器械。“这样使工作效率达到了最快。”

正因如此用心,“现在我们三、四个人做一台手术,不仅不会有扎伤、肢体碰撞、拿不到东西的情况,还不会有工作内容上的重复。”王捷举例解释,这种配合中的默契,就是在动脑子中产生的。

“学会容易,学好不易。从我们这儿出去的人,到哪儿都没问题。”王捷说。

“在我们眼中,他是一百分老师。”

走到院子里,秋风吹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进修医生晏维才发现刚才手术中自己出了一身汗,他一个哆嗦,眼前又浮现起刚才那一幕,周围的气氛瞬时凝缩。

刚才碰到的是一个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这种病在消化科出血患者中死亡率最高。过去单纯靠药物治疗的时代,0.5公分到1公分左右的血管出血,靠药物很难止血,现在多了内镜治疗,可以在食管中注射药物进行封堵。

随着镜头探入食道,李坪找到了第一个出血点,看到,扎入,推药,两秒钟,止血。“台上一秒,台下二十年。”在外行看似简单的操作,在晏维等内行看来,却是苦功夫的凝合。

因为要止血,就要把药物打到血管里去才能有效,但不仅管腔中会有黏液阻挡视线,食管随着呼吸道的起伏而带来的蠕动,也会影响镜头的移动,如果下针操作没有又快又准,扎歪了,本来食道中便有破口,再一针扎到重要的血管,便相当于多了一个破口,加重了出血,对病情便会是雪上加霜。

随着患者出现紧张的情绪,晏维还学习到了李坪的为人——善良。

可能是因为恐惧,插入内镜的患者开始呕吐,视野变得模糊不清,出血加剧。这时李坪不再继续手术,他边把镜子退出来,边用语言进行安抚——解释病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的恐惧。等患者平静了,他再把镜子轻柔的一点点下进食道,但当李坪再找到出血点时,患者又开始紧张起来。

李坪(低清)

这时,晏维发现李坪的眼神中又显出了不忍,而双手把控着仪器的他不能做多余的动作,眼看着他又要退出内镜。为了手术继续下去,不再中断,站在李坪身后的晏维代替他做起了安抚工作。

晏维拍了拍患者的手,小声告诉他不用害怕,而患者却反过来握住了他的手。这一握,患者抽动的身体平静了,手术得以继续;这一握,持续了四十分钟。

手术顺利完成。

思绪回到现实,晏维松了一口气,一抬头,天上若隐着一轮圆月,仿佛给今天的学习经历画上一个圆满。

他回忆完李坪在手术中的点点滴滴,忽然有种感觉:如果按照100分来打分,那李坪就是一百分的医生,而评判的标准有两个:从技术上,给患者信心,让他能够康复;在关怀中,给患者支持,让他有战胜疾病的勇气。

“教和学皆无止境。”

时针快到“6”了。

李坪喝了一口咖啡,虽然已经有把休息放到火车上的准备,但是他还是要抓紧,因为在这段安静的时间里,他还要把备课的思路捋顺。

首先应该介绍ESVD的优势,“知道好处,才能燃起学习的兴趣。”

ESVD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预防患者的消化道出血问题,术后的患者几乎不会再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由此还可以规划患者较长时间的复查。

第二,是引导医生转换观念,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胃底和精准,而找到这两点,李坪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传统概念中,医生做食道胃镜,会选择以食道为主,但经过地坛医院内镜团队多年的摸索研究,发现食道静脉曲张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来自胃底,把胃底治好,出血等症状不仅能好转,甚至可以消失,而并不需要反复在食道做太多工作。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力求精准。以前的医生扎针时会因软而选用不透明的注射针,但这样的坏处是看不见回血,打药时不知是否扎入了血管中,这样不仅产生了浪费,而且达不到治疗效果。

“所以,最精准的是让胶水完全在血管里面,不只较粗的血管,像细的,一两个毫米以下的血管也要练习到位。”

第三,是了解步骤。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总结,李坪总结出现在的治疗步骤:第一周主要是以治疗胃底为主;第二周是复查效果,然后收拾残余的食道静脉,如果胃底完全看不到血管,便办理出院;三个月后,进行第一次复查,以后每六个月复查一次,并终身检查。

第四,是注意改进,改进的部分有技巧和细节的调整。

技巧要通过练习找到。比如扎针的时候,手上要有一个突破感,一下子从一个实的东西到了一个空的,感觉到这个再轻松的往回带,针尖还要悬在血管中。

而每一个细节的改进,要在工作中慢慢体会,然后进行调整。比如,以前用碘油打药,后来又换成盐水;一开始加1毫升空气,现在是加2.5毫升;刚开始打硬化剂和推注胶分两步进行,现在用预充硬化剂的方法一步到位。“这些方法和细节的逐渐改进,使维持稳定变得容易。”通过这样的改进,使注药过程达到了标准化: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是2毫升的硬化剂、一支胶、2.5毫升的空气、3毫升的盐水,“就像子弹一样,每一发都装好了。”

摆出这四条,李坪忽然发现,这与自己的学习经历大致相同。在进入消化外科后,临床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而为了解开疑问,他便开始了不断的学习,不只是本专业,还有各种相关专业和技术,比如超声、介入、肝病等,后来转入消化内科,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存期,他还在临床中学习不断规范患者的医疗行为。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提升,他不仅开创了ESVD,还使原来一般需要两小时的手术,缩短到十分钟左右。“不是谁都像我一样从小习武,很少觉得累,想要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就要考虑医生的接受和感受。”

不过,即使这样,李坪还是没有满足。

天边的亮细成一线,他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想着未来的规划:首先要把年轻医生的技术培养好;第二要把科研、把研究生点、硕士博士点都建立起来;第三加大科室的规模建设。

而对自己,他的要求也在继续,“我的ESVD不错,但是我在超声、小肠镜和黏膜病变领域,还要不断的向高手学习。”都学好后,他感觉会给现在的工作也带来灵感和帮助。

拎起包,李坪出了门,迈向远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内镜,李坪,手术,患者,晏维,护士,食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